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在昭通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穩增長、調結構、抓創新、惠民生各項工作,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顯著進展,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民生得到持續改善,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在科學發展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一、綜 合
初步核算,2010年,昭通市生產總值(GDP)達379.6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4.11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174.82億元,增長19.9%,其中:工業增加值132.63億元,增長19.5%,第三產業增加值130.7億元,增長12.7%;按常住人口計算,預計人均GDP為7075元,同比增長13.2%。
產業結構繼續調整,第一產業得到加強,第二產業保持較快增長,第三產業發展加快,全市三次產業比例為19.5:46.1:34.4,繼續呈現“二、三、一”格局。非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穩步上升,非公經濟增加值達149.07億元,增長14.7%,比重由上年的38.1%上升為39.3%。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3%。分類別看,食品類價格上漲7.4%,其中:糧食類價格上漲14.4%,是推動價格總水平上漲的主要因素。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為100.2%,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3.5%,部分產品價格回落。
表一 2010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類別 單位 指數(上年同期為100)
2009年 2010年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 100.3 103.0
食品類 % 104.2 107.4
煙酒及用品 % 100.2 100.2
衣著類 % 96.7 98.1
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 100.3 100.3
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 % 100.2 101.3
交通及通信 % 95.5 99.7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 % 96.6 100.7
居住類 % 100.6 104.3
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 % 96.9 100.2
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 % 101.3 103.5
注:此表數據為昭陽區、巧家、大關三縣調查數。
全年單位GDP能耗下降5.84%。能源消費總量為428.36萬噸標準煤(等價熱值),較上年增長7.53%。其中,第一產業為20.31萬噸標準煤,占總能源消費4.74%;第二產業為269.44萬噸標準煤,占總能源消費62.9%,其中,工業為258.79萬噸標準煤,占第二產業能源消費96%;第三產業為51.17萬噸標準煤,占總能源消費12 %;居民能源消費量為87.43萬噸標準煤,占總能源消費20.4%。
二、農 業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115.6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4%。其中,種植業產值53.21億元,增長2.7%,林業產值3.57億元,下降10.5%,畜牧業產值55.87億元,增長9.2%,漁業產值0.41億元,增長17.6%,農業服務業產值2.56億元,下降0.9%。
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75.94萬噸,比上年增長7.1%。其中:夏糧8.1萬噸,比上年下降29.8%;秋糧167.83萬噸,比上年增長9.8%。糧食單產由上年的228公斤/畝增加到236公斤/畝。
全年肉類總產量達到39.37萬噸,增長10.6%;禽蛋產量1.91萬噸,增長13.8%;水產品產量13502噸,增長20.1%。
全年實施中低產田地改造29.5萬畝,新建農村沼氣池4.9萬口,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創建糧食科技示范樣板468萬畝,萬畝高產示范片96個,實施基本煙田建設6.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9.3千公頃,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9.84千公頃,到2010年底解決飲水安全達標人數374.88萬人,“五小水利”工程實施力度加大,解決了50.1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水利化程度達到33%。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30717萬瓦特,比上年增長29.6%。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有效地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穩步發展。
新農村建設與扶貧攻堅、抗災救災相結合,著力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實施新農村示范點建設605個,投入村容村貌整治資金 1159萬元。整合資源,加大扶貧開發投入,整鄉推進試點和片區開發穩步推進,733個整村推進項目有序實施,鞏固和解決了11.5萬貧困人口溫飽問題。
表二 2010年主要農產品和畜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一、農產品產量
糧 食 噸 1759368 7.1
油 料 噸 33612 -6.8
甘 蔗 噸 121984 -10.1
烤 煙 噸 56114 1.6
蔬 菜 噸 1089383 8.4
水 果 噸 207368 -6.9
二、畜產品產量
肉類總產量 噸 393700 10.6
#豬肉 噸 347076 10.9
禽蛋 噸 19113 13.8
豬存欄頭數 萬頭 315.15 5.5
牛存欄頭數 萬頭 56.28 4.9
羊存欄頭數 萬頭 61.27 5.4
家禽存欄只數 萬只 732.41 4.4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全社會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263.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19.7%。實現工業增加值132.63億元,增長19.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 205.07億元,增長16.8%。規模以上工業中:輕工業總產值61.43億元,增長14%;重工業總產值143.63億元,增長18%。
表三 2010年工業主要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原 煤 萬噸 1738.12 20.7
合成氨 萬噸 30.49 -23.1
鐵礦石原礦量 噸 35542 6.0
鉛金屬含量 噸 30725 -7.0
鋅金屬含量 噸 118003 -16.4
發電量 萬千瓦時 519759 29.1
水 泥 萬噸 298.25 0.9
碳化鈣(電石) 萬噸 44.7 16.3
自來水生產量 萬立方米 2147 3.1
氮磷鉀肥(折純N100%) 萬噸 26.72 -27.0
卷 煙 萬箱 53.06 3.4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銷協調、銜接較好,產品銷售率達93.69%。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2.15億元,比上年增長22.8%;實現利稅57.63億元,比上年增長3.6%,其中實現利潤14.36億元,比上年下降5.1%。
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完成增加值42.19億元,比上年增長20.9%。年末資質以上建筑企業達到157戶,比上年增加14戶,全年實現建筑業總產值59.39億元,增長65.4%。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6.13億元,比上年增長41.4%。在各類投資中,城鎮投資304.19億元,增長52.1%;農村非農戶投資34.51億元,增長18.1%;房地產投資17.43億元,增長18.5%。全年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43.17億元,比上年增長61%,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8.28%,地方項目完成投資292.08億元,增長47%,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82%。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市第一產業投資額11.24億元,增長0.5%;第二產業投資額183.46億元,增長35.6%;第三產業投資額161.42億元,增長57.8%。從主要行業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房地產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三大行業投資增長較快,分別增長210.90%、58.24%、35.94%,三大行業投資拉動全社會投資增長23.69個百分點,對全社會投資增長貢獻率為57.24%。工業實現投資額183.46億元,增長34.4%。在工業項目中,占主導地位的仍是能源工業,能源工業投資154.67億元,同比增長33.44%,占工業項目投資比重的84.31%,占全社會投資比重的43.42%。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7.43億元,比上年增長18.5%,其中,商品住宅投資10.62億元,增長3.1%;商業營業用房投資3.54億元,增長16.45%。全市商品房屋銷售面積49.27萬平方米,下降58.02%,商品房屋銷售額14.28億元,下降48.23%。
表四 2010年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及其增長速度
單位:萬元
行業 投資額 比上年增長%
總 計 3561294 41.39
農、林、牧、漁業 112410 0.53
采礦業 233503 10.05
制造業 219602 57.82
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1381533 36.24
建筑業 - -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627399 210.9
批發和零售業 26350 15.4
住宿和餐飲業 22202 62.85
金融業 2920 117.59
房地產業 413490 9.58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314295 35.94
教育 121501 77.83
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 51088 16.79
其他 35001 -44.39
五、國內貿易、對外經濟和旅游業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5.67億元,比上年增長20.3%。城鄉消費基本同步增長,農村市場轉旺。縣以上城鎮實現零售額72.74億元,增長18.7%,市場份額為68.8%;縣以下農村實現零售額32.93億元,增長24%,市場份額為31.2%。非公有經濟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3.19億元,增長23.3%,市場份額達到78.7%。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生意興旺。其中,零售業實現零售額90.24億元,增長20.2%;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2.51億元,增長45.3%。
全年簽約及實施國內經濟合作項目96個,新簽約及實施項目協議總投資446億元,實際到位市外資金126億元,比上年增長46.8%,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國際貿易進出口總額為1405萬美元,同比增長40.8%,其中:出口額達955萬美元,增長1.6倍。
旅游業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有所增加。全年累計接待海內外旅游者591.3萬人次,增長24.4%,其中海外旅游者792人次,國內旅游者591.21萬人次。旅游業綜合收入20.06億元,比上年增長33.86%。
六、財政和金融業
全年財政總收入完成71.26億元,比上年增長28.3%。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5.62億元,比上年增長23.2%,一般預算支出完成146.6億元,增長31.5%。良好的財政收支運行,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事業的健康發展。稅收收入快速增長。國稅稅收收入達48.75億元,增長30.7%;地稅稅收收入達19.68億元,增長23.9%。
表五 2010年財政收支情況
單位:萬元
指標名稱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財政總收入 712565 28.3
其中:一般預算收入 256180 23.2
#稅收收入 211991 24.1
非稅收入 44189 19.4
一般預算支出 1465980 31.5
#一般公共服務 145749 20.1
教育 330277 12.6
社會保障和就業 193875 51.6
農林水事務 231262 40.0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達520.35億元,比年初增長34.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234.75億元,增長25.5%;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達286.34億元,增長34.2%。金融機構累計現金收入達777.94億元,比上年增長17%;累計現金支出達803.8億元,增長17.2%,全年貨幣凈投放25.86億元。金融監管工作進一步加強,金融機構風險化解取得初步成效。
表六 2010年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情況
單位:萬元
指標名稱 絕對數 比年初增長(%)
存款余額 5203518 34.7
其中:企業存款 1103594 22.8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 2347674 25.5
貸款余額 2863358 34.2
其中:短期貸款 869750 16.8
#個人貸款及透支 250121 -3.5
中長期貸款 1986910 43.7
個人貸款 687940 40.2
七、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
全市年末有普通高等學校1所,在校學生5943人,比上年增長7.1%;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9522人,比上年增長23.1%;職業中學在校學生18648人,比上年增長17.3%;普通中學在校學生37.11萬人,比上年增長2.97%;小學在校學生71.95萬人, 下降3.5%。“兩基”順利通過國檢,中小學布局逐步優化,農村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48%;初中毛入學率99.06%;高中毛入學率達33.94%。全年掃除文盲1.17萬人。
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辦學條件不斷改善,累計爭取和投入各類教育專款14.26億元,比上年增長7.2%,新建校舍31.7萬平方米、排除中小學危房45.1萬平方米,完成中小學校安全工程58.9萬平方米。新增教師2363人。高考上線率比上年提高14.15個百分點,職業教育招生規模比上年增加15.25%。
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12個,文化館12個。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3.72%,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1.95%,報刊、雜志以及圖書出版的發行量不斷增加。
年末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51個,實有病床10969張,比上年增長21.7%;專業衛生技術人員7959人,比上年增長12.97%。
八、社會保障和勞動就業
社會保障事業整體推進,各項改革措施不斷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穩步增加。全市各種社會保險參保人數突破110萬人,達116.67萬人,同比增長61%。城鄉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市級統籌和異地聯網,覆蓋面擴大到21.3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推進,參合農民達到483.3萬人,參合率96%。全市資助五保對象、農村低保對象及重點優撫對象參加新農合52.58萬人,兌付各類社會保險資金6.98億元,發放最低生活保障資金5.27億元、臨時救助金8700萬元。啟動廉租住房建設36萬平方米,建成1418套。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勞動就業規模擴大,再就業工作成效顯著。年末全市從業人員297.45萬人,其中:第一產業199.88萬人、第二產業28.07萬人、第三產業69.5萬人。城鎮累計新增就業2.01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710人,特殊困難群體就業322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4%。“百萬勞務輸出工程”目標如期實現,累計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達123.5萬人。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戶籍人口574.24萬人,比2009年度凈增13.19萬人。有27種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數為58.24萬人。計劃生育率提高7.3個百分點,達到8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16‰。
2010年全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達到28796元,比上年增長7.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295元,增長10.2%;人均生活消費支出8369元,增長9.6%。農民人均純收入2768元,增長13.2%;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314元,增長13%。城鄉居民居住條件繼續改善。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0.65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居住面積23.92平方米;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4.3%,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56.1%。
1、本公報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2010年昭通統計年鑒》為準。
2、社會發展有關指標數據由相關部門提供。
3、地區生產總值和各項增加值絕對額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口徑計算,一、二、三產業按國民經濟新行業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