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市統計局
2017年,瀘州市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堅定不移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進中求好、好中求快”的工作基調,圍繞“三個走在前列、三個顯著提升【2】”,著力“三抓三主動【3】”,扎實推進“六個突破【4】”,加快建設幸福美麗新瀘州。全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民生保障持續增強,脫貧攻堅成效顯著,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和諧穩定。榮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
一、綜合
行政區域。全市下設三區四縣,12個鄉、110個鎮、22個街道辦事處。在12個鄉中,少數民族鄉8個,其中苗族鄉6個、彝族鄉2個。2017年3月,省政府批準合江縣密溪鄉撤鄉設鎮。2017年4月,省政府批準龍馬潭區石洞鎮撤鎮設街道辦事處,敘永縣大石鄉撤鄉設鎮、黃坭鄉撤鄉設鎮、石壩彝族鄉更名為石廂子彝族鄉。2017年6月,納溪區區政府同意新建皂角樹社區居委會。2017年8月,江陽區區政府同意撤銷建國村村委會。全市行政區域面積12232.34平方公里【5】。
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全市有28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342個行政村(村民委員會)。
行政區人口。年末全市公安戶籍登記總戶數155.28萬戶,戶籍總人口509.5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09.10萬人,鄉村人口300.48萬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31.72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11.33萬人,鄉村常住人口220.39萬人。城鎮化率48.95%,比上年提高1.45個百分點。
表12017年瀘州市戶籍人口及構成
單位:人、%
指標
年末數
比重
全市戶籍總人口
5095829
100.0
其中:男性
2631941
51.6
女性
2463888
48.4
其中:0-17歲
1098438
21.6
18-34歲
1065306
20.9
35-59歲
1931709
37.9
60歲及以上
1000376
19.6
經濟實體。商事制度改革持續深化。以簡政放權、提高效率為導向,推進登記便利化,開展“證照分離”、“多證合一”改革試點,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形成疊加效應,掀起新一輪創業創新熱潮。全年新登記各類企業8645戶、農民專業合作社546戶,新登記個體工商戶32636戶。年末全市工商注冊登記實有各類企業42922戶。其中,內資非私營企業7372戶(其中企業法人4223戶);內資私營企業35413戶(含分支機構5336戶);港澳臺及外商投資企業137戶(含分支機構92戶)。年末全市工商注冊登記實有個體工商戶197214戶,其中城鎮個體工商戶127029戶。農民專業合作社4152戶,其中分支機構59戶。
經濟總量。經四川省統計局審定,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96.2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3.19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850.56億元,增長10.0%;第三產業增加值562.46億元,增長9.5%。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0%、59.7%和35.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7020元,增長8.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12.0:53.5:34.5調整為11.5:53.3:35.2【6】。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99.76億元,增長10.8%;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70.76億元,增長4.5%;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45.02億元,增長8.2%;金融業增加值66.86億元,增長12.9%,房地產業增加值60.15億元,增長11.3%。
民營經濟。全年非公經濟增加值950.18億元,比上年增長9.3%,非公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59.5%,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1.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91億元,增長1.5%;第二產業增加值570.02億元,增長10.0%;第三產業增加值330.25億元,增長9.4%。個體私營經濟增加值933.95億元,增長9.3%。港澳臺及外商經濟增加值16.22億元,增長10.1%。
物價水平。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比上年上漲1.8%,其中食品煙酒類價格下降1.6%,衣著類價格上漲5.2%,居住類【7】價格上漲2.8%。商品零售價格比上年上漲0.1%。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比上年下降1.0%。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比上年上漲3.5%,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4.8%,生活資料價格上漲2.6%。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IPI)比上年上漲8.1%。
表22017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單位:%
類別
以2016年價格為100
類別
以2016年價格為100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101.8
蛋類
99.2
非食品價格指數
103.0
煙酒
103.2
服務價格指數
104.9
二、衣著
105.2
消費品價格指數
100.1
三、居住
102.8
一、食品煙酒
98.4
四、生活用品及服務
101.3
食品
96.9
五、交通和通信
100.7
#糧食
101.1
交通
102.5
食用油
98.4
通信
98.0
菜
95.5
六、教育文化和娛樂
105.5
畜肉類
92.0
教育
103.6
#豬肉
88.7
文化娛樂
106.9
禽肉類
95.6
七、醫療保健
107.2
水產品
112.2
八、其他用品和服務
101.0
就業形勢。全年城鎮新增就業43301人。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1714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5180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701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23%。全市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147個。
節能降耗。全年單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61%,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11%,兩項指標分別超額完成省上下達節能降耗目標任務。
二、農業
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05.22億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農業產值163.22億元,增長4.9%;林業產值13.24億元,增長8.4%;畜牧業產值112.28億元,增長1.6%;漁業產值11.54億元,增長5.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95億元,增長7.2%。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6.24億元,增長4.0%。
農作物種植結構。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6.17萬公頃,比上年減少2.2%。經濟作物中,油料播種面積3.26萬公頃,比上年增長27.5%;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7.07萬公頃,增長5.6%;中草藥材播種面積0.38萬公頃,增長10.8%;煙葉播種面積0.84萬公頃,減少15.6%。
農作物產量。全年糧食總產量206.13萬噸,比上年增產0.3%。其中,稻谷122.72萬噸,增產1.2%;高粱14.06萬噸,減產12.2%;玉米28.16萬噸,增產5.2%。油料產量6.53萬噸,比上年增產32.4%,其中油菜籽5.85萬噸,增產37.0%。煙葉產量1.09萬噸,比上年減產14.6%。蔬菜及食用菌產量255.98萬噸,比上年增產4.8%。茶葉產量1.31萬噸,比上年增產8.1%。水果產量21.99萬噸,比上年增產6.8%。藥材產量3.13萬噸,比上年增產28.8%。甘蔗7.34萬噸,比上年減產0.5%。
畜牧與水產品。全年生豬出欄334.12萬頭,比上年減少4.8%。牛出欄8.01萬頭,減少0.5%。羊出欄50.33萬只,增長1.4%。家禽出欄3533.90萬只,減少3.5%。兔出欄1032.61萬只,增長2.4%。肉類總產量32.52萬噸,比上年減少3.1%。其中,豬肉產量24.09萬噸,減少4.2%;牛肉產量9625噸,增長1.4%;羊肉產量7873噸,增長2.0%。禽蛋產量4.28萬噸,比上年減少1.0%。水產品產量8.30萬噸,比上年增長5.6%。蠶繭產量2007噸,比上年減少2.2%。年末生豬存欄250.41萬頭,比年初減少1.4%。
林業生產。全年完成造林面積21316公頃。其中,人工造林14236公頃,當年新封山育林1334公頃,低效林改造5680公頃,森林撫育面積5966公頃,人工更新面積66公頃。人工造林重點工程中,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266公頃,退耕造林工程2667公頃,石漠化綜合治理366公頃。四旁(零星)植樹1075.4萬株。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7471公頃。木材產量(商品材)12.08萬立方米,大徑竹產量833.44萬根。
水利工程。新建成水利工程1787處,古藺觀文水庫、瀘縣三星橋水庫等水利項目相繼建成。年末全市已建成水利工程達35.02萬處。其中,水庫481座、水電站292座、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2739處、塘壩23895座、機電井30.32萬眼。全年水利工程蓄引提水總量能力達到95546萬立方米,實際供水量93264萬立方米。
新增有效灌溉面積0.39萬公頃,累計有效灌溉面積15.33萬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0.32萬公頃,累計節水灌溉面積10.93萬公頃。年末規模以上灌區達120處,渠道總長度2624公里。新建達標堤防5.31公里,達標堤防累計達到103.04公里,堤防總長度為144.79公里。
水土流失治理。新增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4萬公頃,其中小流域綜合治理面積0.8萬公頃。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43萬公頃。封禁治理保有面積7.27萬公頃。
農業機械化。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27.08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6.3%,比上年提高9.6個百分點。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725.04億元【8】,比上年增長9.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3%。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663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9%。在規模工業中,從主要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10.1%;私營企業增加值增長8.9%;集體企業增加值增長5.4%,股份制企業增加值增長11.6%,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加值下降11.9%。從重點產業看,四大傳統支柱產業增加值增長12.9%,對規模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87.5%。其中,酒類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4.7%,對規模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71.4%;化工行業增加值增長12.9%,機械行業增加值增長8.5%,能源行業增加值下降1.8%。醫藥制造業增加值下降14.4%。從企業規模看,大中型企業增加值增長6.5%。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智能終端產業從無到有、初具規模;新能源電動專用車批量生產。
表3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計量單位
產量
比上年±%
白酒(折65°商品量)
萬千升
205.61
5.3
啤酒
萬千升
3.01
13.6
機制紙及紙板(外購原紙加工除外)
萬噸
41.52
34.2
紙制品
萬噸
62.98
-12.1
塑料制品
萬噸
25.24
7.2
燒堿(折100%)
萬噸
12.28
3.1
精甲醇
萬噸
19.03
同期0.19
石墨及碳素制品
萬噸
28.40
-5.0
農用氮肥(折純氮)
萬噸
55.78
-12.4
化學藥品原藥
噸
4858
4.3
中成藥
噸
428
-2.2
獸用藥品
噸
9106
22.0
水泥
萬噸
450.02
-6.4
平板玻璃
萬重量箱
1132.42
7.3
日用玻璃制品
萬噸
18.67
42.5
玻璃包裝容器
萬噸
134.89
9.6
起重機
噸
5045
-7.7
液壓元件
萬件
127.41
21.8
礦山專用設備
噸
2085
1.6
煉油、化工生產專用設備
噸
53522
25.3
包裝專用設備
臺
1683
-14.8
高壓開關設備(11萬伏以上)
臺
22596
26.1
石油鉆井設備
臺(套))
1721
13.9
移動通信手持機
萬臺
148.47
同期0
鋰離子電池
萬只
613.15
同期0
建筑工程用機械
臺
212
75.2
工業經濟效益。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盈利的企業616戶,占全部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92.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51.22億元,比上年增長17.6%,實現利潤總額104.32億元,增長19.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0.10%,下降2.40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19.62%,上升1.72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18.65%,上升10.16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上升0.11個百分點。
表4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及增速
指標
主營業務收入
利潤總額
總量
(億元)
比上年增減%
總量
(億元)
比上年增減%
規模以上工業合計
1651.22
17.6
104.32
19.0
重點行業:酒類
807.82
20.0
69.68
12.3
能源
54.34
8.8
-0.12
同期盈利1.77
機械
141.10
14.7
7.68
14.5
化工
164.29
17.9
2.22
同期虧損3.48
醫藥
28.61
-18.0
3.09
22.7
建筑業。年末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254戶,有工作量企業252戶,從事建筑業活動人員40.45萬人。全年建筑業總產值1021.81億元,比上年增長34.5%。其中,國有控股企業9戶(有工作量企業8戶),全年建筑總產值82.32億元,下降10.2%。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規模。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42.11億元,比上年增長18.0%,其中計劃投資500萬元及以上的建設項目和房地產投資2005.11億元,增長17.6%。
投資結構。全社會投資額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63.49億元,比上年下降20.9%;第二產業完成投資601.51億元,增長5.4%,其中工業投資582.47億元,增長3.3%;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377.11億元,增長27.5%。基礎設施投資【10】601.36億元,增長16.7%,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9.4%。全年民間投資【11】(含農戶投資)1130.50億元,比上年增長7.5%,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55.4%。
房地產開發。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258.62億元,增長8.1%,其中住宅投資179.65億元,增長13.4%。房屋施工面積1848.97萬平方米,增長1.6%,其中住宅1256.31萬平方米,下降1.2%。房屋竣工面積505.00萬平方米,下降10.6%,其中住宅竣工面積329.23萬平方米,下降19.1%。全年新開工房屋施工面積648.39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3.7%,其中住宅443.29萬平方米,增長14.7%。
商品房銷售【12】。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734.87萬平方米,增長36.1%;銷售額350.27億元,增長40.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586.31萬平方米,增長27.6%;住宅銷售額272.81億元,增長36.0%。商品房待售面積182.93萬平方米,下降24.3%,其中住宅待售面積84.62萬平方米,下降37.1%。
五、國內貿易及旅游
消費市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2.07億元,比上年增長13.3%。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14.09億元,增長13.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07.98億元,增長13.3%。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617.54億元,增長13.6%;餐飲收入104.53億元,增長11.7%。
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和餐飲企業(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額448.45億元,增長19.9%,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432.28億元,增長19.9%。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20.1%,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53.0%,化妝品類增長68.1%,金銀珠寶類增長41.7%,日用品類增長28.9%,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38.8%,中西藥品類增長8.5%,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43.2%,家具類增長25.9%,通訊器材類增長105.4%,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增長17.1%,汽車類增長22.8%,石油及制品類增長7.1%。
旅游發展。全市新創建4A級景區2個、2A級景區5個,年末全市共有A級景區34個,其中4A級景區11個、3A級景區9個、2A級景區14個。全市新創建省級旅游強縣1個、旅游扶貧示范區1個、旅游扶貧示范村9個,年末全市共有省級旅游度假區2個、省級旅游強縣(區)2個、旅游扶貧示范區1個、旅游扶貧示范村12個。新增旅行社分社4家、旅行社服務網點26個,年末全市有旅行社25家、旅行社分社31家、旅行社服務網點132個。新增四星級賓館1家,年末有星級賓館18家,其中五星級賓館1家、四星級賓館6家、三星級賓館4家、二星級賓館7家。全年接待國內游客4934.5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6.0%;接待入境游客0.32萬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41.82億元,比上年增長33.4%;實現旅游總收入441.88億元,增長33.4%。
六、對外經濟
進出口貿易。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建設為瀘州發展增添新動能,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20570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66.1%。其中,進口9279萬美元,增長168.6%;出口196429萬美元,增長616.2%。按人民幣計算,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1393311萬元,比上年增長576.3%。其中,進口62747萬元,增長172.5%;出口1330564萬元,增長627.1%。
(注:增速按成都海關調整反饋數據。)
引進外資和對外合作。全年新履約市外來瀘投資項目713個(不含港澳臺及國外),投資總額2253.20億元。其中,5億元以上重大項目46個,投資總額977.84億元;工業項目373個,投資總額817.44億元;省外國內項目245個,投資總額1287.51億元。全市實際到位市外資金(包括續建項目資金)1289.94億元,比上年增長18.8%,其中省外資金422.14億元,增長1.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項目到位資金62.11億元,下降23.6%;第二產業項目到位資金828.68億元,增長24.3%,其中工業項目到位資金562.02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項目到位資金399.15億元,增長18.3%。
新簽外資項目(合同)7個。全年外商實際直接投資額84164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8.0%。對外投資600萬美元,同比增長60.0%。
七、交通運輸和郵電
交通項目建設推進有力,隆納高速方山互通及連接線建成通車,敘古高速古藺至習水段、G8515瀘渝高速公路、敘威高速公路加快建設,瀘州城西客運站主體完工。扶貧農村公路建設助力脫貧攻堅,江陽區成功創建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渡改橋工程惠及民生,全市新建成渡改橋8座,累計已建成15座,加快推進31座。
公路里程。年末境內公路總里程13799.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55公里,一級公路里程131.2公里,二級公路里程805.6公里,三級及以下公路里程12407.6公里。
機動車保有量。年末全市民用機動車保有量達到67.82萬輛,比年初增加7.47萬輛。其中,汽車35.24萬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294輛),增加5.65萬輛;摩托車32.37萬輛,增加1.76萬輛。汽車中,私人汽車31.26萬輛,比年初增加5.48萬輛,其中私人小型和微型客車28.86萬輛,增加5.09萬輛。新能源汽車保有量1120輛,比上年增長35.3%。
表52017年年末民用機動車保有量
單位:輛
指標
合計
在總計中:
個人
在總計中:
營運車
機動車總計
678216
635683
28274
其中:汽車
352382
312625
26053
其中:載客
307302
288869
7914
其中:小型和微型
302500
288589
4035
載貨
43230
22865
18015
其他
1850
891
124
摩托車
323652
323035
58
公路運輸。年末全市公路運輸客運車輛2853輛(不含市內公交和出租車),等級客運站46個,客運線路986條。農村客運車輛1536輛,農村客運班線545條,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92.19%。全年完成旅客運輸7338.81萬人次,旅客運輸周轉量45.35億人公里。年末公路貨物營運車輛20765輛,全年完成貨物運輸8613.58萬噸,比上年增長22.6%,貨物運輸周轉量138.62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8.7%。
港口業務。全市內河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3492.98萬噸,比上年增長1.0%,其中集裝箱吞吐量55.02萬標箱,增長9.8%。
水路運輸。內河航道通航里程926.54公里,其中等級航道里程340.1公里。年末全市擁有民用運輸輪駁船334艘,全年完成貨物運輸1830.23萬噸,下降7.3%,運輸周轉量190.15億噸公里,增長16.9%;完成旅客運輸30.30萬人次,下降21.2%,旅客運輸周轉量264.6萬人公里,下降10.9%。
鐵路運輸。境內鐵路運營里程160公里。鐵路貨物運輸262.8萬噸,比上年增長9.1%;貨物運輸周轉量20171.47萬噸公里,增長12.0%。
航空運輸。瀘州機場國內航線飛行3996班次,比上年下降60.0%。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39.56萬人次,下降59.8%;完成貨物吞吐量1062.3噸,下降67.7%。
城市公共交通。全力推進智慧公交建設,加快農村客運線路公交化改造,加快推廣新能源電動公交,推進公交專用車道設置,推進港灣式公交站點改造。成功入選全國公交都市首批創建城市。年末全市公共交通客車(含縣城和城鄉公交線路)1782輛,公交營運線路230條,全年客運量25439.5萬人次。其中,市轄區城市公交車1459輛,公交營運線路159條,全年客運量22646.80萬人次。年末城市客運出租車2011輛,其中市轄區1574輛。全市新能源公交車496輛,新能源出租車250輛。在酒城大道、龍馬大道新建成投用公交專用道19.2公里,全市公交專用道總量達36公里。
城鄉客運一體化工作順利推進,實現全市所有中心村公交客運村村通。其中江陽區、龍馬潭區實現241個行政村100%通公交,納溪區、瀘縣實現98個中心村100%通公交,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實現131個中心村100%通客運。
郵政和電信。全市郵政局(所)251個,快遞企業40戶(含分支機構)、營業網點532個。全年郵政業務收入7.62億元,比上年增長22.7%,其中快遞業務收入2.60億元,增長41.0%。全市電信業務收入27.11億元,增長8.4%。年末固定電話用戶69.23萬戶,增長15.5%。年末移動電話用戶449.34萬戶,增長17.8%。固定互聯網用戶105.03萬戶(未包括廣電網絡),比上年增長19.0%,其中家庭寬帶用戶86.13萬戶,比上年增長19.0%。移動互聯網用戶319.46萬戶,增長14.2%。IPTV(交互式網絡電視)用戶103.71萬戶,增長30.4%
八、財政和金融
財政收支。全市地方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46.04億元,增長7.2%【13】,其中稅收收入80.91億元,增長22.2%。公共財政支出368.71億元,增長9.5%。財政支出繼續向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和行業傾斜。教育支出77.20億元,增長14.3%;農林水支出52.43億元,增長3.4%;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51.06億元,增長4.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6.90億元,增長7.9%;住房保障支出13.67億元,增長1.9%;文化與體育傳媒支出4.89億元,增長15.4%。
金融組織體系日趨完善。進一步加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力度,整合和聚集金融資源,增強金融市場活力。成功引進成都農商行、攀枝花銀行、安華農業保險、中融人壽保險、國金證券、廣州證券入駐我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改革推進順利,完成農信社改制農商行工作,瀘州農商行、瀘縣農商行正式掛牌運營。
金融機構存貸款。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479.29億元,比年初增加296.58億元,其中住戶存款1478.57億元,比年初增加162.19億元。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451.54億元,比年初增加169.64億元。其中,住戶貸款607.89億元,比年初增加80.26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843.63億元,比年初增加89.37億元。
證券。年末在瀘證券公司有9家,所屬營業部12個。股票有效賬戶數39.48萬戶,比年初增長15.7%;持有股票市值618.30億元,比年初增長47.9%;全年證券交易額為3559.22億元,比上年增長47.8%。證券公司營業收入1.50億元,比上年下降24.2%;利潤0.66億元,比上年下降40.4%。
保險。年末在瀘保險業務機構41家(含代理公司)。按業務性質分,財產險業務機構18家,壽險業務機構23家。全年保費總收入69.55億元,增長30.8%。其中,財產險機構保費收入20.99億元,增長12.9%;人壽險機構保費收入48.56億元,增長40.4%。全年處理各項賠款和給付金額26.10億元,增長7.1%。其中,財產險機構已決賠付金額11.09億元,增長16.2%;人壽險機構賠付金額15.01億元,增長1.2%。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辦學條件持續改善。重點推進城區公辦中小學校和幼兒園建設。江陽區江南小學二期、龍馬潭區陽雀山中學三期、敘永三中一期等10個項目竣工投用,江陽區實驗小學城西分校、納溪中學遷建工程、瀘州高中城西分校工程等項目加快建設;江陽區茜草安置小區幼兒園建成投用。
教育扶貧穩步推進。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2017年竣工校舍建筑面積84.25萬平方米;安排免學費、助學金、營養午餐計劃資金6.7億元用于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79747名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到資助;全面落實教師待遇,重點向村小和教學點、條件艱苦地區傾斜,落實農村教師生活補貼9470.27萬元,享受補貼的教師22893人;新建教師周轉宿舍1110套。
學前教育。全市有幼兒園727所,在園幼兒14.61萬人,專任教師5415人。其中,市轄區幼兒園253所,在園幼兒45208人,專任教師2322人。全市公辦幼兒園140所,在園幼兒6.93萬人,專任教師1476人。其中,市轄區公辦幼兒園32所,在園幼兒15020人,專任教師382人。減免民族待遇縣4.73萬名在園幼兒保教費,減免1.3萬名非民族地區貧困家庭在園幼兒保教費。
義務教育。全市有小學223所,小學教學點697個,專任教師1.92萬人,招生5.05萬人,在校小學生38.08萬人,畢業生7.51萬人。初級中學190所,專任教師1.20萬人,招生7.63萬人,在校學生20.12萬人,畢業生5.79萬人。特殊教育(盲聾啞學校)學校7所,專任教師158人,招生173人,在校生980人,畢業生156人。包括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特殊教育學生在內,全市特殊教育在校生3823人。義務教育階段58.21萬名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教科書費和作業本費,補助6.2萬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制住校學生生活費,補助金額4737萬元。義務教育鞏固率92.77%,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2.52%。
普通高中和中職教育。全市普通高中26所,專任教師5910人,招生2.86萬人,在校學生8.08萬人,畢業生2.62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4】22所,招生2.07萬人,在校學生6.86萬人,畢業生1.64萬人,專任教師2311人。免除全日制中職學生學費,金額7708萬元;資助全日制一、二年級中職在校生1.56萬名學生生活費,資助金額2927萬元。免除普通高中2.52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費,免除金額1137萬元;資助2.65萬名家庭經濟困難的普通高中學生生活費,資助金額3945萬元。
高等教育。全市有普通高校5所,專任教師2345人,招生17807人,在校學生63823人,畢業生23535人。其中,研究生教育招生600人,在讀學生1694人,畢業生508人;全日制普通本(專)科招生13954人,在校學生47325人,畢業生13036人;非全日制本(專)科招生3253人,在讀學生14804人。全市成人高等學校1所(教學點),專任教師50人,招生1164人,畢業生1147人,本專科在校生4987人。
高等教育招生考試。全市2.65萬人參加普通高考,本科上線13038人、上線率49.2%;重點本科上線4984人、上線率19.0%;全市1.41萬人參加成人高考,錄取人數1.2萬人。
2017年度自考報名總人數12812人。其中,社會型自考(社會型專業即大自考)2017年度報名累計人數1824人,畢業人數26人。
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科技創新平臺。瀘州高新區江南科技產業園成功獲批國家火炬瀘州中醫藥特色產業基地。成功打造“酒城科創航”瀘州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實現與線下“川南(瀘州)科技成果與專利技術實體交易市場”相結合;建立全省唯一的四川重大技術裝備幾何計量檢測中心;掛牌成立了北航研究院瀘州分院,建立了王華明院士工作站、甘中學機器人研發中心。
科技孵化載體。全市擁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國家級眾創空間5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7家,省級眾創空間12家,省級大學科技園1家,市級眾創空間39家。
科技成果與專利。全市創新科技成果3項,其中省級科技成果3項。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9項。全年專利技術申請受理3217件,專利申請授權1451件,其中發明專利94件。西南科技大學科研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技術市場交易。全年技術合同登記67份,合同成交額45567萬元,其中技術交易額5703萬元。
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69戶,市級科技
型企業675戶,省級創新型企業64戶。
商標權。實施商標品牌興市戰略,完善商標注冊、運用、保護和管理四大體系建設。本年新認定中國馳名商標1件,新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件。年末全市有效注冊商標達16300件,其中,中國馳名商標26件、省著名商標73件、市知名商標181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6件。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機構和設施。瀘州市文化藝術中心、市博物館展廳改展、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投入使用,瀘順起義舊址陳列館開館。年末,全市有文化館8個、文化站142個,其中鄉鎮綜合文化站128個、城市社區(街道)文化中心14個、公共圖書館9個、美術館2個、博物館(紀念館)13個,全部實行免費開放。全市圖書館總藏量145.61萬冊(件),其中圖書藏量108.99萬冊,總流通人次115.34萬人次。圖書館中,市級圖書館2個(含少兒圖書館1個),總藏量73.98萬冊(件),圖書藏量55.25萬冊,總流通人次58.11萬人次。公共圖書館電子圖書186.01萬冊。圖書館少兒閱覽室坐席數574位,少兒文獻14.03萬冊。全市劇場、影劇院16家。
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繼續著力打造文化產業“一園四區”(瀘州市文化創意產業孵化園、張壩藝術區、川南影視傳媒創作區、川南文化創意園區、瀘州市工業遺址展示區)。納溪樂道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成功創建為省級文化產業(音樂產業)示范基地。開展國家文化消費試點,組建“瀘州市文化消費試點企業聯盟”,搭建“掌上瀘州”文化消費平臺,開展“四季”消費活動(文化消費季、精品演出季、書香閱讀季、醉美旅游季)。由古藺天香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星瑞仁家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如圓文化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以古藺文化為背景,以古藺歷史、風景為核心的電影《北緯28度》登陸院線上映。城市電影產業蓬勃發展,城市商業影院16家,全年實現電影票房收入7253萬元,比上年增長15.0%。
文化惠民。免費放映農村和社區公益電影16779場次。開展“醉美瀘州?百姓舞臺”周末劇場、“瀘州河”川劇駐場演出、“書香酒城?全民閱讀”系列品牌活動、端午民俗文化旅游活動等本土品牌活動500余場。承辦宋代石刻與宋文化國際研討會,中國龍文化峰會、中國美酒音樂·歡樂季等全國、全省活動10余次,引進經典劇目10余場。
文化遺產保護。全市文物保護管理機構8個。縣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80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20處。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45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73項。
報紙、期刊出版。出版期刊3種,總印數3萬冊;出版報紙5種,總印數2499.5萬份。
廣播電視設施。年末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干線網絡總長4700公里。有線電視實際用戶35.36萬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23.39萬戶。廣播電視互聯網實際用戶9.51萬戶,比年初減少1.17萬戶。
全民健身和體育活動。全市健身實施和場地數量1654個。繼續推動各級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全年免費開放體育場館體育鍛煉109.3萬人次。組織瀘州市中小學生田徑、足球(春季聯賽)、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秋季聯賽)、籃球比賽等6項市級比賽。成功舉辦2017年ITF國際網球巡回賽、中國鐵人三項全國老年人健身大會乒乓球比賽、四川省全民健身羽毛球賽等賽事。資助業余訓練貧困學生運動員100人;向省以上運動隊輸送優秀運動員60人,輸送國家隊8人。參加省級以上體育比賽,獲獎牌120枚,破省級以上記錄4次。全年體育彩票銷售額達1.42億元,比上年增長26.7%。
衛生資源。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包括村衛生室)4628個,其中醫院140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0個、基層衛生機構4455個、其它衛生機構3個。醫院中,三甲醫院4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8個、專科疾病防治所1個、衛生監督機構8個、婦幼保健院8個、急救中心1個、采供血機構1個、健康教育機構2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1個。基層衛生機構中,衛生院13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48個,門診部46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715個,村衛生室3516個。全市衛生技術人員25462人,比上年增加2608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9237人,比上年增加582人;注冊護士11752人,比上年增加1610人。年末醫療衛生機構編制床位25242張,實有床位29256張。
醫療服務和疾病預防控制。實施鎮、村衛生機構提檔升級工程,23個中心鄉鎮衛生院建設項目已完成18個,232個中心村衛生室建設項目全部完成。市人民醫院創三甲醫院通過驗收,市人民醫院新院建成投用。全年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數1978.77萬人次,門、急診1920.48萬人次,住院治療103.26萬人次,出院103.47萬人次。產婦住院分娩率99.92%,高危孕產婦住院分娩率100%,孕產婦死亡率13.05/10萬人。嬰兒死亡率3.44‰,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5.39‰。按照審核日期統計,全年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人數7287例,甲、乙類報告傳染病發病率169.21/10萬人,死亡率3.53/10萬人。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6.45%。
計劃生育。計劃生育人口統計年度2017年(報告期為2016年10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出生人口51367人,死亡29656人,人口自然增長21711人;出生率10.08‰,死亡率5.82‰,人口自然增長率4.26‰、比上年上升0.29個千分點;符合政策生育50462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8.24%、比上年上升2.05個百分點。貫徹實施“二孩”政策。二孩生育24699人,比上年增加5137人。
十一、城市建設、環境、安全生產和司法
加快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加快推進“兩江新城”建設,大力實施老城區改造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不斷優化。
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初步統計,城市建成區新增面積18.28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16萬人,年末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53.88平方公里,建成區人口151.62萬人。
——跨江橋梁和城市路網建設快速推進。沱江六橋及連接線、沱江二橋加寬改造、機場路、長江生態濕地新城整體城鎮化建設項目市政道路(工業路、產業路、創業路、科興路)、春江路等跨江通道和骨干道路建成通車。二環線建設快速實施,空港路段竣工通車。長江二橋及連接線、長江六橋及連接線,沱江五橋及連接線(一期)、長江濱江路改造等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推進,長江濱江路小關門至柏木溪段示范段完工。
——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扎實推進。城市道路“白加黑”升級改造、城區景觀照明(一期)工程全面完成。中心城區慢行步游系統沱二橋至沱三橋、市民中心前區廣場竣工投用。長江生態濕地公園一期起步區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實現部分對外開放。玉帶河濕地公園(一期)、長江生態濕地公園(一期)、長江濱江路公園(現代城至柏木溪段)加快建設。初步統計,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3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達到11.5平方米。第二批停車場(一期)大龍花園停車場、華升廣場停車場加快建設。強化城市供排水、燃氣污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兩江新城地下綜合管廊開工建設,玉帶河污水管網改造、茜草二水廠、鴨兒凼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容工程建成運行。
加快縣城和小城鎮建設。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深化拓展四川省“百鎮建設行動”,培育創建特色城鎮。43個新型城鎮化重點示范項目建設完成投資310億元,其中市本級重點示范建設投資完成160.48億元,區縣新型城鎮示范建設項目完成投資121.32億元,7個新型城鎮化試點鎮建設完成28.33億元。全市省“百鎮建設行動”試點完成基礎市政設施項目建設9.6億元,完成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建設投資3.5億元。年末,全市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4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個。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2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1個;國家級傳統村落26個,省級傳統村落8個。
環境。全年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達二級以上優良天數273天,空氣質量達標率75.4%。城區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為80.0微克/立方米。降水酸雨頻率26%,降水的pH值范圍為3.59-7.39,總均值為5.20;地表水達標率81.2%。長江干流瀘州段、赤水河瀘州段和永寧河水質保持優良;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等效聲級總平均值為53.2分貝;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為71.6分貝。
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為18.5℃,最高氣溫42.2℃,最低氣溫0.4℃。年平均相對濕度81%。全年日照時數1190.5小時。全年降水量953.9毫米。
安全生產。全市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185起,死亡171人,死亡人數低于省政府下達控制指標數的11.4%;未發生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非煤礦山、危化、煙花爆竹、農業機械等行業(領域)未發生生產安全死亡事故。
道路交通事故和火災。全年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97起,死亡55人,受傷104人。發生火災1540起,死亡2人,受傷9人。
司法。人民法院一審案件收案28919件,結案29515件。其中,刑事案件收案2285件,結案2282件;民商事收案26166件,結案26764件;行政案件468件,結案469件。檢察機關直接偵查職務犯罪案件中,貪污賄賂案件受案68件,立案84件、人數105人;瀆職案件受案28件,立案25件、人數28人。公安機關查處治安案件12516起,比上年下降15.0%;刑事案件破案6040起,比上年增長10.5%。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城鄉居民收入和支出。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98元,比上年增長9.8%;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5395元,比上年增長9.1%。
農村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670元,人均增收1220元,增長9.8%。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6074元,增長7.6%;人均經營凈收入4622元,增長9.8%;人均財產凈收入275元,增長10.1%;人均轉移凈收入2670元,增長15.2%。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0573元,增長6.6%。其中,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4462元,增長3.9%;人均衣著消費支出670元,增長9.5%;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712元,增長11.4%;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636元,增長4.8%;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734元,增長9.3%;人均居住消費支出2034元,增長8.3%;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費支出1089元,增長9.0%。農村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42.20%。
城鎮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1449元,增長8.6%。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19509元,增長8.5%;人均經營凈收入4545元,增長10.4%;人均財產凈收入1842元,增長8.1%;人均轉移凈收入5553元,增長7.7%。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1121元,增長9.6%。其中,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7957元,增長7.2%;人均衣著消費支出2015元,增長8.2%;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1589元,增長13.0%;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1593元,增長13.4%;人均醫療保健支出1284元,增長14.5%;人均居住支出3660元,增長9.2%;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2353元,增長12.1%。城鎮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7.67%。
養老保障。年末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總人數為266.2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3.07萬人。
年末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03.1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45萬人。其中,參保職工66.80萬人,增加8.64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36.37萬人,增加1.81萬人。從參保職工類別看,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參加養老保險人數11.85萬人,增加0.45萬人,其中離退休人員3.64萬人,增加0.14萬人。企業職工參加養老保險人數58.59萬人(不含離退休人員),增加8.33萬人,其中個體經濟組織及靈活就業人員40.09萬人、增加7.02萬人。企業離退休人員參保32.73萬人,增加1.67萬人;全年人均領取水平達到22590元,比上年增加1156元,增長5.4%;年末企業退休人員社區管理覆蓋面99.2%。農民工參保9.06萬人,增加0.31人。
全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1663195萬元,其中征繳收入1261798萬元。養老保險費當期征繳率96.01%,比上年降低2.26個百分點。全年基金總支出1132135萬元,比上年增加63043萬元,其中發放養老金911921萬元。年末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902320萬元。
年末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為163.1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62萬人,其中享受待遇人數70.84萬人,增加2.12萬人。全年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79856萬元,比上年增加4008萬元。其中,個人繳費收入11976萬元,減少119萬元;中央財政補助收入58095萬元,增加3470萬元;地方各級財政補助收入7649萬元,增加515萬元。全年基金總支出65283萬元,比上年增加1580萬元,其中支付養老金63682萬元、增加1718萬元。年末基金累計結存113183萬元。
醫療保障。年末全市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74.38萬人,參保率持續穩定在98%以上。其中,城鎮職工醫療保險【16】參保45.53萬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428.85萬人。
全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總收入174870萬元,比上年增加21555萬元。全年基金總支出144943萬元,比上年增加10888萬元。年末全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累計結余127724萬元。
全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總收入287416萬元,比上年增加22475萬元。全年基金總支出239397萬元,比上年增加44803萬元。年末全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累計結余147158萬元。
失業保險。年末全市城鎮職工參加失業保險24.9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88萬人,其中女性11.28萬人,增加1.05萬人。全市有7066名被征地農轉非人員納入失業保險參保范圍。為9565名城鎮失業人員提供了失業保障,1-9月月人均領取失業保險金水平達到966元,10月起調整為1104元。其中,有3034名農民合同制工人與城鎮失業人員享受同等的失業保險待遇。
全市城鎮失業保險基金總收入12920萬元,其中征繳失業保險費11397萬元。全年基金總支出12080萬元,比上年減少1480萬元,其中支付失業保險金5787萬元、支付1292戶企業享受穩崗補貼3253萬元。年末城鎮失業基金累計結余58084萬元。
工傷保險。年末全市參加工傷保險27.0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40萬人。其中,農民工參保5.89萬人,增加2010人。全年有2769人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全年工傷保險基金總收入15762萬元,比上年增加2975萬元。其中,征繳收入15348萬元,增加3199萬元。當期征繳率96.09%。全年基金總支出9783萬元,比上年減少146萬元。年末基金累計結存16993萬元。
生育保險。年末全市參加生育保險26.6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63萬人,其中女性12.13萬人,增加0.49萬人;農民工參加生育保險4.40萬人,增加0.63萬人;私營企業職工參加生育保險4.83萬人。全年有13835人次享受生育保險待遇,比上年增加5330人次。
全年生育保險基金總收入6530萬元,比上年增加1938萬元。其中,征繳收入6479萬元,增加1948萬元。當期征繳率98.04%。全年基金總支出9760萬元,比上年增加3516萬元。年末基金累計結存1343萬元。
保障性安居工程。全市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基本建成13238套,竣工12595套。新開工危舊房棚戶區改造10300戶,其中貨幣化安置9738戶。發放租賃補貼3475戶,其中新增發放租賃補貼150戶。政府投資公租房分配2465套。農村危房改造開工21856戶,竣工21856戶。
社會福利設施和救助。年末共有各類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171個,床位22047張,收養、救助人數15377人。其中,老年人與殘疾人服務機構157個,床位20011張,收養救助人數14139人;兒童收養救助服務機構2個,床位400張,收養救助人數70人;智障與精神病人服務機構2個,床位1101張,收養救助人數1061人;其他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10個,床位535張,收養救助人數107人。
建立城鎮各種社區服務設施1135個,其中社區指導中心8個、社區服務中心21個、社區服務站500個、社區養老機構及設施61個、社區互助養老服務設施325個、其他社區服務機構及設施220個。
年末全市有2.16萬人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有17.91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有2.32萬人享受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全年民政部門認定并實施醫療救助中:資助參加基本醫療保險10.95萬人;民政部門直接救助25.22萬人次。民政部門認定有關方面實施醫療救助中:資助參加基本醫療保險3.46萬人;直接救助6.79萬人次。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09萬人。
全年銷售福利彩票4.07億元,直接接受社會捐贈1379.20萬元。自然災害生活救助支出2269.8萬元。
注釋:
[1]本公報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瀘州統計年鑒—2018》為準。增加值總量按現價計算,增速按可比價計算;其余經濟指標增速按現價計算。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分項相加與合計略有誤差。本公報中未特別指定基期的增減幅度計算都是以2016年同口徑數據為基期,個別指標的基期數據有修訂,增減幅度以此公報為準。
[2]三個走在前列、三個顯著提升:即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的未來五年“經濟增長走在前列、城市發展走在前列、項目投資走在前列,產業發展水平顯著提升、改革開放水平顯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的主要任務。
[3]三抓三主動:即攻堅克難抓發展,聚精會神抓黨建,扎扎實實抓法治;主動向上使力,主動向外借力,主動向下發力。
[4]六個突破:即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的產業發展突破、項目投資突破、城鎮建設突破、改革開放突破、縣域經濟突破、精準脫貧突破。
[5]行政區域面積來源于四川省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公報。(發布時間2017年9月,普查標準時點為2015年6月30日)
[6]三次產業結構因2017年GDP核算方法改革調整而發生變化,2016年、2017年三次產業結構均按調整后的數據計算。
[7]居住類價格包括租賃房房租、住房保養維修及管理、水電燃料等價格。
[8]全社會工業增加值因2017年GDP核算方法改革調整計算口徑發生變化,同口徑的2016年全社會工業增加值為682.39億元。
[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法人工業企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單位)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企業(單位)和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零售企業(單位)。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單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統計范圍為計劃總投資500萬元及以上項目,不含農戶投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投資+農戶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
[10]基礎設施投資是指建造或購置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提供基礎性、大眾性服務的工程和設施的支出。公報中的基礎設施投資包括交通運輸、郵政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
[11]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是指具有集體、私營、個人性質的內資企事業單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企業單位建造或購置固定資產的投資。
[12]商品房銷售指房地產開發企業新建商品房銷售,不包括二手房交易。
[13]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按省財政廳口徑增速為7.2%,按市財政口徑增速為11.3%。
[14]中等職業教育包括普通中專、成人中專、職業高中和技工學校。
[15]公園綠地含城市公園、廣場、街頭游園、居住區集中綠地。
[16]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包括參保職工和參保退休人員。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對象是指不屬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范圍的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