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深刻復雜變化,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全州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科學統籌疫情常態化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落實“六穩”要求,扎實做好“六保”工作,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一州兩區三家園”建設,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全州經濟和社會發展各方面呈現健康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綜合
根據四川省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初步結果,2020年阿壩州地區生產總值(GDP)突破400億元,達411.7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2.07億元,增長4.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9.1%,拉動經濟增長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96.45億元,增長5.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9.5%,拉動經濟增長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233.23億元,增長1.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1.4%,拉動經濟增長1.1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為19.9:23.4:56.7。單位GDP能耗下降5.32%。
全年民營經濟增加值185.32億元,增長2.6%,占GDP的比重為45%,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9.8%。民營經濟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78億元,增長5.9%,第二產業增加值60.50億元,增長3.7%,第三產業增加值91.04億元,增長0.3%。民營經濟三次產業對民營經濟增加值的貢獻率分別為40.8%、53.4%、5.8%。民營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為18.2:32.7:49.1。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上漲6.3%,漲幅比上年增加4個百分點,其中:食品煙酒類最高,上漲15.2%,其他用品和服務上漲4%,醫療保健類上漲3.7%,教育文化和娛樂上漲2.5%,衣著類上漲1%。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5.1%。
表1:2020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漲跌幅度
單位:%
指標
合計
居民消費價格
6.3
#食品煙酒
15.2
#糧食
-0.4
鮮菜
8.3
畜肉
58.9
水產品
1.5
蛋
-0.9
鮮果
-6.4
衣著
1.0
居住
0.6
生活用品及服務
0.4
交通和通信
-3.1
教育文化和娛樂
2.5
醫療保健
3.7
其他用品和服務
4.0
商品零售價格
5.1
二、農業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2.2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8%,農林牧漁業增加值85.39億元,增長4.8%。年末,灌溉面積37.03千公頃,其中耕地有效灌溉面積28.08千公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達76.29萬千瓦,同比增長1.8%。繼續實施糧食綜合產能提升行動,突出抓好“四新”“五良”示范推廣,優化完善糧食補貼政策,穩定糧食生產。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3.9萬畝,增長1.2%;糧食總產量16萬噸,增長1.3%;糧食單產216.4公斤/畝;蔬菜產量72.62萬噸,下降0.7%;園林水果產量30.13萬噸,增長42.5%。
表2:2020年主要農產品生產情況
單位:公頃、噸
指標
播種面積
總產量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經濟作物
27673
3.4
油料作物
3719
2
5336
1.5
中草藥材
3593
29.1
10967
97.4
蔬菜及食用菌
19191
持平
726210
-0.7
園林水果
19991
10.9
301301
42.5
蘋果
4457
-0.5
66981
-0.9
梨
1244
0.6
15823
4.6
食用堅果
4539
7.6
建設生態,筑牢防線。完成營造林58.93萬畝,義務植樹人數29.66萬人,植樹217.77萬株。完成川西高原生態脆弱區治理面積5.2萬畝。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6萬畝。完成退化草原改良52萬畝,人工種草2.4萬畝,黑土灘治理2.8萬畝,草原圍欄12萬畝,毒害草治理4萬畝。完成退化草原治理18萬畝,天然草原改良35.6萬畝。實施大熊貓國家公園二期項目5個,完成生態植被恢復面積37415畝。完成退化濕地恢復6.9萬畝,現有濕地保有量63.38萬公頃。全州林地保有量6337.1萬畝,林地面積6534.75萬畝,森林面積3284.69萬畝,森林蓄積4.58億立方米,活立木蓄積4.79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6.58%。建設各類自然保護地62個,居全省第二,其中:森林和野生動物、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25個,森林公園10個,濕地公園6個,風景名勝區10個,地質公園5個,自然遺產6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5.22%。紅原大草原、阿壩曼澤塘大草原和若爾蓋熱爾大壩草原成功評選為“四川十大最美草原”稱號。
加快構建“6+N”現代高原特色農牧產業體系,實施牲畜飼養標準化示范推廣工程。全年,出欄生豬33.02萬頭,比上年增長15.5%;出欄牛57.41萬頭,下降2.4%;出欄羊48.08萬只,增長0.4%。年末豬存欄35.59萬頭,增長34.1%;牛存欄231.68萬頭,增長1.3%。全年肉類總產量10.74萬噸,下降0.6%。其中:豬肉產量2.28萬噸,增長10.9%;牛肉產量7.45萬噸,下降4%;羊肉產量0.78萬噸,增長1.2%。牛奶產量14.04萬噸,下降2.1%。
表3:2020年主要畜產品生產情況
單位:頭、只、匹、噸
指標
當年出欄數
期末存欄數
肉產量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豬
330199
15.5
355900
34.1
22783
10.9
牛
574064
-2.4
2316804
1.3
74549
-4
羊
480784
0.4
957118
0.3
7790
1.2
家禽
694672
-8
486442
-3.2
1346
8.1
牛奶產量
140402
-2.1
肉類總產量
107416
-0.6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實現工業經濟加快恢復。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79.52億元,比上年增長5.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0.8%,拉動經濟增長1.3個百分點。工業化率為19.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1%。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02%。
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123戶,實現工業總產值185.62億元。其中,戰略新興產業企業22戶,實現產值15.51億元。輕工業產值12.38億元,重工業產值173.23億元。分行業看,規模以上工業15個行業大類中有7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增長,其中,支柱行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6.7%。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看,有11種呈正增長,增長面達57.9%,其中農用薄膜4112噸,增長60.4%,電子元件2166萬只,增長58.7%,水泥69.2萬噸,增長22.3%,發電量228.19億千瓦時,增長5.9%。下降較多的有:石灰石1.69萬噸,下降89.6%,硅酸鹽水泥熟料20.57萬噸,下降24.7%。
表4: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及其增長速度
工業產品
計量單位
絕對額
比上年增長(%)
鐵礦石原礦
噸
417901
0.2
石灰石
噸
16851
-89.6
鮮、冷藏肉
噸
4430
-53.1
熟肉制品
噸
245
-40.6
乳制品
噸
1442
3.7
飲料酒
千升
543
-9.7
碳化鈣(電石,折300升/千克)
噸
420426
-5.5
硅
噸
114858
3.7
中成藥
噸
4324
23.6
農用薄膜
噸
4112
60.4
硅酸鹽水泥熟料
噸
205702
-24.7
水泥
噸
692027
22.3
鐵合金
噸
63064
-32.8
原鋁(電解鋁)
噸
94986
6.3
黃金
千克
507
21.9
鋁合金
噸
102272
1.6
金屬切削機床
臺
237
-7.1
電子元件
萬只
2166
58.7
發電量
億千瓦時
228.19
5.9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7.12億元,比上年下降2.6%。盈虧相抵后實現利稅總額24.22億元,增長26.4%。產品銷售率94.9%,比上年減少1.5個百分點。
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17.13億元,比上年增長6.1%。年末,全州具有資質等級的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148戶,實現建筑業總產值69.41億元,增長6.6%。竣工產值30.34億元,增長6.7%。房屋建筑施工面積74.14萬平方米,增長1%,其中本年新開工面積39.45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2.3%。其中,項目投資增長12.8%。全社會投資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5.7%,占投資完成額的比重較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產業投資增長21.3%;民生及社會事業投資下降6.7%。民間投資增長13.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同比增長8.5%;第二產業投資增長0.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0.1%;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7.6%。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為3.8:25.1:71.1。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4.63億元,比上年增長118.7%。商品房施工面積27.58萬平方米,增長50.5%,其中新開工面積12.24萬平方米,下降0.6%,商品房銷售面積12.32萬平方米,增長4.8倍。
五、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業
年末,行政區劃面積內公路總里程達15547公里,其中等級公路14943公里。全年公路客運量606萬人,比上年下降48%,旅客周轉量91159萬人公里,下降43.2%;公路貨運量2317萬噸,下降7.4%,貨物周轉量400832萬噸公里,增長3.8%。
年末,全州有固定電話用戶21.91萬戶,移動電話用戶87.28萬戶。互聯網用戶33.53萬戶,增長8.5%。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90.23億元,增長51.4%,完成郵電業務收入9.25億元,增長9.7%。全州快遞服務企業業務總量716.56萬件,增長99.3%,實現業務收入9208萬元,增長26.8%。郵政局所網點總數為234個,郵路172條、總長度14703公里;農村投遞路線216條,總長度9681公里。
六、國內貿易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81億元,比上年下降4.2%。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實現零售額72.39億元,下降4.5%,鄉村實現零售額24.42億元,下降3.3%。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收入33.26億元,下降9.8%,商品零售63.55億元,下降0.9%。
七、對外經濟
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258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9.3%,其中:出口1680萬美元,增長2.9%,進口901萬美元,增長148.2%。
全年實現續約項目164個、新引進落地項目18個;實現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12.68億元,其中,到位國內省外資金44.19億元。組織10戶企業參加青藏川滇甘特色農產品展銷會,實現現場交易金額2.76萬元,達成協議金額380萬元。
八、旅游業
實施全域旅游示范區、天府旅游名縣、A級景區、旅游度假區等品牌創建行動,共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1個、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2個,天府旅游名縣1個,有A級景區49個,其中:5A級景區3個,4A級景區22個。有旅行社32家。星級飯店18個,其中:五星級3個,四星級7個。旅游從業人員6.6萬人。全年接待游客3604.0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2%,實現旅游總收入301.14億元,增長32.3%。除疫情管控外,九寨溝景區基本實現全年開放,景區全年接待游客147.67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1.6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9.8%和234.9%。受其拉動,全州各A級景區共接待海內外游客1882.79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3.74億元,分別增長40.4%和11.8%,高速增長態勢明顯。九黃機場、紅原機場進出港航班2450架次、運送旅客16.97萬人次。
九、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8.73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稅收收入18.01億元,下降2.6%;非稅收入10.72億元,增長35.6%。全州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68.38億元,增長19.7%。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5.2%,交通運輸支出增長98.7%,教育支出增長4.5%,衛生健康支出增長7.1%,節能環保支出增長5.9%。
年末,全州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738.33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其中住戶存款余額315.72億元,增長13.8%,本外幣貸款余額375.46億元,增長11.4%,其中:短期貸款43.45億元,增長32.9%,中長期貸款315.69億元,增長11.6%。住戶貸款77.81億元,增長4.9%。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余額297.66億元,增長13.3%。
全年全州保險機構保費總收入8.89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其中:人身險2.37億元,增長13.8%;財產險6.52億元,增長12%。已決賠案件數12.75萬件,增長28.6%;已決賠案件金額4.23億元,增長26.5%。
十、教育和科學技術
全州有普通高等院校2所,專任教師597人,普通本科招生2684人,在校生8919人,普通專科招生1279人,在校生2946人,本專科畢業生2567人。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4所,專任教師295人,在校生3558人。普通中學53所,專任教師4210人,在校生42699人;普通中學中高中18所,專任教師1372人,在校生14805人。小學237所,專任教師6448人,在校生64149人。幼兒園276所(含民辦),在園幼兒30709人,學前三年的毛入園率87.89%。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94%。女童入學率99.95%。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97.19%。
全年申請專利362件,專利授權396件。爭取省級各類科技計劃專項50項,獲得資金支持2860萬元;爭取州級科技計劃項目共54項,資金750萬元。開展高新企業獎補1個,資金160萬元。年末有高新技術企業9戶,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省級眾創空間5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全年共登記技術合同10項,成交金額251萬元。實施省級科技農村領域項目38項共1575萬元。其中,科技扶貧項目27項共1160萬元。
十一、文化衛生和體育
實施文旅融合戰略。創作全球唯一一幅《大熊貓百圖唐卡長卷》,并成功首展,全國首部登山題材體育記錄勵志電影《珠峰隊長》拍攝制作完成。完成動漫《阿米格東》和《全域旅游新鍋莊》創編工作。年末,完成606個貧困村文化室鞏固和貧困村文化室鞏固建設工作。全州有文化館14個,文化站174個,博物館(紀念館)9個,公共圖書館14個,圖書館書籍總藏量88.4萬冊。有農家書屋1354個。廣播電視臺14座,有線電視用戶6.35萬戶,州級廣電網絡公司1個。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2.51%和98.51%。
持續加強疫情防控。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建成核酸實驗室27個,現有負壓救護車12臺,負壓擔架24張,改造負壓病房39間、病床68張。年末,全州13個縣級綜合醫院均達到二級甲等,其他縣級醫療機構均達到二級水平。衛生機構(含村衛生室)1728個,其中:醫院40個(綜合醫院23個,中醫民族醫院15個,中西醫結合醫院1個,專科醫院1個),鄉鎮衛生院214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3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4個,采供血機構1個,衛生監督機構4個,醫學科學研究機構1個,醫學在職培訓機構1個,村衛生室1330個。衛生機構擁有床位5381張。有衛生技術人員702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541人,注冊護士2329人。孕產婦住院分娩率98.39%。
全省首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珍珠球項目訓練基地、省冬季項目后備人才基地、四川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北嘎(藏式摔跤)項目訓練基地落戶我州。200余人次運動員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比賽,獲得金牌18枚。成功組建全省首支高山滑雪越野滑雪隊。全年開展各類大型群眾體育活動41次,參與人數達61萬人次,其他各類小型群體活動213余次,免費開放體育場館83.74萬人次。年末,共完成1362個農村農民、8個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銷售體育彩票4880萬元。全年圓滿舉辦了環四姑娘山超級越野跑、夾金山越野跑、“凈土阿壩”青少年國際式摔跤、柔道精英邀請賽等品牌重大賽事活動。
十二、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全州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為23微克/立方米、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16微克/立方米,州府所在地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100%,環境空氣質量保持全省第二、全國前列(第13位),城市噪聲平均等效聲級≤55分貝。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達到II類水域標準,州、縣(市)政府所在地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到III類水域標準。全州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良。
全年發生各類安全事故350起,死亡117人,造成經濟損失960萬元。億元國內生產總值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28人。
十三、人民生活與社會保障
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26元,比上年增長5.8%。
按常住地分,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11元,比上年增收1541元,增長4.3%。其中,工資性收入26973元、增長4.3%,經營凈收入7212元、增長3.8%,財產凈收入1449元、增長7.3%,轉移凈收入1377元、增長6.1%。人均消費支出20619元,下降13.6%。其中,食品煙酒支出下降17.6%,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下降14%,交通通信支出下降7.2%,教育文化娛樂支出下降18%。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4.6%。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39元,比上年增收1287元,增長9%。其中,工資性收入4201元、增長8.1%,經營凈收入9013元、增長8.9%,財產凈收入440元、增長15.3%,轉移凈收入1885元、增長10.5%。人均消費支出12162元,下降5.4%。其中,食品煙酒支出下降12.1%,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增長6.4%,交通通信支出下降5.6%,教育文化娛樂支出下降8.9%。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8.1%。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7412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79%。全州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覆蓋超過22.9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37.49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85.46萬人,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5.67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69.79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7.81萬人(含失地農民)。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0.86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0.15萬人。
全年共有1.58萬人納入城市低保,7.31萬人納入農村低保,城市和農村低保標準分別為590元/月和390元/月,累計發放城鄉低保補助資金24835萬元。納入農村特困供養6151人,其中:集中供養971人,集中供養率為16%。實施醫療救助7.91萬人次,發放醫療救助資金14139萬元,重點救助對象政策范圍內住院自付費用救助比例達到80%及以上。出臺階段性減征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費相關政策,共為1341戶企業減征醫療保險費3222萬元。參保人員異地就醫醫療費用持社會保障卡聯網直接結算39.65萬人次,醫保基金支付44023萬元,職工個人賬戶支付7665萬元。
注釋:
[1]公報中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阿壩統計年鑒—2021》為準。
[2]地區生產總值、行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標絕對數已經按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進行修訂,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含成阿工業園區和德阿園區數據,其余細項均不含。工業增加值、財務指標增速及變化按可比口徑計算。
[4]2020年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相關數據待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發布后另行公布。
資料來源:公報中物價、林業、農業機械化、灌溉面積、交通運輸、郵政、電信、金融、旅游、對外貿易、財政、保險、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環境保護、安全生產、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數據來源于州教育局、州科學技術局、州公安局、州民政局、州財政局、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州自然資源局、州生態環境局、州交通運輸局、州農業農村局、州商務和經濟合作局、州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州衛生健康委員會、州應急管理局、州市場監督管理局、州林業和草原局、州廣播電視局、州醫療保障局、人行阿壩州中心支行、國家統計局阿壩調查隊、州郵政管理局等單位和電信、保險各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