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州統計局
2016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阿壩州委、州政府緊緊圍繞建設川西北生態經濟示范區,深入落實中央和省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系列政策措施,主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加快經濟發展動力轉換,著力保穩、求進、攻堅,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一、綜合
經省統計局審定,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81.3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6.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05億元,增長4.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1.3%,拉動經濟增長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132.91億元,增長6.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6%,拉動經濟增長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104.36億元,增長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0.1%,拉動經濟增長2.5個百分點。
經濟結構。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5.4:49.1:35.5調整為15.7:47.2:37.1,第一、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0.3和1.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1.9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全年民營經濟增加值131.35億元,比上年增長6.8%,占GDP的比重達46.7%,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0.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16億元,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值73.62億元,增長6.8%;第三產業增加值32.57億元,增長7.8%。
物價。全年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上漲2.2%,漲幅比上年高1.2個百分點,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務類漲幅最高,為6.6%,食品煙酒類價格上漲3.9%,居住類上漲3.6%,交通通信呈下降態勢,下降2.4%。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同比上漲0.9%。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下降5.2%,購進價格(IPI)下降2.4%。
二、農業
以生態特色產業為主線,農業產業穩健發展。全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8.3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1%,其中:農業產值19.7億元,增長1.7%;林業產值4.43億元,增長4.3%;畜牧業產值40.78億元,增長7%;漁業產值0.06億元,下降15.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41億元,增長5.6%。年末,灌溉面積29.35千公頃,其中農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22.7千公頃。新增農業機械總動力2.24萬千瓦,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達77.2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9%。全年農村用電量2.31億度,增長5.6%。
農業。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8.09萬公頃,下降0.7%。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1萬公頃,下降3.1%;糧食總產量16.08萬噸,下降3.7%;蔬菜產量77.72萬噸,增長0.6%;園林水果產量17.1萬噸,增長4.2%。
林業。新建林業產業基地4.64萬畝,低產改造0.57萬畝。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防沙治沙省級配套資金0.38億元,生態功能轉移支付項目0.18億元。造林面積共計2.86萬公頃,其中封山育林0.62萬公頃,人工造林(一般造林)0.48萬公頃。森林撫育1.73萬公頃。全州森林覆蓋率25.3%。
畜牧業。全年出欄生豬43.64萬頭,比上年增長6.4%;出欄牛43.15萬頭,增長4.1%;出欄羊35.55萬只,增長3.6%;出欄兔66.23萬只,增長2.1%。年末豬存欄33.2萬頭,下降1.4%;牛存欄174萬頭,下降1.4%。全年肉類總產量8.82萬噸,增長6%。其中:豬肉產量3.12萬噸,增長6.7%;牛肉產量4.76萬噸,增長4.4%。奶類產量12.12萬噸,增長2%。
三、工業[3]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全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08.32億元,比上年增長6.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2.2%,拉動經濟增長2.6個百分點。工業化率為38.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3%。輕工業發展快于重工業,分別增長9.9%和3.3%。主要產品中,鐵礦石原礦產量增長0.9%,碳化鈣增長1.6%,鋁合金增長14.8%,鐵合金增長25.7%,乳制品增長29.8%,熟肉制品增長37.6%,發電量增長2.1%。
工業效益。12月末,全州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9戶,實現工業總產值248.74億元,比上年增長7.8%。全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7億元,增長7.9%。實現利稅總額19.32億元,增長6.4%。產品銷售率89.3%,比上年下降1個百分點。
建筑業。年末,全州具備資質等級的建筑企業共有31戶,比上年增加2戶,其中有工作量的企業29戶。全年建筑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2.25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總產值2.3億元。竣工產值11.02億元,增長11.5%。房屋建筑施工面積50.43萬平方米,增長8.1%。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93.68億元,比上年下降1.6%,其中:固定資產投資348.42億元,下降3.3%。按投資結構分,基本建設投資186.2億元,下降1.5%;產業投資92.46億元,增長16.3%;民生及社會事業投資91.27億元,下降16.5%;房地產開發投資12.26億元,增長57.2%;其他投資11.49億元,下降20.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3.49億元,下降2.2%;第二產業投資101.04億元,增長8.3%,其中工業投資97.14億元,增長9.4%;第三產業投資279.15億元,下降4.7%。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為3.4:25.7:70.9。全年計劃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89個,完成投資183.3億元,占總投資的46.6%,其中,計劃總投資億元及以上項目66個,完成投資173.65億元,占總投資的44.1%。
五、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業
交通運輸業。年末,行政區劃面積內公路總里程達13457公里,其中等級公路12906公里。全年公路客運量達1840萬人,比上年下降16.9%,旅客周轉量265384萬人公里,下降11.8%;貨運量達2378萬噸,增長8.3%;貨物周轉量637846萬噸公里,增長6.4%。
郵電通信業。年末,全州有固定電話用戶17.13萬戶,比上年增長18.1%;移動電話用戶80.4萬戶,增長3.4%;互聯網用戶21萬戶,增長34.2%。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2.75億元,增長17.2%;完成郵電業務收入7.3億元,增長7.5%。全州快遞企業完成快遞業務量94.26萬件,增長122.6%,完成快遞業務收入2005.89萬元,增長134.8%。郵政局所網點總數為234個,郵路26條、總長度2302公里;農村投遞路線209條,總長度5460公里。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六、國內貿易
消費市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88億元,比上年增長10.3%。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實現零售額64.2億元,增長10.6%,鄉村實現零售額19.68億元,增長9.4%。按國民經濟行業分,批發業實現零售額9.88億元,下降2.3%,零售業48.75億元,增長12.5%;住宿業13.3億元,增長11.6%,餐飲業11.95億元,增長12.2%。
七、對外經濟
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3534萬美元,比上年下降1.8%,其中:出口2622萬美元,進口912萬美元,分別下降1.2%、3.5%。全年招商引資續約項目153個,新簽項目25個,累計到位州外資金80.09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390萬美元。在第十六屆西博會上共簽訂投資項目24個,簽約金額達113億元。
八、旅游業
全年接待游客3761.49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18.4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4%和11.7%。九黃機場進出港航班10142架次,旅客吞吐量112.46萬人次(其中,進港56.85萬人次,出港55.61萬人次),分別下降21.3%和20.9%。
九、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支。年末,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2.6億元,比上年增長2.9%。其中:稅收收入18.18億元,增長9.1%;非稅收入14.42億元,下降4%。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19.63億元,增長2%。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4倍,住房保障性支出增長42.9%,科學技術支出增長11.6%,一般公共服務支出下降5.4%。
金融。年末,全州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568.11億元,比上年增長5.9%,其中住戶存款余額215.72億元,增長15.6%,各項貸款余額252.48億元,增長13.9%,其中:短期貸款33.2億元,下降2%,中長期貸款214.2億元,增長14.3%。住戶貨款70.33億元,增長6.7%。
保險。全年全州保險機構保費總收入5.24億元,比上年增長1.4%。其中:人身險1.43億元,增長5.8%;財產險3.81億元,下降0.1%。已決賠案件數7.98萬件,下降2.6%;已決賠案件金額2.53億元,比上年增長0.7%。
十、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4]。全州有普通高等院校1所,專任教師404人,普通本科招生1279人,在校生1928人,普通?普猩1407人,在校生5199人,畢業生2242人;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4所,專任教師375人,在校生3413人;小學255所,專任教師6057人,在校生62749人;普通中學57所(含九年一貫制12所),專任教師4020人(含完全中學初中部分),在校生43821人;高中19所,專任教師1348人,在校生16451人;幼兒園337所,在園幼兒28158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83%。全州在校“9+3”學生3165人,畢業2117人,“9+3”畢業生就業率達95%。
科技。全年獲批四川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項目2家。年末,全州有省認定的新材料產業化基地1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省創新型企業24家,州民營科技企業85家。全年申請專利222件,專利授權142件。
十一、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年末,全州文化系統有國有文化機構256個,其中:國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4個,文化站219個,博物館(紀念館)10個,公共圖書館14個,圖書館書籍總藏量56.4萬冊。有農家書屋1353個。有州廣播電視臺1座,縣廣播電視臺13座,有線電視用戶8.78萬戶,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92.2%和98.2%。
衛生。年末,全州有衛生機構(含村衛生室)1642個,其中:醫院37個,衛生院221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0個,采供血機構1個,村衛生室1230個,衛生機構擁有床位4447張。有衛生技術人員6091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103人,注冊護士1841人,醫療機構病床使用率為57.7%。婦幼保健工作不斷加強。全州孕產婦死亡率34.24/10萬、嬰兒死亡率8.9‰,均低于全省民族地區平均水平。孕產婦住院分娩率89.3%,比上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甲乙丙類傳染病發病率上升34.26%。城鄉衛生面貌得到較大改善,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分別提高至98.87%和88.32%。
體育。全年開展各類群眾體育活動45次,參與人數達39.5萬人次,體育人口比例達41%。免費開放體育場館34.7萬人次。完成169個農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2個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銷售體育彩票4641萬元。
十二、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環境保護。全州共有縣城污水處理廠6個,建制鎮污水處理廠6個,景區污水處理廠1個,小型污水處理廠設施3個,共6個正常運行。全州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和所有飲用水源地水質均達到Ⅲ類水域標準及以上;城鎮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城市噪聲平均聲效等級≤55分貝;全州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優良。
生態建設。全州有縣級以上自然保護區23個,面積214.17萬公頃,占全州土地面積的25.4%。
安全生產。全年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141起,死亡40人,造成經濟損失1033萬元。億元國內生產總值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為0.14人。
十三、人口與城鎮化率
年末,全州戶籍人口919513人,其中:男性468217人,女性451296人;藏族536631人、羌族170527人、漢族181100人、回族29399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分別為58.4%、18.5%、19.7%、3.2%。
年末,全州常住人口93.46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37.86%,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人口出生率10.02‰,人口死亡率3.65‰,人口自然增長率6.37‰。
十四、人民生活與社會保障
城鎮居民。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48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87元,比上年增收2109元,增長8.1%。其中,工資性收入21269元、增長5.6%,經營凈收入4869元、增長17.4%,財產凈收入951元,增長18.6%,轉移凈收入959元,增長13.8%。人均消費支出18946元,增長10.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農村居民。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02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01元,比上年增收991元,增長10.2%。其中,工資性收入3012元、增長9.8%,經營凈收入6056元、增長10.4%,財產凈收入270元、增長15.9%,轉移凈收入1364元,增長9.3%。人均消費支出9404元,增長10.4%。
勞動就業。城鎮新增就業1.28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4%。
社會保險。年末,全州參加養老保險人數50.09萬人,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8.05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32.04萬人。參加醫療保險人數87.08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64.91萬人,參合率99.59%。參加失業保險人數6.78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9.13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3.37萬人。
社會救助。全年共有4.57萬人納入城市低保,11.14萬人納入農村低保,城市和農村低保標準分別為420元/月和260元/月。全州納入農村五保供養8528人,其中:集中供養3339人,集中供養率39%。困難群眾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覆蓋率為100%。24582名Ⅰ度、7295名Ⅱ度、2681名Ⅲ度大骨節病患者的農村低保、生活補助及醫療救助全部兌現。銷售福利彩票7425萬元,比上年上升13%。
注釋:
[1]公報中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阿壩統計年鑒-2017》為準。
[2]地區生產總值及增加值指標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從2014年第四季度開始,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核算執行國家統計局新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和《三次產業劃分規定》,即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服務業);第二產業是指工業(不含開采輔助活動,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3]全部工業增加值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及累計增速含成阿工業園區數據,其余均不含成阿工業園區數據。
[4]除幼兒園有民辦外,其余學校均為國有辦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