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市統計局
2007年3月15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著力解決好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全市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的良好開局。
一、綜 合
初步核算,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00億元,達到602.8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7.93億元,增長7.6%;第二產業增加值291.73億元, 增長16.7%;第三產業增加值273.22億元,增長13.6%。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6.3%、48.4%和45.3%。
全市人均生產總值為17025元,按年末匯率折算,約合2180美元。
二、農 業
農業生產保持基本穩定。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2.68萬公頃,比上年減少3.5%;油料種植面積3.94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4%;蔬菜種植面積4.87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1.0%。受部分地區嚴重干旱和烤煙種植計劃調整的影響,全年糧食產量58.07萬噸,比上年下降5.1%;烤煙產量1.82萬噸,比上年下降12.0%。油菜籽產量6.26萬噸,比上年增長2.4%;蔬菜產量 105.48萬噸,比上年增長13.1%。
林業生態建設穩步推進。全年完成造林面積0.27萬公頃,退耕還林面積300公頃,幼林撫育作業面積1.75萬公頃。主要林產品產量:生漆33.1噸,比上年增長11.9%;油桐籽254.12噸,比上年增長8.7%;油茶籽155.4噸,比上年增長39.1%。
畜牧業生產保持穩定增長。全年肉類總產量19.27萬噸,比上年增長6.7%;牛奶產量2.46萬噸,比上年增長14.8%;水產品產量1.15萬噸,比上年增長8.9%。
新農村建設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農田機耕面積實現較快增長。年末全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87.1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9.4%;全年實現機耕面積3.93萬公頃,增長67.1%;年末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2.87萬公頃;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6.47萬噸,增長1.9%。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產業效益明顯提高。全年全部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44.28億元,比上年增長14.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27.37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其中: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40.63億元,輕工業實現增加值86.7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7.5%和11.5%;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增加值152.17億元,增長12.8%;股份制企業實現增加值129.91億元,增長18.4%;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實現增加值7.88億元,比上年增長9.8%;高技術工業實現增加值37.26億元,比上年增長11.9%;非公有制工業實現增加值70.13億元,比上年增長20.7%。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138.8億元,比上年增長26.5%;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總額45.9億元,增長68.4%。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96.05%;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為179.82%,比上年增加21.8個百分點。
建筑業保持較快發展。全市建筑業實現增加值47.75億元,比上年增長27.3%。全年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筑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52億元,實現稅金總額8.23億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826.7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4.5%;房屋建筑竣工面積477.35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在宏觀調控中保持合理增長。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13.11億元,比上年增長20.1%,凈增加69.14億元。
從行業投資完成情況來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4.01億元,比上年增長29.5%;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26.93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其中,工業完成投資124.14億元,比上年增長19.3%;第三產業完成投資282.17億元,比上年增長19.9%。
五、國內貿易和物價
消費市場保持活躍。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34.96億元,比上年增長15.0%。從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完成214.46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占零售總額的91.3%;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20.5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占零售總額的8.7%。從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完成零售額179.52億元,比上年增長14.8%;住宿和餐飲業完成零售額50.23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增幅高于批發零售貿易業1.8個百分點。
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1%。服務項目價格上漲4.4%;消費品價格上漲0.1%。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3.6%;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9.2%。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保持穩定。全年海關進出口總額為11.1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6%。其中:出口總額8.0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2%;進口總額3.18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5.3%。
在進出口總額中,一般貿易進出口總值8.37億美元,增長13.6%,占全市進出口總值的74.8%;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2.80億美元,下降28.4%,占全市進出口總值的25.0%;其他貿易方式進出口總額為160萬美元,下降81.3%。從產品結構看,全年化學及相關工業類產品實現出口3.4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0%;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部件類產品實現出口1.23億美元,下降21.6%;塑料、橡膠及其制品類產品實現出口0.88億美元,增長23.4%;礦產品實現出口0.85億美元,下降9.0%。
2006年批準外商投資項目30項,實際直接利用外資 701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6.0%。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量6633.72萬噸,比上年增長5.8%,其中:鐵路1466.6萬噸,增長8.8%;公路5142萬噸,增長4.8%;航空1.62萬噸,增長17.1%;水運23.5萬噸,比上年增長56.7%。完成旅客發送量22061.72萬人次,增長4.7%,其中:鐵路819.5萬人次,增長16.7%;公路2089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9%;航空188.7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 18.2%;水運156.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4.9%。
年末全市民用車輛保有量達到27.28萬輛,比上年增長14.9%,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13.18萬輛,比上年增長24.8%;私人轎車5.14萬輛,比上年增長40.7%。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62.91億元,比上年增長25.4%。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34億元,增長14.2%;電信業務總量60.57億元,增長25.9%。年末電話總用戶278.68萬戶,比上年增長7.5%,其中:固定電話用戶110.34萬戶,比上年下降4.7%;移動電話用戶168.34萬戶,比上年增長17.4%。全市電話普及率78.47部/百人,移動電話普及率達47.4部/百人,年末電話交換機容量399.23萬門,互聯網用戶達到58.66萬戶。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年共接待海外旅游人數8.92萬人次,創匯3904.16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5.0%和57.4%;接待國內旅游人數1844.75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81.4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7.0%和39.4%。旅游總收入84.54億元,比上年增長40.0%。
八、財政、金融、證券和保險
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57.58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其中:一般預算內收入61.58億元,比上年增長23.7%;一般預算內支出87.93億元,比上年增長21.1%。
金融運行保持平穩。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494.17億元,比年初增長18.6%,其中:企業存款余額513.18億元,增長7.9%;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82.20億元,增長17.0%。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202.85億元,比年初增長15.9%,其中:中長期貸款余額851.82億元,增長22.5%;短期貸款余額302.90億元,增長2.6%。全市金融機構現金收入2527.64億元,現金支出2478.97億元,收支相抵,凈回籠現金48.66億元,比上年多回籠現金7.64億元。
保險事業發展較快。全年保費收入19.61億元,比上年增長30.0%,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7.03億元,壽險保費收入10.81億元,分別增長20.0%和38.8%。全年保險各項賠款和給付金額5.02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其中:財產險賠款和給付3.44億元,壽險賠款和給付1.11億元,分別增長15.3%和2.4%。
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1家。股票交易戶數為19.52萬戶,比上年增長3.7%;全年證券交易總額為433.13億元,其中:A股及基金交易額為431.5億元。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工作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全年安排科技三項費7500萬元,比上年增長21.0%,實施市級科技項目243項。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貴陽軟件園、春暉博士園等硬件設施進一步完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首次認定貴陽市公交新能源、貴陽市數控線切割、貴陽市節能技術應用等17家市級企業工程技術中心。高新技術和優勢產業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低成本太陽能多晶硅、銅基無銀電接觸材料、高分子蛋白調節因子等開發獲得成功,大中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實施了ERP、CAD等制造業信息化改造。農業科技進步促進了新農村建設,實施了花卉平臺及組培車間建設、甜椒新品種擴大推廣示范、安地斯亞果引種實驗等一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項目。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市建成的縣級生產力中心達到7家。產學研合作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年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24個。
知識產權工作不斷推進,專利行政執法力度得到加強。全年全市專利申請量為1773件,比上年增長14.7%,占全省申請量的66.0%;專利授權量914件,占全省授權量的68.0%,其中:發明專利134件、實用新型專利611件,外觀設計專利169件。
教育基礎得到夯實,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2406人,在學研究生6759人,畢業生1293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55萬人,在校生21.44萬人,畢業生4.88萬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3.89萬人,在校生9.21萬人,畢業生1.55萬人;普通高中招生2.26萬人,在校生6.22萬人,畢業生1.80萬人;普通初中招生5.35萬人,在校生15.47萬人,畢業生5.27萬人;普通小學招生6.35萬人,在校學生38.09萬人,畢業生5.69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8.52萬人;全市特殊教育招生197人,在校生1689人,畢業生142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產業穩步發展。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1個、群眾藝術館2個、文化館10個、公共圖書館9個,圖書館藏書量327萬冊,比上年增長0.9%。全市有廣播電臺2座,電視臺5座,廣播人口覆蓋率100.0%,電視人口覆蓋率98.3%。全年出版圖書1471種,其中:新出版584種;印刷出版雜志75種,總印數達到1375萬冊;印刷出版報紙25種,總印數達到25173萬份。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年末全市有鄉衛生院以上的衛生機構295個,其中:醫院106個、衛生院77個、衛生防疫機構13個、婦幼保健機構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3個、衛生監督所12個。衛生機構有病床16297張,其中醫院、衛生院14241張。全市有衛生技術人員18603人,其中執業醫師8223人,執業助理醫師1503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和醫療床位5.24人和4.59張。
大力推進全民健身工程,促進群眾體育事業發展;競技體育基礎不斷夯實,競技體育取得新成績。在全省首屆青少年運動會18個大項316個小項目的比賽中,獲得獎牌414枚,其中金牌223枚、銀牌107枚、銅牌84枚。
十一、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城市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年末市區道路總長度達到816公里,道路面積1141萬平方米,橋梁84座,其中:立交橋17座。公交運營車輛1574輛,折合標準運營車輛1616標臺,運營線路網長度1566公里,公交客運總量47479萬人次,城市出租汽車3017輛。
全市自來水綜合生產能力116萬立方米/日(不含自備水源),供水管道長度1948公里。全年供水總量21335萬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1186萬立方米。
年末有煤氣用戶33.57萬戶,液化氣用戶20.0萬戶。全年煤氣供氣量20239萬立方米,其中家庭用量7884萬立方米;液化氣供氣量25855噸,其中家庭用量22110噸。
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新增工業廢水處理能力8130噸/日和工業廢氣處理能力32萬標立方米/時,清潔能源工程建設、環境敏感區域及飲用水源保護等項工作。城市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全市空氣污染指數年平均值為70,空氣質量為優或良的天數占全年天數的93.97%,市區大氣可吸入顆粒物年平均值為0.085毫克/立方米,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二氧化硫年平均值為0.064毫克/立方米,接近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二氧化氮年平均值為0.019毫克/立方米,保持在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內;地面水環境質量保持在良好狀況,地面水水質達標率為95.8%,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0%。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和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進一步下降,分別為55.6分貝和67.9 分貝。
年末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5163.35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5304.48公頃,公共綠地面積1896.99公頃,建成區綠地率39.9%,綠化覆蓋率41.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45平方米。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全市總人口(常住一年及以上)為355.14萬人,比上年增加2.05萬人,增長0.6%。全市人口出生率11.85‰,人口死亡率6.10‰,人口自然增長率5.75‰。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生活質量顯著提高。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1222元,比上年增長13.0%,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1.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442元,比上年增長9.8%,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8.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城市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由2005年的38.29%下降到2006年的37.85%。
勞動就業規模不斷擴大,職工工資收入穩步提高。年末全市在崗職工59.11萬人,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8524元,比上年增長11.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7%。再就業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年有17942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其中“4050”人員實現再就業4117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
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得到鞏固,養老、失業、醫療等保險制度全面推進,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年末全市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37.91萬人,比上年增長10.7%;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為31.74萬人,比上年增長5.8%;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61.94萬人, 比上年增長15.4%。
社會福利事業全面發展。全市城鄉各級辦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共82個,有床位2219張,年末收養人員1567人;城鎮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34個,城鎮各種社區服務設施1458個;城鄉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達12.13萬人,其中: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7.89萬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4.24萬人;國家扶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6842人。全年民政部門接受社會捐贈款數82.0萬元,接受捐贈衣被總數17萬件,受益人次數達到17976次。
2006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邁出了新的步伐,落實科學發展觀取得了新的成績,但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不容忽視,如農業基礎設施仍較脆弱,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程度較低,農民持續增收的困難較多;工業企業競爭力仍不夠強,優勢企業和產品不夠突出;投融資渠道不寬,投資結構有待改善;節能降耗和生態環境保護任務十分艱巨;社會事業發展還需繼續加強。
公報注釋:
1.公報中所列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均為當年價格,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公報中人均指標均按常住人口計算。
4.城市建設方面數據為城管局系統口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