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廣安調查隊
2016年3月
2015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始終保持專注發展定力,深入實施“三大發展戰略”,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發展質量不斷提高,民生事業持續改善,實現了“十二五”圓滿收官,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綜合
經省統計局審定,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05.6億元,同比增長10.6%。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63.3億元、520.2億元和322.1億元,分別增長3.8%、11.6%和12.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2%、60.4%、34.4%,拉動GDP分別增長0.6、6.4、3.6個百分點。人均GDP為31046元,增長10.2%。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7:52.4:30.9調整為16.2:51.8:32.0,其中第三產業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為580.9億元,增長11.1%,占GDP的57.8%,對GDP的貢獻率為62.2%,拉動GDP增長5.6個百分點。其中,一二三產業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分別為42.8億元、339.1億元和199.0億元,分別增長4.0%、12.1%和11.0%。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比上年上漲2.1%,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3.0%,居住類價格上漲0.8%。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6%。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比上年下降6.2%,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7.9%,生活資料價格下降1.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IPI)比上年下降5.8%。
二、農業
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285.2億元,同比增長4.1%。
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為34.1萬公頃,糧食總產量189.4萬噸,比上年增加3.7萬噸,增長2.0%。其中,水稻產量102.5萬噸,增長2.1%;玉米產量29.9萬噸,增長2.1%;小麥產量14.7萬噸,增長1.9%。油料種植面積6.4萬公頃,產量為13.6萬噸,增長1.7%。蔬菜(含菜用瓜)種植面積為6.8萬公頃,產量246.9萬噸,增長2.5%。全年肉類總產量35.1萬噸,下降1.8%;禽蛋產量6.9萬噸,增長2.2%;牛奶產量2844噸,同比持平;蠶繭產量3160噸,下降3.1%。全年生豬出欄414.5萬頭,下降2.6%;牛出欄4.8萬頭,增長3.1%;羊出欄37.0萬只,增長3.6%;家禽出欄2955.5萬只,增長2.4%;兔出欄524.7萬只,增長3.5%。水產品產量為6.2萬噸。
全市共完成營造林面積2.1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1萬公頃、封山育林0.1萬公頃、森林撫育0.5萬公頃、低產低效林改造0.5萬公頃。全市森林總面積為2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0.2%。
加快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整體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試點市建設,深入推進產村相融"111"示范工程,新(改)建現代農業產業基地25萬畝,新(改、擴)建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52個。推進現代農業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213個,加強鄧小平故里優質農產品“華鎣山”公用品牌建設,廣安區、岳池縣成功創建省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申報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56個,廣安農產品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
全年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1千公頃,年末有效灌溉面積22.4千公頃,新增水土流失面積3.2千公頃,累計治理265.2千公頃,新解決農村安全飲水人口27.3萬人。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部工業增加值為408.1億元,增長12.4%,對經濟貢獻率為50.2%,拉動經濟增長5.3個百分點。全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2戶,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戶數為494戶。實現工業總產值1474.7億元,增長12.8%,其中,輕工業596.6億元,增長10.9%,重工業878.1億元,增長14.2%;煤炭、電力、建材、裝備制造和農產品加工五大支柱產業完成總產值968.7億元,增長14.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4%。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看,食用植物油16.4萬噸,增長7.9%;大米44.7萬噸,增長13.2%;蠶絲6271.1噸,增長18.6%;鮮、冷藏肉10.8萬噸,增長4.9%;飲料酒12.5萬千升,增長3.3%;礦山專用設備11.4萬臺,小麥粉24.8萬噸,精煉銅99.4噸,瓷質磚4858.8萬平方米,發電量81.1億千瓦時,家用洗衣機2萬臺,水泥1032.6萬噸,液化天然氣14.2萬噸。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75.4億元,增長10.9%,企業產銷率為98.6%。實現利稅總額為86.3億元,利潤51.2億元。
全市產業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資74億元,新拓展面積14平方公里,新建廠房194.4萬平方米,綠化、亮化工程同步跟進,園區形象大幅提升,新入駐企業46戶,累計入駐企業達751戶。園區配套功能不斷完善,新建物流、產品交易、質量檢測、技術研發等各類公共服務平臺18家,新建供水廠3個,污水處理廠4個,專用變電站3個。設立市工業企業應急轉貸專項資金,為14戶企業解決應急轉貸資金1.4億元。華鎣市工業發展區、鄰水經開區納入全省首批“園保貸”信貸試點園區,四川銀鋼一通凸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掛牌。
全年建筑業增加值為112.9億元,增長9.0%,對經濟的貢獻率為10.3%,拉動GDP增長1.1個百分點。四級以上資質等級建筑企業納入統計共104戶(不包括勞務分包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369.8億元,增長11.5%。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467.1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845.7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32.0億元,增長23.1%。其中,項目投資完成922.7億元,增長15.8%。其中,一二三產業投資分別為43.7億元、272.2億元和816.1億元,分別增長79.8%、6.2%和27.8%。
全年186個重大產業項目完成投資326.4億元。其中,武勝縣天然氣勘探工程、仁安藥業抗生素及原料藥生產等58個重大產業項目陸續投產,長明高新技術產業、西部牛仔紡織服裝商貿科技產業、廣安聚苯硫醚樹脂生產等56個項目加快建設,廣安電子信息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岳池一新生物醫藥等72個重大產業項目相繼開工。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年237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完成投資362.3億元。其中,蘭渝鐵路廣安段、遂廣高速公路廣安境內段等69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基本完工,巴廣渝高速公路廣安境內段、貓兒溝水庫、鄰水縣長安配套產業等54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建設,G244線華鎣段改建工程、G212線武勝段改造工程等114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相繼開工。
全年93個重大民生及社會事業項目完成投資51.4億元。其中22個重大民生及社會事業項目基本完工,北京師范大學廣安附屬實驗學校建設、廣安教育文化創意園等24個重大民生和社會事業項目加快實施,白塔片區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四川師范大學附屬第七實驗中學等47個重大民生和社會事業項目開工建設。
全年13個重大生態環保項目,完成投資7.5億元。其中,廣安區龍臺鎮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岳池縣醫藥專業污水處理廠等3個重大生態環保項目基本完工,廣安市天保工程二期、廣安市退耕還林成果專項建設等3個重大生態環保項目加快實施,西部牛仔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處理二廠建設等7個重大生態環保項目開工建設。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84.3億元,增長50.9%。商品房施工面積1160.9萬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積113.2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299.4萬平方米。
五、國內貿易和旅游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13.5億元,增長12.7%,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業、住宿業和餐飲業零售額分別為49.8億元、302.4億元、7.2億元和54.1億元,分別增長12.4%、12.7%、12.5%和12.7%。其中,城鎮、鄉村零售額分別為307.3億元、106.2億元,分別增長12.5%、13.0%。限上商貿單位實現零售額180.8億元,增長15.8%。
成功承辦“行南絲綢之路·游大熊貓家鄉--歐洲熊貓粉絲四川探親之旅”廣安巡游活動,鄧小平故里、華鎣山成為活動的重要亮點和宣傳推廣中的關鍵熱詞。成功承辦全省重點旅游項目推進暨旅游廁所建設管理現場會,新建和改擴建旅游廁所99座。印山公園、銅鑼山旅游區、北辰湖公園成功創建為3A級旅游景區。武勝縣成功創建四川旅游強縣和四川鄉村旅游強縣。游客滿意水平不斷提升,2015年全國游客滿意度測評位居60個樣本城市第4名。全年實現國內旅游收入245.5億元,增長26.2%;旅游外匯收入138.4萬美元,增長23.0%。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245.6億元,增長26.2%。
六、對外經濟和招商引資
成功引進杭蕭鋼構新型建材產業基地、河北金谷油脂化工及新材料、浙江前后科技電商產業園等項目570個,簽約資金1000億元。其中新簽約投資1億元以上項目260個,投資5億元以上項目60個。新引進項目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為16:45:39。全市新簽約項目履約460個,開工400個,履約率、開工率分別達80.7%、70%。
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1.1億美元,其中進口總額0.3億美元,出口總額10.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287萬美元。
七、交通、通信和郵電
巴廣渝高速公路廣羅至南充界段、遂廣高速公路齊福至遂寧界實現通車試運營,岳池(九龍)至華鎣(陽和)公路棗山至華鎣陽和路段加快建設,前鋒貨運站至棗山操場壩公路剩余段實現開工。廣安棗山公路客運樞紐站、岳池汽車運輸站等5個新建一級客運站全面實現開工建設,廣安汽車總站原址改造通過驗收。全年未發生道路運輸源頭和水上安全責任事故,行業穩定工作總體可控。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為11097.4公里,等級公路9755.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66.3公里,一級公路76.4公里,二級公路437.8公里,三級公路387.3公里,四級公路8487.4公里,等外級公路1342.2公里。公路客運量7616.3萬人次,旅客周轉量156957.1萬人公里;公路貨運量3657.9萬噸,貨物周轉量284872.8萬噸公里。水路客運量159.2萬人,旅客周轉量1393.1萬人公里,貨運量605.3萬噸,貨物周轉量35743.7萬噸公里。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為10.7億元,增長17.7%。其中,郵政業務總量3.3億元;電信業務總量7.4億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2.3萬戶,增長2.5%;移動電話用戶241.7萬戶,增長6.6%;寬帶用戶40.7萬戶,增長35.6%。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
全市地方公共財政收入56.7億元,增長22.8%。其中,稅收性收入34.8億元,增長18.9%,占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的61.3%。公共財政收入支出225.2億元,增長20.3%。國稅收入24.0億元,增長15.5%;地稅收入51.0億元,增長16.9%。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425.3億元,比年初增加181.0億元,增長12.7%;住戶存款1062.3億元,比年初增加159.7億元,增長17.7%。金融機構貸款余額582.2億元,比年初凈增76.3億元,增長13.1%。
全市現有駐市保險機構24家,其中,財險公司11家,壽險公司13家。全年共收保費41.0億元。其中,財險收入保費8.5億元,壽險收入保費32.5億元;全年各項賠款給付14.7億元。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全市幼兒園684所,省級示范性幼兒園7所,市級示范性幼兒園10所,在園幼兒11.3萬人,學前3-5歲幼兒毛入園率為82.6%。全市義務教育學校451所,其中,小學213所,初中238所;特殊教育學校6所;在校學生63.3萬人;城鎮學校“大班額”問題有效化解,2015年秋季小學、初中一年級56人以上大班額所占比例為28.9%、25.7%。全市普通高中學校37所,在校學生8.9萬人。2015年高考本科上線11785人,重點上線2776人。全市中職學校21所,在校學生4.6萬人。
全市共爭取各類科技計劃項目67項,到位資金4136萬元。爭取市本級財政安排科技經費預算850萬元,立項支持市本級科技計劃項目42項。專利申請量1245件,其中,發明專利715件,專利授權量474件。新培育市級產業技術研究院4所、企業技術中心6個,新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33家。
十、文化、體育和衛生
全市廣播電視臺5個,廣播電視站2個,廣播覆蓋率97.9%,電視覆蓋率96.2%。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市公共圖書館7個,城市數字影院10個,博物館、陳列館5個,文化館、美術館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72個。
全年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場館接待參觀6.7萬余人次,圖書借閱42萬余人次,完成直播衛星“戶戶通”設備安裝13760套,農村公益電影放映33156場,補充更新農家書屋(社區書屋)圖書108540冊、光盤4680張,新建城市閱報欄(屏)40個、幸福美麗新村文化大院34個。
全市檔案館7個,館藏全宗1064個,以卷為保管單位609621卷、件為保管單位的463518件,錄音磁帶檔案649盤,照片7435張,實物檔案245件,館藏資料45708冊,其中,市檔案館保存全宗107個,以卷為保管單位74348卷、件為保管單位的153494件,錄音磁帶檔案117盤,照片1856張,實物檔案78件,館藏資料1301冊。
2015年全市未發生一起重大傳染病暴發流行。截止12月,全市衛生計生機構共3500個,其中,醫院57個,衛生院17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4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373個,采供血機構2個,婦幼保健院6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7個,衛生監督機構7個,醫學在職培訓機構1個,其他衛生機構69個(含計生服務機構64個),村衛生室2780個。全市衛生人員共19835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3036人,執業醫師4073人,執業助理醫師916人,注冊護士4792人。全市醫療機構實有床位14729張,編制床位11879張。其中,醫院實有床位9277張、編制床位7289張;衛生院實有床位4850張,編制床位4018張;婦幼保健院實有床位220張,編制床位234張。全年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1393萬人次,醫療機構入院人數53.4萬人。全市萬元以上設備臺數7434臺,總價值7.8億元。全年免費婚檢5.0萬人,孕產婦死亡率8.8/10萬,嬰兒死亡率為4.9/‰。全市354.1萬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99.7%,全年共籌集基金16.9億元,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補償比例為77.6%,參合患者年度醫療費用補償最高支付限額為12萬元。
十一、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啟動4個城市污水處理廠、36個鄉鎮污水處理站新建和20個鄉鎮污水處理站改造工作,嘉陵江、渠江廣安段出入境斷面Ⅱ類水質占比為71%。實施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項目61個。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93.7%,飲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完成廣安火電廠4臺機組和利萬步森水泥除塵設施改造,完成科倫藥業等5家企業10臺燃煤鍋爐綜合治理,規范龍灘煤礦等8家工業企業物料堆場揚塵防治,完成宙龍化工等7家企業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治理。規范各類施工工地160余處,90余處建筑工地納入可視化監管,查處揚塵污染案件45件,對7處建筑工地實行停工限期整改。淘汰燃煤鍋爐10臺,共計20.1蒸噸。城區加裝油煙凈化器的餐飲場所174家。完成86個加油站、44臺油罐車油氣回收治理;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5764輛。PM10月均濃度由1月份的每立方米194.3微克下降至12月份的每立方米85微克,城區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為76.7%。重點污染源排放達標率為97.8%。對38家國控、省控重點污染源進行監督性監測,全市重點污染源排放達標率為97.8%。對21家重點污染源開展比對監測及有效性審核,比對合格率100%。
深入推進生態市縣和生態鄉鎮創建活動,全市29個“省級生態鄉鎮”已獲驗收命名,68個鄉鎮通過了省環保廳組織的“省級生態鄉鎮”技術核查,全市6個區市縣全部通過省級生態縣技術評估。啟動國家級生態鄉鎮建設,武勝飛龍、白坪等6個《國家級生態鄉鎮規劃》已通過省環保廳審查。全市國家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由1204.2平方公里調整為348.6平方公里。
全年發生生產經營性事故21起,死亡18人,直接經濟損失792萬元,分別下降25%、30.8%、18.9%。發生較大事故1起,未發生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467.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2.0萬人,非農業人口95.4萬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24.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0.9萬人,鄉村人口203.8萬人,城鎮化率37.2%,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
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072元,同比增加1954元,增長8.1%。其中,工資性收入17631元,增長8.0%;經營凈收入3781元,增長10.3%;財產凈收入1422元,增長10.0%;轉移凈收入3238元,增長5.6%。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400元,增長11.0%。其中,食品支出6538元,增長12.5%;衣著支出1886元,增長9.1%;居住支出2895元,增長10.4%;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1861元,增長9.9%;交通通信支出1776元,增長11.6%;教育文化娛樂支出1534元,增長12.2%;醫療保健支出1369元,增長6.9%;其他用品和服務支出541元,增長11.0%。
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371元,同比增加1066元,增長10.3%。其中,工資性收入5375元,增長9.9%;經營凈收入4665元,增長10.6%;財產凈收入224元,增長18.8%,轉移凈收入1107元,增長9.9%。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391元,增長11.2%。其中,食品支出3631元,增長7.7%;衣著支出842元,增長13.6%;居住支出1616元,增長15.4%;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787元,增長13.0%;交通通信支出869元,增長13.7%;教育文化娛樂支出645元,增長13.5%;醫療保健支出819元,增長10.3%;其他用品和服務支出182元,增長11.2%。
全年納入城市低保人數88046人,農村低保人數190440人,城市低保對象累計月人均補助216.9元,農村低保對象累計月人均補助107.1元。建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5個。新增民辦公辦養老床位2305張,維修改造公辦養老機構(農村敬老院)床位1100張,為困難家庭失能老人和80周歲以上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9.6萬人次。新建、改擴建農村敬老院20所。救助重度精神病患者565名。新增社區服務站15個,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93%。
全市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7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4萬人,就業困難對象就業0.4萬人,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155.1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12.9億元,開展各類就業培訓2.0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市城鎮職工(含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累計102.7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人數129.6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4.0萬人。全市城鎮職工(含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24.1億元,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到60萬人。
全年成功引進急需、緊缺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119人,開展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2.3萬人,職業技能培訓1.1萬人次,職業技能鑒定3316人次,新培育技能人才3.2萬人,其中,培養高級工700人、技師77人。
全年組織各類人事考試19次,參考人數達到6.1萬人次,招錄公務員485人,開展公務員培訓6期,培訓776人,安置軍隊轉業干部23人。
2015年7月1日起,全市月最低工資標準為1380元,增長10.4%。
注:
1、公報中各項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廣安統計年鑒-2016》為準。
2、公報中生產總值及增加值指標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公報中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可能存在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由于統計方法制度、統計口徑調整,部分數據有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