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怒江調查隊
2012年5月10日
2011年,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和各種挑戰,全州各族干部群眾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怒江“二次跨越”和“三基地,一品牌”發展戰略目標,著力控物價、調結構、穩增長、惠民生,全面加大工作力度,積極主動應對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群策群力、攻堅克難,奮力拼搏,全州經濟保持了平穩增長,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實現了“十二五”時期良好開局。
一、綜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州實現生產總值(GDP)646259萬元,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8%。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82193萬元,比上年增長6.2%;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240270萬元,比上年增長15.9%;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323796萬元,比上年增長6.7%。三次產業的比重由2005年的19.1%:33.8%:47.1%調整為13%:37%:50%。按常住平均人口52.22萬人計算,全州人均現價生產總值達到12075元,比上年增長18.01%。
二、農業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124830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7.6%。其中,農業產值51730萬元,比上年增長2.37%;林業產值15121萬元,比上年增長41.75%;牧業產值48630萬元,比上年增長11.77%;漁業產值327萬元,比上年增長41.74%;農林牧漁服務業9022萬元,比上年增長14.34%。
農業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達到96229公頃,比上年增長0.35%;糧食播種面積76855公頃,比上年下降1.71%;油料面積3321公頃,比上年下降3.49%;甘蔗種植面積1153公頃,比上年增長81.14%。全年糧食總產量18.13萬噸,比上年增長2.2%,油料產量1940噸,比上年增長37.39%;甘蔗產量7.12萬噸,比上年下降10.44%。
年末大牲畜存欄20.59萬頭,比上年增長0.19%。豬存欄54.14萬頭,比上年增長1.65%。全年豬牛羊肉類總產量3.22萬噸,比上年增長5.92%。
年末全州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9561萬瓦特,比上年增長11.65%。全年農機化作業機耕面積197760畝,比上年增長13.32%。農村用電量4906萬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6.81%。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28091萬元,比上年增長10.12%(按現價計算)。其中:重工業完成產值395969萬元,比上年增長9.91%,輕工業完成產值32122萬元,比上年增長12.86%。
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170447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0.5%。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10241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
工業經濟效益下降。9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有3個,比上年下降50%。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48895萬元,比上年增長1.71%。主營業務成本為189237萬元,比上年增長11.35%。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176萬元,比上年下降44.19%。虧損企業虧損總額1215萬元,比上年下降39.61%。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6923人,比上年增長0.14%。
完成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69823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2.1%。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總額繼續穩步增長,地方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邁上新臺階。2011年,全年施工項目665個,比上年增長213.6%。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84.19億元,比上年增長35.19%。其中,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含房地產)47.1億元。
五、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消費品市場保持繁榮穩定。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6496萬元,比上年增長18.7%。按經濟成份分:公有經濟完成38069萬元,比上年增長48.5%,非公有經濟完成138427萬元,比上年增長12.5%。全年全州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人民幣4.05億元,比上年增長33.22%。其中,進口2.75億元,比上年增長38.19%;出口1.3億元,比上年增長23.81%。(外貿進出口總額為州商務局業務統計口徑數據)
六、郵電和旅游
郵電通信業平穩發展。全年郵政業務總量為1716.8萬元,比上年增長30.7%。函件10.14萬份,比上年下降17.2%。報刊期發數6.82萬份,比上年增長6.7%。電信公司業務收入5591萬元,比上年增長7.2%。年末擁有固定電話46363戶,比上年下降4.34%。年末電信小靈通用戶1525戶,比上年下降32%。互聯網用戶(包括撥號上網用戶)達到26505戶,比上年增長23.4%。年末擁有移動電話用戶4.3萬戶,比上年下降2.27%。移動公司業務收入18919萬元,比上年增長19.23%;手機用戶累計達到28.2萬戶,比上年增長17.99%。
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73.4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25%。旅游業總收入99685萬元,比上年增長25%。
七、財政、金融
財政運行平穩,金融快速發展。全年財政總收入完成108582萬元,比上年增長9.96%。一般預算收入66566萬元,比上年增長14.01%。其中,稅收收入44723萬元,比上年增長17.78%。非稅收入21843萬元,比上年增長6.99%。財政一般預算支出426860萬元,比上年增長25.4%。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3464萬元,比上年增長4.91%;教育支出58531萬元,比上年增長15.25%;農林水事務支出49253萬元,比上年增長23.03%;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8377萬元,比上年增長4.5%。
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953044萬元,比年初增長4.07%。其中,儲蓄存款余額397474萬元,比年初增長17.42%。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587224萬元,比年初增長14.15%。
八、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5所,招生654人,比上年下降52.4%;在校生1688人,比上年下降37%;畢(結)業生414人,比上年下降6.1%。普通中學30所,招生(包括初中高中學生)9970人,比上年下降1.5%;在校生(包括初中高中學生)28899人,比上年增長0.87%;畢業生8730人,比上年下降5.18%。小學134所,比上年下降6.94%;招生8356人,比上年增長4.6%;在校生50202人,比上年下降0.1%;畢業生7645人,比上年下降2.8%。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99.32%,初中學齡凈入學率68.74%。特殊教育機構1個,招生37人,在校生330人,畢業生14人。
科技發展取得新成果。2010年爭取到省科技計劃項目9項,科技經費480萬元;州級科技計劃項目立項54項,安排科技經費140萬元。
九、廣播電視、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日益繁榮。年末,全州有藝術表演團體4個,藝術研究所1個,文化館5個,公共圖書館5個,文化站29個。廣播電視無線發射臺7座,廣播人口覆蓋率88.45%;有線電視用戶30772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24270戶,電視人口覆蓋率93.46%。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年末有衛生機構59個,與上年持平。病床1559張,比上年增長5.12%。衛生技術人員1654人,比上年下降1%。其中,執業醫師及助理醫師568人,比上年下降5.8%。全年入院人數27841人,比上年增長5.6%。出院人數28610人,比上年增長8.76%。全年診療879445人次,比上年下降4.48%。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全年舉辦各類形式的體育運動會、體育活動85次。舉辦州級運動會4次。參加省級以上運動會7次,獲得金牌1枚,銅牌6枚,銀牌1枚。
十、生態環境和安全生產
生態環境進一步得到保護。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16453公頃,比上年增長10.03%。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5333公頃,比上年增長33.3%。全州森林覆蓋率達到72.9%,自然保護區有4個,保護區面積達399597公頃。
安全形勢好轉。全年發生各類傷亡事故49起,比上年上升88%;傷亡事故死亡36人,比上年上升5%;受傷32人,比上年增長3%;直接經濟損失742.29萬元,比上年上升120%。其中,全年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22起,比上年上升37%,死亡24人,比上年下降11%;受傷27人,比上年下降3%;直接經濟損失5.34萬元,比上年增長66%。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適度增長。2011年末全州總人口達到53.61萬人,城鎮化率達到22.6%。其中瀘水縣人口為18.55萬人,福貢縣9.89萬人,貢山縣3.8萬人,蘭坪縣21.37萬人。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年末,全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17元,比上年增長15.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362元,比上年增長17.8%。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州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79萬人,比上年增長9.1%,征繳基本養老金8625萬元,比上年增長4.6%;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4.42萬人,比上年增長294.6%;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1.74萬人,比上年增長0.57%;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達42.6萬人,參合率達97.17%,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總人數達到7.03萬人,比上年增長78.9%;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人數2.95萬人,比上年增長13%。全州各級勞動保障執法機構監察巡查用人單位686戶,巡查面80%,涉及勞動者16723人次;投訴結案125件,結案率達100%。
十二、物價總水平(以上年同期為100)
2011年全州地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4.8%,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105.7%,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107.9%。
注:1、表三、表四內容由國家統計局怒江調查隊提供。
2、本公報常住人口、農業、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調查為年報數,其他指標均為年快報數。
3、社會發展有關指標數據由相關部門提供。
4、地區生產總值和各項增加值絕對額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口徑計算,一、二、三產業按國民經濟新行業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