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區各族人民在地委、行署的領導下,緊緊抓住能源建設、交通建設、生態建設和畜牧大區建設不放松,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積極財政政策的推動下,特別是西電東送工程的投資拉動,全區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新成就。
一、綜合
國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初步統計,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為138.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5.27億元,比上年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44.52億元,比上年增長14.1%;第三產業增加值38.86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全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975元。
在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第一要務,千方百計促進發展的同時,全區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建設、招商引資、生態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五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兩煙”生產、人口與計生工作、畜牧業發展、扶貧開發和移民安置、國企改革、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社會事業、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等諸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在全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中也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為,農業基礎脆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由于受災影響,全年糧食總產量在上年減產6.07%的基礎上,僅增0.91%,全區8個縣市有5個縣減產;結構性矛盾仍比較突出,產業結構還有待進一步調整;城鄉居民總體收入水平偏低,促進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大;人口與經濟增長的矛盾依然突出,計劃生育形勢仍然十分嚴峻;扶貧開發與脫貧致富奔小康齊頭并進,任重道遠。
二、農業
圍繞“四大區”建設的總體目標,我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2002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7.8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06%,其中農業產值59.65億元,林業產值1.46億元,牧業產值26.52億元,漁業產值0.19億元,分別增長2.75%、36.67%、5.31%、3.63%。
在國家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和種植結構調整的大環境下,全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998891公頃,比上年減少3481公頃,下降0.34%。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35974公頃,減少4307公頃,下降0.67%,其中油料播種面積54491公頃,與上年持平,烤煙播種面積54849公頃,增長2.1%。由于種植結構的調整和受災程度的不同,全區主要農作物有增有減。
造林面積66258公頃,比上年增加26123.2公頃,增長65.09%。主要林產品產量有增有減。
畜牧業生產持續穩步發展,大牲畜、豬、羊、家禽的存出欄均保持增長,肉類產量和禽蛋產量也有所增加。
漁業生產繼續保持增長,全區水產品產量達到1702噸,增長2.78%,養殖面積1926公頃,減少79公頃,稻田養魚面積從上年的75公頃上升到124公頃。
農業生產條件逐步得到改善,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有所增強,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加強。全區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88.9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7.68%,農用排灌柴油機6315臺,電動機4471臺,分別比上年增加462臺和57臺,農用化肥施用量(實物量)49.34萬噸,增長1.59%,農村用電量21148萬千瓦時,增加2231萬千瓦時,年末農田有效灌溉面積63.41千公頃,增加0.95千公頃。
三、工業
工業生產形勢向好,生產與效益同步增長。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即國有工業及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428210萬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輕工業產值227658萬元,重工業產值200552萬元,分別增長10.67%和8.35%;國有企業完成產值314495萬元,集體企業完成產值35328萬元,分別增長8.49%和36.67%;大中型企業完成產值131857萬元,小型企業完成產值296353萬元,分別下降0.57%和增長16.66%。工業銷售產值376244萬元,增長12.26%。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除卷煙和煙葉復烤外,大部分均有較大增長。
四、固定資產投資
隨著能源大區戰略的實施和西電東送工程的全面啟動,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快速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為70.2億元,比上年增長27.72%,其中基本建設投資52.71億元,增長32.0%,更新改造4.05億元,下降6.2%,房地產開發1.37億元,增長7.0%,城鎮工礦區私人建房2.61億元,增長52.03%,農村集體私人投資9.01億元,增長23.47%.
五、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
交通運輸業平穩發展。隨著全區交通運輸投入的逐年加大,公路運輸條件得到較大改觀。客貨運輸量有較大增長。全區客運量3348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07661萬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2.76%和8.72%,貨運量762萬噸,比上年下降3.18%,貨運周轉量87145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0.51%。
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收入32586萬元,比上年增長22.97%,全區城市住宅電話用戶達117369戶,農村住宅電話用戶達77437戶,分別增長25.12%和73.04%。
六、國內貿易和物價
消費品市場穩定增長。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3.02億元,比上年增長10.94%。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為3.45億元,增長10.93%,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為19.57億元,增長10.94%。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貿易業15.57億元,增長9.88%,餐飲業2.29億元,增長18.04%,其它行業5.16億元,增長11.45%。
物價穩中有升,全區居民消費品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3%,其中城市下降0.1%,農村上漲1.4%。
七、財政和金融
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全區財政總收入完成17.24億元,比上年增長12.2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39億元,增長5.82%。財政總支出25.97億元,比上年增長22.48%。支出結構進一步改善,重點支出得到保障。
稅收工作取得新的成績,全年完成國稅總收入8.33億元,比上年增長8.6%,地方稅各項收入為4.35億元,比上年增長11.52%,地稅收入占全區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為46.33%,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金融運行平穩。年末全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81.52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4.85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36.41億元,比上年末增加5.3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為82.35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64億元,其中短期貸款58.6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4.51億元,中期流動資金貸款和中長期貸款比上年末均為下降。
八、教育、衛生、文化廣播電視
據教育年報顯示,全區共有小學2531所,學校規模進一步擴大,在校學生達990774人,專任教師27740人。普通中學284所,在校學生299739人,專任教師14027人。兩所大專院校(畢節師專、畢節教學院)在校生4161人,專任教師350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在衛生防疫條件繼續改善的同時,人民健康水平有所提高,全區共有衛生機構306個,其中縣級以上醫院29個,衛生防疫站9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7個,婦幼保健站9個,采供血機構4個,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6171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助理醫師3277人。
廣播電視進一步普及。年末全區擁有廣播發射臺及轉播臺80座,發射機功率2.719千瓦;電視發射及轉播臺488座,發射功率8.6千瓦;通廣播的鄉鎮226個,通電視的鄉鎮250個。電視綜合覆蓋率81.12%,比上年增加1.46個百分點。廣播綜合覆蓋率79.12%,增加1.23個百分點。
2002年,全區文教、衛生、文化廣播電視等方面都取得長足發展。
九、人口與人民生活
據公安年報顯示,2002年末全區總戶數為170.59萬戶,總人口為698.2萬人,比上年增加6.1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49.78萬人,非農業人口48.42萬人。分別比上年增加4.96萬人和1.19萬人。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61元,比上年增加3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93元,同口徑相比,增加66元,加上退耕還林還草和農村稅費改革等因素,農民實際增收100元以上。
全區從業人員年均勞動報酬8532元,比上年增加823元。全區有3592名下崗職工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領取基本生活費,1758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同時在繼續“兩個確保”百分之百實現的同時,還為10737戶20551名城市低保對象按時發放生活保障費1173萬元。
注:(1)、公報中國內生產總值、工業、農業總產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其余價值量指標均按現價計算。
(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系全數區匯總數,原公布數為畢節市數據。
(3)、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含畢節市東、市西兩辦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