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深入實施工業強市、項目帶動、環境興市“三大戰略”,切實推進工業建園區、農業建基地、城市建新區、農村建新村“四建”工作,奮力加快丘陵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步伐,促進了全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和諧資陽建設邁出新步伐,實現了“十一五”的良好開局。
一、綜合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GDP)突破300億元,達到300.1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1.3億元,增長1.5%;第二產業增加值123.6億元,增長27.9%;第三產業增加值85.2億元,增長10.9%。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4%、71.8%和24.8%。人均GDP首次邁上7000元臺階,達到7049元。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06年全市第一、二、三產業的結構比為30.4∶41.2∶28.4。與上年比較,第二產業占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上升4.8個百分點,第一、三產業分別下降4.3、0.5個百分點。其中,全部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到36.6%,比上年提高5.0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繼續快速發展。全年民營經濟增加值153.7億元,比上年增長19.3%。其中,第一產業38.3億元,增長9.8%;第二產業72.2億元,增長31.1%;第三產業43.2億元,增長11.1%。民營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1.7%。
二、農業
2006年,全市農村經濟經受住了特大旱災的考驗,通過采取大春損失晚秋補、種植業損失養殖業補、種養業損失勞務補、農業損失工商補等有效措施,把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全年農村經濟繼續穩步發展,實現了大災之年“糧食少減產,農民多增收”目標。
農業發展總體穩定。2006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8.6億元,比上年增長3.1%。其中,農業產值56.1億元,下降8.3%;林業產值2.8億元,增長5.0%;牧業產值89.0億元,增長11.0%;漁業產值8.4億元,增長8.1%。
優質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6.8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2.0%。其中,優質小麥面積4.3萬公頃,增長27.7%;優質水稻8.5萬公頃,增長1.3%;優質玉米6.6萬公頃,增長10.5%。全年油料作物播種面積8.5萬公頃,比上年下降6.5%,其中優質油菜籽5.0萬公頃,增長0.5%。
多數農產品因災減產。受持續干旱影響,全年糧食產量210.8萬噸,比上年減產24.1萬噸,下降10.3%;油料產量16.5萬噸,下降16.2%;甘蔗產量2.7萬噸,下降38.4%;棉花產量0.2萬噸,下降39.6%;藥材產量1.2萬噸,增長6.4%;蔬菜產量139.8萬噸,增長9.7%;水果產量37.5萬噸,下降4.1%。
養殖業較快發展。畜牧業“六方合作”新機制廣泛推廣,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水平不斷提高。全年出欄生豬670.1萬頭,比上年增長11.0%;山羊355.2萬只,增長3.8%;小家禽6060.0萬只,增長7.8%;兔637.0萬只,增長0.9%。全年肉類總產量70.7萬噸,比上年增長9.6%。全年水產品產量8.9萬噸,比上年增長6.2%。
林業生產持續推進。全年完成造林面積4000公頃,其中完成退耕還林200公頃,荒山造林1332公頃,天保封育2087公頃。天然林保護成果繼續鞏固,已有23.3萬公頃森林資源納入天然林保護工程。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3%。
勞務經濟進一步增效。采取訂單培訓、自主培訓等形式,加大技能培訓力度,農民工就業能力不斷提高。鞏固和建立了一批勞務基地,勞務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年輸出和轉移農村勞動力133.8萬人,實現勞務收入65.4億元,增長24.1%。
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460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710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280公頃,整治病險水庫25座,新建微型水利3668處,年末有效灌溉面積15.8萬公頃。農業機械總動力年末達到125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9%。
文明新村建設扎實推進。按照“五新一好”要求和以點帶面、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思路,整合支農項目,扎實抓好文明新村建設,全市已整村推進100個示范村和45個扶貧新村建設,啟動了100個試點村建設。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市緊緊圍繞“千百億工程”目標,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扎實推進工業建園區,在國家宏觀調控中求發展,在克服工業制約“瓶頸”中促發展,工業經濟繼續保持了快速增長。2006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109.8億元,比上年增長30.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9.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突破100億元大關,達到101.9億元,比上年增長34.1%。
工業結構不斷優化。一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不斷增多。2006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達到330戶,比2005年(293戶)增加37戶。其中,造車、食品、醫藥和紡織四大支柱產業的企業已達173戶,比2005年凈增45戶。二是企業規模不斷壯大。2006年工業總產值上億元的企業達到68戶,較2005年(41戶)增加27戶,其中總產值上10億元的企業4戶,比2005年增加1戶。三是四大產業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造車、食品、醫藥和紡織四大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83.1億元,增長33.7%,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6.1%。其中,車產業增加值37.4億元,增長27.3%;食品工業增加值24.2億元,增長37.0%;醫藥工業增加值9.6億元,增長41.5%;紡織工業增加值11.9億元,增長27.4%。四是工業建園區成效明顯。近年來,通過規劃和不斷發展,全市逐步形成了以園區為載體,突出特色產業布局的工業框架。2006年,全市10個工業園區(工業集中發展區)的99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61.6億元,增長37.4%,占規模以上工業的60.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多數保持增長。在納入統計的21種主要產品產量中,有15種產品增長,增長面達71.4%,部分產品增速超過40%。其中,公路客車增長176.1%,人造板增長93.2%,鮮冷藏凍肉增長53.9%,配混合飼料增長47.2%,合成氨增長43.2%,水泥增長43.1%,輪胎外胎增長33.5%,食用植物油增長33.4%,鐵路機車增長14.6%,絲織品增長2.9%,紗增長1.5%。
工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2.7億元,比上年增長36.9%。其中,利潤總額6.5億元,增長33.1%。企業虧損面8.5%,下降4.8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0.2億元,下降21.9%。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創歷史新高,達到163.4,比上年提高13.3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17.5%,比上年提高17.5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3.3次,比上年加快0.4次。
建筑業生產穩步增長。全年建筑業實現增加值13.7億元,比上年增長8.4%。全市有四級及以上資質等級的建筑企業90個,2006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418.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9.0%,房屋建筑竣工面積234.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2.1%。
四、固定資產投資
2006年,全市深入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突出抓好工業項目、農業產業化項目、基礎設施項目、社會事業項目“四大重點”,認真落實項目推進機制、部門責任制、業主負責制“三項制度”,形成了新項目不斷涌現、引進項目加快建設、建成項目效益顯現的良好局面。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6.1億元,比上年增長28.8%。其中,國有經濟投資29.4億元,增長17.7%。從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設投資39.5億元,增長31.4%;更新改造投資19.1億元,增長32.1%;房地產開發投資13.1億元,增長34.4%。
工業投資保持高速增長。全年工業投資累計完成30.7億元,增長40.7%,工業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31.9%,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其中,車、食品、醫藥、紡織業四大工業支柱產業投資15.9億元。
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全年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施工項目571個,比上年增加156個。其中,全年建成投產項目345個,項目建成投產率60.4%;新增固定資產47.8億元,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達到81.6%。資陽機車公司機車分廠總裝技術改造項目、四海公司年產1萬噸中西式熟肉食品生產線、移動公司G網擴容工程、簡陽南環線建設工程、樂至天池藕粉改建工程等已相繼建成投入使用。金德管業集團西南生產基地新型管材生產線已部分竣工投產。中旺方便面生產線、福新鞋業中高檔硫化鞋生產線、簡陽石橋糧油加工貿易區建設、東方樂渝生產線擴建、國道321簡陽段改建、三賢文化公園建設等重點建設工程進展順利。
五、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消費品零售市場活躍。在居民收入穩步提高、消費信心進一步增強、消費環境進一步改善等因素影響下,全年消費品市場保持了穩步發展的良好態勢。200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0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其中,城市市場(含縣城)實現消費品零售額46.9億元,增長16.3%;農村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53.1億元,增長14.4%。從行業看,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總額82.1億元,增長14.3%;餐飲業零售額17.2億元,增長19.7%。從全市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商品類值看,通訊器材增長59.8%,化妝品增長54.2%,石油及制品類增長43.7%中西藥品類增長28.4%,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19.0%,家具類增長15.3%。
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全市積極圍繞優勢產業,著力培植重點出口企業,鼓勵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2006年,全市實現外貿自營出口創匯9258萬美元,增長77.6%。其中,凍豬肉、機車、輪胎三類產品出口達到6516萬美元,占出口總額的70.4%。
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全市依托“西部車城”、“綠色資陽”兩大品牌,積極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引資成效明顯。全年共新簽約引進國內項目388個,協議引進資金額102.9億元,到位引資額66.0億元,比上年增長90.3%。全年合同利用外資1617萬美元,實際到位外資347萬美元。引進項目質量明顯提高,金德管業、三賢文化公園、中旺食品等一批投資額上億元的項目已落戶資陽。
六、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設施建設繼續加強。2006年完成縣通鄉油路、水泥路建設138公里,內地通村公路115公里,共建成鄉鎮客運站13個,完成危橋改造2座,建成簡陽“養馬—人頭石”、安岳“岳新—安龍”兩條“站運一體化”示范線,完成國道321資陽雁江至簡陽城區段、安大路工程建設。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7889公里,其中四級以上等級路4492公里。國、省道公路好路率達到78.3%,縣道好路率達到68.1%。
交通運輸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全年共完成公路客運量5546萬人次、貨運量2901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7.4%、19.0%完成公路客運周轉量2.1億人公里、貨運周轉量15.8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1.7%、21.1%。
郵電通信業較快發展。全年郵電業務收入6.7億元,比上年增長8.0%。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含小靈通)達到54.6萬戶,比上年增長14.2%;移動電話用戶達到71.2萬戶,增長28.4%;國際互聯網注冊用戶數達到7.2萬戶,增長21.0%。
旅游業快速發展。全市加快建設以“兩湖一山”生態旅游為核心的精品旅游區,深入挖掘以安岳石刻為代表的文化旅游資源,大力開發以陳毅故居為重點的紅色旅游產品,旅游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2006年,全市實現旅游總收入25.9億元,比上年增長75.3%。接待國內游客479.7萬人次,增長56.4%,國內旅游收入25.5億元,增長72.6%;接待入境游客1.6萬人次,外匯收入506萬美元。
七、金融和保險
金融機構存貸款較快增長。全市扎實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和金融安全發展示范區建設,積極搭建銀企合作平臺,改善中小企業貸款服務,信貸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200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85.7億元,比年初增長18.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1個百分點。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15.6億元,比年初增長13.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3個百分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保險業繼續發展。全年保費總收入5.8億元,其中財產險收入1.2億元,人身險收入4.6億元。全年處理各項賠款和給付1.1億元,其中財產險賠付金額0.8億元,人身險賠付金額0.3億元。
八、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普九”成果進一步鞏固,重點高中辦學水平逐步提高。2006年全市有小學1361所,專任教師13627人,招生5.6萬人,在校小學生33.8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凈入學率98.3%;有普通中學326所,專任教師14341人,招生8.7萬人,在校學生26.5萬人,初中入學率95.7%。共有1.7萬人被省內外高校錄取,錄取率為74%。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全市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學生、城市低保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全部免除,有6.7萬名貧困生免費得到了教科書,有4.5萬名貧困生得到了寄宿生活費補助。
科技事業全面發展。大力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全年共組織實施市級以上重點科技項目90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31項。積極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新發展高新技術企業4戶,年末高新技術企業已達14戶。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新發展民營科技企業15戶,年末民營科技企業達到83戶。狠抓科學技術普及,深化科技對外合作與交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全年開展各類適用技術和現代科技知識培訓50.3萬人次,組織實施重點校市合作項目56個,專利申請量完成280件。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全省地市級第一個五星級電影院——太平洋電影院已在資陽正式營業,簡陽市文化藝術中心、文化廣場已投入使用,市文化館、圖書館建設正式開工。文藝創作和群眾文化活動異彩紛呈,新創作(編排)各類文藝作品(節目)500余件,其中有4件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60件在省級刊物發表。基層文化建設得到加強,新建成了7個省級農民書社示范點,創建了3個省級文化示范中心。文物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新申報成功4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年末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6個、省級2個。積極開展非物質遺產保護,“臨江寺豆瓣制作工藝”和“安岳石刻工藝”已成功被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播電視事業上新臺階。新發展有線電視用戶5.4萬戶,年末有線廣播電視用戶數達到64.7萬戶,入戶率達到53%,有效覆蓋率達到100%。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繼續鞏固,率先在全省創新衛星接收、小片聯網村通形式,切實解決了偏遠山區及相對分散居住人民群眾的收聽、收看困難。廣播電視數字化進程加快,建成了數字電視傳輸交互式平臺,節目采編播傳完全實現數字化。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和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體系進一步完善。年末,全市有衛生機構237個,床位6552張,衛生技術人員7382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順利推進,全市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317.2萬人,參合率74.7%。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果。群眾體育活動豐富多彩,全年共舉辦市級各項體育比賽活動20項次。組隊參加全國比賽4項次,獲得金牌3枚,銀牌4枚,銅牌6枚;參加省級比賽24項次,獲得金牌5枚,銀牌2枚,銅牌8枚。學校體育穩步發展,組隊參加四川省第十屆運動會,共獲得金牌17枚,銀牌14枚,銅牌22枚。能容納3000—4000人的市體育館已交付使用。
十、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規劃不斷完善。資陽城區總體規劃完成修編,沱江新區、城南新區、侯家坪工業園區等13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市環衛設施、公共設施等6項專業規劃順利完成,規劃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
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全市以城市建新區為突破口,激活土地、建設、資金三大市場,整體推進老城區、行政新區、工業園區“一城三區”建設,以城市道路建設為重點,配套推進城市重點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建設,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全年共完成市政基礎設施投資8.6億元,新改擴建城市道路面積46.3萬平方米。沱江一橋改造、沱江二橋新建和二環路西南段、城區防洪D5段、濱鐵路、廣廈路延伸段、九曲河綜合治理二期等工程先后竣工。資陽城區建成區面積年末擴展到25.6平方公里。
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市圍繞“還沱江一江清水,建生態資陽”戰略目標,以整治工業污染源、城市污染源和農村污染源,確保人民群眾飲水安全為重點,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省、市控12戶工業企業污染治理如期達標,沱江資陽段出境水質全部達到Ⅲ類水質標準,城區空氣質量達標率達到90.8%。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得到加強,已劃定縣城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6個,農村建制(鄉)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151個。全面貫徹執行《環境影響評估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和“三同時”制度執行率均達到100%。年末,全市自然保護區已達8個,面積211.3平方公里;生態功能保護區2個,面積445.6平方公里。
十一、人口與就業
人口略有增加。據戶籍統計:2006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0.9‰,比上年上升0.9個千分點;死亡率5.9‰,下降0.4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5.0‰,上升0.6個千分點。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489.4萬人,比上年增加0.5萬人。全市城鎮化率25.2%,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新機制逐步建立,“五清理五落實”成效明顯。
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新成績。積極落實社保補貼、崗位補貼等扶持政策,全年共為5433名下崗失業人員辦理了《再就業優惠證》。大力實施就業再就業培訓,共組織再就業培訓8930人,其中免費培訓失地農民3437人。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重點抓好“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再就業工作,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4200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6561人,失地無業農民再就業2180人,幫助487戶“零就業”家庭每戶至少1人實現再就業。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
2006年末,全市城鄉從業人員253.7萬人,比上年增加6.3萬人,增長2.5%。城鎮單位在崗職工14.7萬人,比上年增加1.6萬人,增長12.0%。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6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94元,比上年增加973元,增長12.9%;人均消費性支出6985元,比上年增長11.1%,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9.6%,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269元,比上年增加281元,增長9.4%。從收入構成看,工資性收入1314元,增長15.6%,家庭經營收入1786元,增長3.7%;農民人均消費支出2192元,比上年增長10.1%,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58.8%,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
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34.9億元,比年初增加31.0億元,增長15.2%,其中活期儲蓄存款余額47.8億元,比年初增長22.3%,定期儲蓄存款余額187.0億元,比年初增長13.5%。
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全年為8.1萬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6.8億元,按時足額發放率達到100%。全市養老保險參保職工17.3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2.0萬人,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9.6萬人,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3.3萬人。6.9萬名城鎮居民、6.5萬名農村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3.3萬名農村五保老人納入了保障范圍。
社會福利事業不斷發展。積極開展農村醫療救助,資助了12.1萬名農村困難戶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開展城鄉救助,共救助了城市貧困對象1.9萬人次。繼續貫徹落實《殘疾人保障法》,全年集中安置殘疾人就業1012名;繼續實施“光明工程”,全年為白內障患者作復明手術1226例。
注:公報中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資陽統計年鑒——2007》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