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一年來,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州委八次黨代會精神,圍繞創建“民族團結,全面進步模范藏區州”戰略目標,開拓進取,扎實工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成就。
一、綜合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省統計局審定,2006年全州完成 GDP60.02億元,比上年增長14%,增長速度比上年加快0.2個百分點,是近20年來的最好水平。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52億元,增長0.7%;第二產業增加值22.58億元,增長23%;第三產業增加值25.92億元,增長13.8%。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1%、55%和43.9%。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22.1:33.4:44.5調整為19.2:37.6:43.2,第二產業比重上升4.2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分別下降2.9和1.3個百分點。
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日益凸顯。全年出讓礦權26宗,出讓價款2838萬元,出讓國有土地84宗,實現土地收益5275萬元,完成市政基礎設施投資3.53億元,全州城鎮化率達到17.85%。
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全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0.45億元,增長17.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72億元,增長0.8%;第二產業增加值6.78億元,增長42.3%;第三產業增加值6.95億元,增長17.1%。民營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1.1%,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市場物價略有上升。全年商品零售物價總指數同比上漲5.17%。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7.1%,主要是受糧食、牛羊肉及蔬菜價格漲幅較大等因素的影響。
國民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經濟總量小,增長方式粗放,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工業化、城鎮化水平較低,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還未從根本上破除;對外開放水平不高;城鄉居民增收難度仍然較大,就業矛盾比較突出。
二、農業
落實各項惠農政策,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全州農村經濟克服嚴重自然災害影響,保持平穩發展。初步統計,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42億元,增長4.36%。
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基地建設取得實效。全州州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增至25個,省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增至2個,各類農民專合組織達到54個;全年建成青稞生產基地22.9萬畝,豆薯類生產基地20萬畝,蔬菜生產基地3.66萬畝,優質水果生產基地2.5萬畝,蠶桑生產基地2.6萬畝。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8112公頃,增加530公頃,油料作物播種面積885公頃,增加38公頃,蔬菜播種面積2438公頃,增加150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6.2萬噸,減10.79%;油料作物產量1221噸,減6.86%;麻類作物產量10噸,減9.09%;水果產量8694噸,減11.51%;蔬菜產量5.78萬噸,增8.66%。
畜牧業穩步發展。全年各類牲畜出欄124.45萬頭(只),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出欄肉牛60.1萬頭,增長2.93%。主要畜產品產量繼續增加,結構有所調整。全年肉類總產量8.68萬噸,增加0.28萬噸,增長3.36%。其中,牛肉產量6.34萬噸,增加0.22萬噸,增長3.52%。牛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由上年的72.94%提高到73.05%,上升0.11個百分點。禽蛋產量403噸,增長0.25%;牛奶產量11.52萬噸,增長1.52%;蠶繭產量153噸, 增長0.66%。年末各類牲畜存欄501.52萬頭(只),增長0.15%,其中大牲畜存欄331.16萬頭,增長1.02%。
加強森林資源管護,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繼續實施退牧還草和天然林保護工程,全州生態建設成績顯著。548萬公頃天然林得到有效管護,森林火災及病蟲害發生率大為降低,全年完成天保工程人工造林7萬畝,封山育林46.18萬畝;義務植樹235萬株;2005年度770萬畝退牧還草任務全面完成,2006年度760萬畝退牧還草前期準備工作進展順利。2006年末,我州有各類自然保護區51個,其中,國家級3個,省級16個,州級6個,保護區面積451萬公頃,占全州土地面積的28%。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成效明顯,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全年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0.3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2.92萬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5.8平方公里。全年農村用電量8066萬千瓦小時;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44萬千瓦,增長17.52%。
鄉鎮企業發展態勢良好。全年完成增加值3.52億元,增長17.66%,實現利潤0.65億元,增長41.21%,上交稅金0.43億元,增長26.98%。
三、工業和建筑業
樹立“工業興州”理念,實施“工業強州”戰略,全州工業呈現生產快速增長,效益大幅提高的喜人局面。全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3.94億元,增長29.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上年的38.6%提高到39.8%。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中,輕工業增加值0.77億元,增長48.5%;重工業增加值11.66億元,增長31.9%。按經濟成份劃分,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1.32億元,增長0.2%;股份制工業企業增加值11.05億元,增長38.9%。礦產、電力兩大工業支柱產業完成增加值11.3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1.15%,增長32.98%。其中,礦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91億元,下降6.32%;電力業增加值6.42億元,增長73.51%;全年主要工業產品尤其是能源、原材料、建材等產品生產增勢良好。其中,發電量39.48億千瓦,增長80.8%,粗銅10066噸,下降8.6%、銅精礦含銅量9935噸,下降14.39 %、水泥25.53萬噸,增長24.17%。
工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中,盈利企業盈利額6.07億元,增長98.73%;虧損企業虧損額0.24億元,下降1.23%;盈虧相抵后實現凈利潤5.83億元,增長107.2%。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72億元,增長51.17%;實現利稅總額8.31億元,增長99.74%。
建筑業穩步增長。全年建筑業實現增加值8.64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全州具有建筑業資質的獨立核算建筑企業17個,其中:有工作量的獨立核算建筑企業15個;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5.96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5.41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貫徹中央宏觀調控精神,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和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項目投資力度,全州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投資總量再攀新高。初步統計,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9.24億元,比上年增長37.45%。其中,非國有單位投資37.77億元,增長29.84%。從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設投資74.76億元,增長40.57%;更新改造投資0.74億元,增長83.90%。在全社會投資中,采礦業、電力業和交通運輸業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采礦業投資4.66億元,增長50.78%,電力業投資42.18億元,增長65.50%; 交通運輸業投資13.29億元,增長42.32%。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年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施工項目(含籌建)643個,比上年增加55個;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959.33億元。其中,新開工項目355個,增加24個。全年建成投產項目317個,項目建成投產率49.30%,新增固定資產32.77億元,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達到43.41%。其中,小天都電站、洪壩電站、金康電站、呷村銀多金屬礦竣工投產,瑪依河水利樞紐、仁宗海電站、海竹路、瀘石路、康定機場等在建大中型項目進展順利。長河壩電站、瀘定電站、兩河口電站“三通一平”全面展開。猴子巖電站、黃金坪電站、雅礱江中游及金沙江上游水電開發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五、國內貿易
消費持續快速增長。受城鄉居民收入增加,消費者信心增強等積極因素影響,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41億元,增長16.93%。其中,城市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5.09億元,增長18.61%;縣及縣以下消費品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4.32億元,增長11.43%。
在各種經濟類型中,國有經濟零售額6.83億元,增長24.6%;集體經濟零售額0.05億元,增長6.89%;私營個體經濟零售額10.5億元,增長20.08%。從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6億元,增長16.56%;餐飲業零售額3.16億元,增長20.22%。
創新招商模式,拓寬招商領域,加大招商力度,全州招商引資工作再創佳績。全年實施國內招商引資項目142項,協議引進國內資金189億元,實際到位國內資金48.68億元,增長60%;實現外銷額總值263萬美元,增長36.6%。
六、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生產及建設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年末,全州公路通車里程已達10884公里,其中等級公路6837公里。全年完成貨物周轉量52076萬噸公里,增長14.28%。完成旅客周轉量51213萬人公里,增長11.89%。
郵電通信業持續發展,綜合通訊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年郵電業務收入總量2.77億元,增長22.78%。年末郵電公網電話用戶達到12.57萬戶,增長18.77%。移動通訊穩步發展,年末移動電話用戶數達17.49萬戶,增長61.91%。全州電話普及率達到32.32%。其中,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13.52%。
認真貫徹落實全省、全州旅游發展大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旅游發展全局,繼續實施政府主導戰略、旅游精品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一圈一區”規劃建設為重點,著力推進“環貢嘎山兩小時旅游經濟圈”、香格里拉生態旅游核心區和以德格為中心的康巴文化旅游區建設,全州旅游業保持快速發展態勢。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9.4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1.75%,外匯收入2929萬美元,增長71.34%;接待國內游客285.29萬人次,增長26.59%,國內旅游收入18.54億元,增長26.58%。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支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7.05億元,同口徑增長52.17%。其中:上劃中央兩稅收入1.93億元,增長43.3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22億元,增長58.4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40.02億元,增長17.72%。
金融存貸款規模擴大,金融運行平穩。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90.12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4.29億元,增長18.84%。其中,企業存款余額35.73億元,增加9.49億元,增長36.15%。各項貸款余額39.46億元,增加12.17億元,增長44.59%。其中,短期貸款余額9.77億元,增加0.78億元,增長8.59%;中長期貸款余額29.5億元,增加11.24億元,增長61.54%。
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133.93億元,現金支出146.12億元,貨幣凈投放12.19億元。
保險事業快速發展,保費收入大幅提高。全年保費總收入6262萬元,比上年增長124.2%。其中,財產險收入458萬元;人身險收入1924萬元。全年處理各項賠款和給付金額2968萬元。其中,財產險賠付金額408萬元,人身險賠付金額858萬元。
八、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2006年,全州有各級各類學校930所,在校學生142888人(含成人),教職工9181人,其中專任教師8039人。
康定師專專升本工作進展順利,學校規模適度擴大,教學結構逐步優化。全年招生1957人(含成人),在校本、專科學生6667人(含成人),畢業生1232人。
基礎教育蓬勃發展。深入實施教育“十年行動計劃”和‘兩基’攻堅計劃,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為12.1萬名貧困學生免除了學雜費,為7.39萬名貧困學生提供了免費教科書,6.2萬名貧困學生享受了寄宿制生活補助,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初步建立。道孚、稻城、巴塘3縣“普九”工作通過省級評估驗收,“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66.46%。全州有小學877所,招生18482人,在校小學生100110人,增加3514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8.87%,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普通中學43所,招生11307人,在校學生32378人。
中等職業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年錄取輸送中職學生2511人,參加州、縣職業培訓人數4895人。其中,四川歐亞職業學校首批114名學員已赴深圳實習。
成人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全年有1078人參加成人高考,錄取886人,錄取率為82%;參加自學考試3308人,獲得本(專)科文憑117人。
“科教興州”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全年重點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建節約型社會、中藏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等開展工作,科技體制改革繼續深化,科普工作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甘孜州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甘孜州“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全面完成;全年科技三項費支出322萬元,增長21.51%。
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組織州內專家學者,編纂《科學技術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學習參閱及建言獻策匯編》,社會反響良好。
面向“三農”的科技工作深入開展。選擇3縣3村,投入科技經費24萬元,啟動實施甘孜州星火富民科技示范村項目;制定全州《科技富民推進行動實施方案》,確立優勢產業發展方向,積極爭取省上資金支持,深入推進科技富民行動。
加強中藏藥產業發展的宏觀指導,加大中藏藥產業科研開發支持力度。中藏藥產業基地建設取得較好成效,中藏醫藥研究工作進展順利,全年下達中藏藥業相關科技項目20項,投入研發資金63萬元,中藏醫藥研發能力進一步提高。
知識產權保護和專利咨詢、代辦服務工作得到加強。全年申請專利17件,授權7件。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繼續加大科普知識宣傳力度,組織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全年開展各類科普培訓180期,培訓2.4萬人次,發放各類科普資料6.19萬份,接受咨詢人數達3.48萬余人次。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傳播先進文化,傳承歷史文化,全州文化建設取得新成績。基層文化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道孚、白玉、丹巴、巴塘、新龍、得榮等6縣“兩館一所”文化活動中心項目建設全面完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瀘定鐵索橋、德格印經院、丹巴古碉群、甘孜白利寺和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道孚惠遠寺的搶救性維修和保護規劃的編制進展順利;組織省州專家成功打造《康定情歌》、《夢幻康巴》兩臺大型民族歌舞節目,并在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和四川省第五屆少數民族藝術節中獲得殊榮;全年創作歌舞節目15臺、文學作品90余部(篇),舞蹈節目67個、美術作品435件、書法作品110件、攝影作品130件;以傳統節慶和重大活動為載體,舉辦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和以送歌舞演出、送圖書、送電影為主要內容的“送文化下鄉”活動;借助藝術節、文博會等平臺,加強文化產業項目和產品的推介,《康定情歌》、《夢幻康巴》兩臺大型節目已與有關文化公司達成商演協議,100余件文化產品在“中國西部(成都)文化產業博覽會”上成功推出。
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采編水平日益提高,節目內容日漸豐富,廣播電視覆蓋率持續提高。“十一五”期“村村通”工程規劃全面完成,民族語譯制中心工程通過驗收,數字電影放映試點工作率先開展,有線電視入戶工作積極推進;甘孜廣播電臺開播漢語新聞,甘孜電視臺推出藏語新聞和少兒節目,一批優秀作品在國家、省級評比中獲得較好名次。2006年末,全州有廣播電臺1座,播出節目1套,調頻轉播發射臺669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83.12%,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有電視臺1座,播出節目2套,電視轉播發射臺850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83.53%,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全州有線廣播電視用戶達到4.33萬戶,比上年增加400戶。
據統計,2006年我州文化及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11577萬元,增長25.2%,占全州GDP比重1.93%,比上年提高0.12個百分點,對全州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3%。
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得到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擴面進展順利,地方病防治工作全面開展。全年建成232個村衛生站(室),村級衛生機構覆蓋率達到44%;全州有12.38萬農牧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擴面;包蟲病、結核病等地方病防治普查工作全面開展。2006年末,全州有衛生機構625個,床位2765張;衛生技術人員3865人,其中,執業醫師1289人,執業助理醫師804人,注冊護士732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9個,衛生技術人員305人;婦幼保健機構19個,執業醫師和助理執業醫師149人,注冊護士46人;鄉鎮衛生院324個,執業醫師和助理執業醫師682人,注冊護士171人。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群眾體育豐富多彩,競技體育成績喜人,體育產業發展良好。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常年參加體育鍛煉人口達到全州人口總數的33%;參加全省十運會,取得7金、3銀、7銅的優異成績;加強戶外體育資源管理,全年接待國內外登山團隊11支;體育彩票銷售量大幅上升,全年銷售體育彩票930萬元,增長2.1倍,籌集公益金達56萬元。
十、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狠抓輿論宣傳、法制建設、污染控制工作,全州環境保護力度加大,環境質量不斷改善。依托新聞媒體,擴大社會影響,穩步提高公民環保意識;強化法制建設,構筑依法行政基礎;加強污染控制,確保環境質量,8戶重點工業企業按期完成治理任務,依法劃定313個農村建制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城市及景區環境綜合整治穩步推進;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和環境監測工作得到加強;自然保護區清理整頓成效顯著。
安全生產繼續保持較好態勢。2006年全州共發生各類安全事故439起,死亡131人,經濟損失728萬元,分別比上年下降11%,12%和8%。
十一、人口
2006年末,全州總人口930509人,比上年增加15002人。總人口中,男性472643人,女性457866人;農業人口782178人,非農業人口148331人。男女性別比為103.2:100,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6‰。
總人口中,藏族732047人,占78.7%;漢族165651人,占17.8 %;彝族26151人,占2.8%;其它民族6660人,占0.7%。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加,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6年,全州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9670元,增長14.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4元,增長14.8%;人均消費性支出6668元,增長10.3%。全州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482元,比上年增收172元,增長13.13%。其中,工資性收入250元,增長12.84%;家庭經營收入1654元,增長11.4%;轉移性收入130元,增長26.85%。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253元,增長6.74%。
2006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2.54億元,同比增長10.06%。其中,活期儲蓄存款余額17.93億元,同比增長13.61%;定期儲蓄存款余額14.61億元,同比增長6.01%。
全州年末城鄉從業人員55.3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29萬人,增長4.31%。城鎮單位在崗職工5.84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293人,下降3.78%。其中,國有單位減少2123人。鄉村從業人員45.0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36萬人,下降0.79%。全年新增城鎮就業4092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913人,“4050”特殊困難群體再就業324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
城鄉低保和農村扶貧工作得到加強,社區建設、社會福利穩步發展。全州納入城市“低保”范圍的人員2.23萬人,下撥城市“低保”資金2213萬元,納入農村“低保”范圍的人員6.69萬人,支出救助金1337萬元;全年投入各項扶貧資金23754萬元,實施新村扶貧工程99個,移民扶貧工程283戶,全州有2.64萬名絕對貧困人口基本解決了溫飽,有1.81萬名相對貧困人口實現了越溫脫貧;全年為企業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8000萬元,按時足額發放率達到100%。
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征繳率不斷提高。全州養老保險參保職工人數2.95萬人,征繳養老保險費9562萬元,征繳率100%。失業保險參保職工人數4.17萬人,征繳失業保險費774萬元,征繳率100%。全年為4200名失業人員提供了失業保障,為348名失地農民提供了失業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繼續推進,實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縣18個,占100%,參保人數8.1萬人,參加工傷保險職工1.7萬人,參加生育保險職工1.3萬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注:
1、公報中各項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甘孜統計年鑒—2007》為準。
2、公報中生產總值及產值指標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州計生委提供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