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綿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9年,全市上下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一屆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會和市委七屆五次、六次、七次、八次全會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實施“六穩”政策,堅定應對各種風險挑戰,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全市經濟平穩運行,經濟規模持續擴大,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十三五”規劃主要經濟指標完成進度符合預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重大進展。
一、綜合
國民經濟。經省統計局統一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56.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2.45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1151.34億元,增長8.0%;第三產業增加值1402.41億元,增長9.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8685元,增長7.6%。三次產業結構為10.6:40.3:49.1。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781.59億元,增長8.2%,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為62.4%。
科技城。全年科技城實現二三產業增加值2011.61億元,增長8.6%。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998.80億元,增長8.1%;第三產業增加值1012.80億元,增長9.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0%;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7.98億元,增長11.0%。
縣域經濟。全年縣域經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24.50億元,增長8.3%,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81.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3.89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809.39億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1221.21億元,增長9.6%。
一核兩翼。“一核”區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92.42億元,增長8.3%;“兩翼”區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6.01億元,增長8.0%;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分別達到55.8%、29.3%。
基本單位。年末全市共有基本單位66051個,比上年增加5938個,增長9.0%。其中,法人單位56354個,比上年增加2832個,增長5.0%。“四上”企業法人單位2932個,分專業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48個,資質內建筑業企業479個,限額以上商貿企業684個,房地產企業316個,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405個。
價格。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4%。其中:食品煙酒上漲7.9%、醫療保健上漲5.0%、居住上漲3.2%、其它用品和服務上漲2.0%、衣著上漲1.3%、生活用品及服務上漲0.7%、教育文化和娛樂上漲0.3%、交通和通信下降3.5%。工業生產出廠價格指數(PPI)下降1.8%,工業生產購進價格指數(IPI)下降0.2%。
二、農業
農業。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13.83億元,增長3.1%。其中:農業增加值174.61億元,增長6.8%;林業增加值16.48億元,增長5.9%;牧業增加值98.16億元,下降2.5%;漁業增加值13.20億元,增長5.0%;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1.38億元,增長10.4%。
農產品產量。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6.69萬公頃,增長0.7%。其中:糧食播種面積39.99萬公頃,下降0.1%;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6.99萬公頃,增長1.2%。糧食總產量230.47萬噸,增長0.4%,單產5764公斤/公頃,保持穩定。其中:大春糧食產量185.29萬噸,增長0.1%;小春糧食產量45.17萬噸,增長1.2%。稻谷產量93.27萬噸,下降0.2%;小麥產量36.75萬噸,增長0.5%。油料作物產量44.48萬噸,增長1.9%;蔬菜及食用菌產量202.87萬噸,增長2.4%。
畜牧業。全年生豬出欄279.06萬頭,下降21.7%。年末生豬存欄175.57萬頭,下降24.2%。豬肉產量20.32萬噸,下降20.6%;禽蛋產量15.18萬噸,增長7.9%;牛奶產量1.70萬噸,下降3.7%。
林業。全年完成造林面積52465公頃。年末有自然保護區13個,自然保護區面積30.87萬公頃。年末全市森林面積112.3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5.45%,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農田水利。年末實有水利工程6.62萬處,水利工程蓄引能力26.30億立方米,實際供水18.31億立方米。年末耕地有效灌溉面積22.11萬公頃。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0%。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10.2%、重工業增長9.9%;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長28.1%、股份制企業增長10.1%、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6.2%、私有企業增長12.4%。
重點產業。全年六大重點產業產值增長10.2%。其中: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增長29.8%、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產值增長19.2%、新材料產業產值增長17.9%、食品產業產值增長10.2%、電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產值增長7.8%、汽車產業產值下降7.7%。
主要工業產品。全年重點監測的工業產品中,有108種產量增長,增長面為60.3%,比上年上漲4.7個百分點。主要產品中:電視接收機頂盒增長2.6%、粗鋼下降5.9%、鋼材增長4.0%,彩色電視機下降1.8%;房間空氣調節器下降4.4%、發動機下降36.9%。
表1:2019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及其增長速度
名稱
計量單位
絕對數
增長%
飼料
萬噸
198.3
17.1
鮮、冷藏肉
萬噸
14.9
-10.2
飲料酒
萬千升
6.4
1.1
白酒(折65度,商品量)
萬千升
6.4
0
紗
萬噸
1.6
-30.4
布
億米
1.2
20.0
服裝
萬件
709.8
-5.4
農用氮、磷、鉀化學肥料(折純)
萬噸
5
-53.7
水泥
萬噸
934
12
商品混凝土
萬立方米
915.4
14.6
粗鋼
萬噸
22.5
-5.9
鋼材
萬噸
56.6
4
發動機
萬千瓦
1294
-36.9
礦山專用設備
萬噸
5.3
8.2
水泥專用設備
噸
13510
16.3
汽車
萬輛
0.6
-73.9
載貨汽車
萬輛
0.5
-50
改裝汽車
萬輛
0.4
-50
房間空氣調節器
萬臺
251.7
-4.4
移動通信手持機(手機)
萬臺
3.8
-82
彩色電視機
萬臺
469.6
-1.8
液晶電視機
萬臺
469.6
-1.8
電視接收機頂盒
萬臺
978
2.6
工業經濟效益。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895.59億元,增長10.4%。盈虧相抵后利潤總額126.24億元,增長14.7%。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2.17億元,下降8.5%;股份制企業112.07億元,增長14.3%;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1.13億元,增長24.9%。
建筑業。全市資質以上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479個,其中:有工作量的473個,完成建筑業總產值906.38億元,增長21.1%。其中:建筑工程產值822.24億元,增長21.6%;安裝工程產值58.80億元,增長18.3%;其他產值25.34億元,增長12.5%。分控股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166.10億元,增長14.1%;其他企業完成740.28億元,增長22.8%。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6%。其中:建安工程投資增長7.5%;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增長37.6%;其他費用投資增長26.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下降18.9%;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6.1%;第三產業投資增長8.3%。
房地產。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64.12億元,增長29.1%。商品房施工面積2396.90萬平方米,增長37.6%;商品房竣工面積183.60萬平方米,增長18.4%;商品房銷售面積712.90萬平方米,增長21.0%。
五、國內貿易和旅游
消費品市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76.53億元,增長11.1%。其中:批發業實現零售額214.56億元,增長8.9%;零售業實現零售額828.87億元,增長10.9%;住宿業實現零售額27.08億元,增長14.2%;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06.02億元,增長13.9%。按經營地分: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816.70億元,增長10.6%;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459.83億元,增長11.9%。
在限額以上企業(單位)主要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實現零售額34.51億元,增長7.1%;汽車類實現零售額109.47億元,增長5.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實現零售額102.26億元,增長31.9%;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實現零售額17.48億元,增長16.3%;石油及制品類實現零售額53.40億元,增長6.7%。
旅游。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721.54億元,增長11.4%。其中:國內旅游收入721.35億元,增長11.4%;旅游外匯收入277.58萬美元,下降26.1%。接待游客7415.55萬人次,增長16.2%。其中:國內游客7414.84萬人次,增長16.2%;入境游客7121人次,下降16.2%。
六、招商引資和對外貿易
招商引資。全年合同引進內資項目243個,國內省外到位資金780.97億元。
對外貿易。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包括轉口貿易)30.29億美元,下降22.6%。其中:進口總額20.08億美元,下降31.3%;出口總額10.21億美元,增長3.1%。
七、交通和郵電
交通。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20194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412公里,鐵路營業里程268公里,民航營運航線55條。全年公路客運周轉量21.46億人公里,下降6.1%;公路貨運周轉量91.29億噸公里,增長8.4%;水運客運周轉量152.99萬人公里,下降9.8%;鐵路旅客發送量1078.83萬人,增長13.4%;鐵路貨運發送量116.10萬噸,增長33.6%;民用航空客運量415.94萬人,增長5.6%;民用航空貨郵行運量25960噸,增長8.9%。
郵電業務。年末全市共有郵政局(所)447處,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17.08億元,比上年增長38.6%;完成郵政函件業務80.02萬件,包件業務3.50萬件,特快專遞業務973.86萬件。全年完成電信業務總量328.42億元,比上年增長57.0%;固定電話用戶108.25萬戶,移動電話用戶576.57萬戶,互聯網寬帶用戶184.30萬戶。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全年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1.15億元。其中:稅收收入完成80.17億元,非稅收入50.98億元。
注:圖中2015年至2018年數據為決算數,2019年為執行數。
金融。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457.80億元,
增長15.8%,比年初增加605.72億元。其中:住戶存款2524.03億元,比年初增加278.38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476.18億元,增長14.3%,比年初增加298.24億元。其中:住戶貸款853.83億元,比年初增加114.81億元。
保險。年末全市共有保險公司51家,其中:產險公司21家,壽險公司30家。全年各類保險保費收入125.59億元,增長7.2%。其中:財產險31.34億元,增長6.0%;人身險94.25億元,增長7.5%。各類保險賠款及期滿給付支出35.85億元,下降1.2%。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年末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467所(不含高校、技工學校及職業培訓機構),在校學生72.33萬人,教職工5.52萬人,其中:專任教師4.47萬人。
全市有小學406所,招生4.70萬人,在校學生28.35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普通中學215所,招生8.98萬人,在校學生25.12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4所,招生2.02萬人,在校學生4.20萬人;學前教育幼兒園815所,招生3.98萬人,在園幼兒14.56萬人。
全市有高校15所(一所高校已獲審批,目前在建,還未開始招生)。招生(含成教全日制生)5.24萬人,在校生14.55萬人,畢業生4.03萬人,專任教師7911人。
科學技術。全市已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340家,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家。全年共申請專利10612件,專利授權6382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3972件,授權1225件。年底擁有科技企業孵化器(不含眾創空間)33個。其中:國家級7個,省級22個。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137個,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達到11257個。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年末全市有公共圖書館10個、文化館1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58個,城市社區(街道)文化站19個,博物館紀念館15個,美術館2個。全市廣播覆蓋率99.74%,電視覆蓋率99.73%,城區數字電視轉換率100%。全市公開發行報紙5種,公開發行雜志17種。
衛生。年末全市有醫療衛生機構4856個(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其中:等級醫院43個,衛生人員4.46萬人,衛生技術人員3.50萬人,執業(助理)醫師1.36萬人,注冊護士1.53萬人,衛生機構床位4.03萬張。
體育事業。全市共有體育場館16個,全年共舉辦各種運動會635次,參加人數245.00萬人次。在參加省以上比賽中獲獎牌293枚。其中:金牌106枚、銀牌118枚。
十一、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核心,以建設中國科技城和西部現代化強市為抓手,全面實施藍天、碧水、凈土、“散亂污”整治等生態環境“9大攻堅戰”,進一步明確攻堅點、時間表、路線圖。研究制定《綿陽市決戰決勝污染防治攻堅三十六條硬措施》,全市污染防治工作的指揮體系、責任體系、工作體系、督導體系、獎懲體系等“頂層設計”和“四梁八柱”得到進一步完善。深入開展“六.五”環境日、“三十佳環保”評選、“守護綿陽藍.我們在行動”等主題活動,全力引導社會各界深度參與。
水環質量。全市7個國省考核斷面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為100%,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h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為100%,13個水功能區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100%,涪江、安昌河、芙蓉溪等8條市級河長制河流共20個監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100%。
空氣質量。全市城區環境空氣有效監測365天,參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達標天數比例為89.0%,達標325天,其中優115天,良210天,超標40天,其中輕度污染39天,重度污染1天。全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PM2.5平均濃度值為37.6μg/m3,同比下降6.5%。市區共獲降水樣96個,其中酸雨22個,酸雨頻率22.9%,降水pH均值為5.71。城區、郊區均屬非酸雨區。
聲環境質量。城區1、2、3類功能區晝間、夜間點次達標率均為100%。4a類功能區晝間點次達標率100%,夜間受交通噪聲影響點次達標率0%。全市區域環境晝間噪聲平均值為56.6dB(A),質量狀況等級為三級(一般),與上一年度相比,區域環境晝間噪聲平均值下降了0.2dB(A),質量等級保持不變。城區道路交通噪聲晝間平均值為69.7dB(A),質量狀況等級為二級(較好),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6dB(A),質量等級上升一級。
節能減排。規上工業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324.23萬噸標準煤,增長10.3%。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上升0.27%安全生產。全年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68起,下降35.2%,死亡74人,下降28.2%,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026人。其中:工礦商貿事故41起,死亡44人;道路交通事故24起,死亡28人。
十二、人口和就業
戶籍人口。年末全市總戶數202.82萬戶,總人口531.29萬人,比上年減少4.91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35.77%,比上年提高0.85個百分點。
常住人口。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87.70萬人,比上年增加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64萬人,鄉村人口223.7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4.13%,比上年末提高1.6個百分點。當年出生人口43555人,死亡人口3685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3‰。
就業和再就業。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55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41.25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9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0%,全市有1.31萬名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城鄉居民收支。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54元,增長8.8%。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5026元,增長9.5%。其中:食品煙酒支出842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5元,增長10.1%。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3992元,增長10.4%。其中:食品煙酒支出5084元。
社會保障。全市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30.71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24.74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5.55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19.70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54.23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44.80萬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540元/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補助的城鎮居民4.88萬人,下降20.9%;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350元/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補助的農村居民9.38萬人,下降24.3%。失業保險金標準調整為1320元/月,最低工資標準1650元/月。年末全市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261個,床位3.15萬張。
注:
1.《公報》中使用數據為統計快報數據,正式數據以《綿陽統計年鑒2020》為準。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地區生產總值核算執行國家統計局新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即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服務業);第二產業是指工業(不含開采輔助活動,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3.行業數據由相關部門提供。郵政行業業務總量按2010年價格計算,電信業務總量按2015年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