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市600多萬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更加注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注重經濟結構調整,更加注重節能減排工作,更加注重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基本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一、綜合
國民經濟穩定較快發展,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經濟總量又躍上新臺階。據初步測算,2007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突破600億元大關,達到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11381元。其中:第一產業(農業)實現增加值118.6億元,增長6.5%,拉動GDP增長1.1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54.6億元,增長14.7%,工業實現增加值323.3億元,增長16.3%,工業拉動GDP增長8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1.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77.1億元,增長14.1%,拉動GDP增長4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1%。
經濟結構繼續得到調整。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打造新型工業強市戰略,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三次產業進一步得到優化,三次產業由2002年23:46:31調整為2007年的18:55:27,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下降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上升9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42%上升為50%,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下降4個百分點。特別是經過多年努力,工業結構進一步得到調整,支柱產業更加突出,電力、煤焦和冶金總體規模超過煙草工業,過分依賴于煙草的經濟結構單一狀況明顯改善,有四個行業產值超100億元。2007年電力生產和供應行業完成產值143.8億元,煤炭行業完成產值123.5億元,有色冶金完成產值129.5億元,煙草工業完成產值112.4億元。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經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人均數依然較低;長期存在的農業基礎薄弱、節能減排形勢嚴峻和煤電油運資依然偏緊等突出矛盾還存在;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物價上漲問題比較突出,成為各級領導和人民群眾非關心和擔憂問題;轉變發展方式任務較重,自立創新能力軟弱;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相對落后;經濟外向度偏低,部分企業經濟效益較差;就業、就學、就醫等“三難”與群眾的要求還存在差距;安全生產形勢嚴峻,難點、熱點問題不少。
二、農業
2007年的“三農”工作,各級各部門繼續緊緊抓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機,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積極推進“千村扶貧、百村推進”的脫貧步伐,扎實推進“866”工程和林果產業發展,不斷深化林權體制改革,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抓住農產品價格普遍上漲時機,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努力克服各種困難,農村和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204.6億元,比上年凈增41.1億元,其中農業產值99.3億元,凈增14億元;林業產值5.6億元。凈增0.9億元;牧業產值93.7億元,凈增25.4億元;漁業產值3.2億元,凈增0.4億元。
主要農、林、牧、漁產品產量如下:
產品名稱 2007年 比上年±%
糧食總產量(萬噸) 219.7 6.4
小 麥 6.5 4.7
蠶 豆 7.7 -5.1
稻 谷 36.1 -0.9
玉 米 82.7 6.7
薯類(折糧) 66.0 12.5
油料產量(萬噸) 9.5 -3.3
烤煙產量(萬噸) 17.6 -1.6
蔬菜產量(萬噸) 157.8 7.0
水果產量(萬噸) 12.0 26.5
年末大牲畜存欄(萬頭) 111.9 0.3
年末生豬存欄(萬頭) 479 1.1
年末羊存欄(萬只) 164.7 4.0
出欄豬(萬頭) 736.3 16.7
出欄牛(萬頭) 30.3 18.4
出欄羊(萬只) 91.3 22.2
肉類總產(萬噸) 85.5 16.2
水產品產量(萬噸) 5.7 44.2
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要求,整合林業生產要素,釋放林業發展潛力,林業生產再次換發青春。全市完成人工造林面積1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5.8%。
畜牧業和漁業穩定發展。全市肉類總產量達85.5萬噸,比上年增長16.2%;水產品產量達5.7萬噸,比上年增長44.2 %。
三、工業
2007年全市工業生產繼續抓住全國供電形勢的好轉,特別是抓住國際、國內部分資源產品市場需求旺盛和資源產品價格持續攀升的時機,加快支柱產業的發展,其中煙草行業穩定較快增長,有色金屬行業持續較快發展,電力行業平穩較快發展,帶動整個工業較快增長,工業總產值突破700億元大關,總產值達到787.1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其中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636.9億元,比上年增長18.5%。
在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中,重工業完成產值503.1億元,增長18.5%;輕工業完成產值133.7億元,增長18.7%。國有工業完成產值322.4億元,增長20.1%;股份制工業完成產值248.5億元,增長26%;外商及港澳臺工業完成產值33億元,減少6.2%;集體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4.1億元,減10.1%。
五大支柱產業實力明顯增強,支撐工業較快發展。五大工業總產值達649.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5.8%,其中能源工業完成產值267.2億元,比上年增長10.1%;礦冶工業完成產值179.4億元,比上年增長21.8%;煙草制品業完成產值112.4億元,比上年增長18.7%;化工產業完成產值67.9億元,比上年增長18.6%;汽車和機械完成產值22.4億元,比上年增長19.2%。整體工業效益好于往年。500萬元以上獨立核算325戶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21.1億元,比上年增長26.7%,實現利稅總額146.9億元,比上年增長23.4%,其中:實現利潤總額53.8億元,比上年增長18.2%。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汽車、黃磷和有色金屬等產量增幅較大,原煤、焦炭和水泥等產量比上年有所減少。
產品名稱 2007年 比上年±%
原煤(萬噸) 3466.2 -5.6
焦炭(萬噸) 767.1 -1.3
生鐵(萬噸) 189 10.4
水泥(萬噸) 449.2 -2.4
發電(億千瓦時) 298.2 4.7
化肥(折純量、萬噸) 60.5 -0.6
黃磷(萬噸) 8.5 25.0
汽車(輛) 45179 25.5
卷煙(億支) 481.2 2.9
十種有色金屬(萬噸) 59.6 43.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合成氨(萬噸) 42.7 -8.4
四、固定資產投資
2007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工作認真落實國家有關宏觀調控政策,采取有保有壓,加大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重點項目的建設,確保固定資產投資平穩較快發展。全市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3.8億元,比上年增長24.6%。
地方投資慢于中央省屬投資。地方投資完成234.6億元,比上年增長13.4%;中央省屬投資完成10.5億元,比上年增長67.9%。
電力和交通投資增長慢于制造業投資。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2.7億元,比上年增長46.3%,其中制造業完成投資94.7億元,增長99.7%,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完成投資89.3億元,增長18.8%;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完成投資41.7億元,比上年減10.2%。
房地產開發投資平穩。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6億元,增長14.5%,商品房銷售面積達22.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6.8%。
五、國內外貿易和市場物價
2007年積極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重點擴大消費需求,加大商品流通和市場體系建設,不斷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建設步伐,改善消費環境和條件,培育消費熱點,消費市場穩中趨旺。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3.1億元,比上年增長17.1%,比上年加快2.2個百分點。
農村消費市場慢于城市零售市場。全市完成城市消費零售75.8億元,增長18.2%;農村消費完成零售47.4億元,增長15.3%。
個私經濟在消費市場占主導地位,發展較快。全市個私經濟完成消費品零售額83億元,增長19%,占全市零售的67.4%。
住宿和餐飲業市場快于批發零售貿易。全市批發零售貿易完成95.9億元,增長17.3%;住宿和餐飲業完成零售18.9億元,增長19.9%。
對外貿易平穩發展,引進資金有所增長。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1.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4%,其中出口1.4億美元,增50.3%,進口0.3億美元,比上年減46.8%。實際利用外資2021萬美元,引進市外國內到位資金達89.1億元,比上年增長24.3%。
物價過快上漲。2007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升較快,而食品類價格快速上漲是推動CPI上漲的主要動力,漲幅創近年來新高,居民消費價格上漲6.2%。各類物價指數(以上年為100)如下:
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106.2
食品 114.1
#糧食 102.0
肉禽及制品 130.0
煙酒及用品 102.2
衣著 100.6
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 105.5
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105.7
交通和通訊 99.4
娛教文化用品及服務 98.9
居住 106.0
2、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 106.4
3、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 107.3
六、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較快發展。全年交通運輸郵電倉儲業實現增加值31億元,比上年增長20.6%。
2007年末公路里程達2.64萬公里,比上年增加210公里。擁有各種機動車49.23萬輛,比上年增長17.9%,其中:汽車16萬輛,比上年增長13.4%;載客小型汽車6.5萬輛,比上年增長32.5%;摩托車達33.2萬輛,比上年增長20.2%。
電信通訊業穩步較快發展。2007年,全市完成電信業務總量10.9億元,比上年增長6.1%,
2007年末全市擁有固定電話戶數40萬戶,比上年增減6.7%。擁有移動電話用戶達144.8萬戶,比上年增長35.6%。
旅游業平穩發展。2007年接待國內旅游537.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接待海外游客1.2萬人次,比上年減19%。旅游業總收入達23.4元,比上年增長17%。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支同步較快增長。2007年轄區內財政總收入,達到145.7億元,比上年增長24.7%,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46.5億元,增長27.3%。財政支出完成90.2億元,比上年增長30.5%。
金融運行穩健,存款突破500億元大關。2007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達568.7億元,同比增長20.2%,其中儲蓄存款274.8億元,增長10.1%,企業存款204億元,增長37.9%。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380億元,同比增長12.4%,其中工商貸款為51.9億元,減6.6%,農業貸款59.2億元,增長32.4%。
金融機構現金收支較大。2007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達1385.9億元,比上年增長20%。支出達1435.3億元,比上年增長18.8%。
保險事業不斷推進。全市承保金額達1516.1億元,比上年增長87.2%,保費收入達11.4億元,比上年增長9.6%,賠款3.1億元,比上年增長20.4%,給付1.5億元,比上年增長46.0%。
證券市場發展迅猛。2007年全市證券機構累計完成交易達315.1億元,比上年增長4.04倍,開戶數達2.8萬戶,比上年增長61%,基金開戶數達9.4萬戶,累計銷售金額達42.8億元。
八、科學、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
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行動。2007年全市繼續抓好農業科技進步、工業技術創新、民營科技創新、實現科技管理四大科技集成體系建設,把煙草、礦冶、磷化工、生物資源等領域的新技術開發放在優選位置,支持重點行業技術創新。通過各專業評審委員會評審、獎勵委員會審定,2007年共有24項科技成果獲得獎勵,在獲獎成果中,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1項、國內先進的11項、省內領先的11項、省內先進的1項。專業技術隊伍不斷壯大,全市專業技術人員數達11萬人,其中事業單位7.6萬人,企業單位1.28萬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完善農村義務教育保障機制,全面提升“兩基”水平,促進教育公平。積極支持發展高等教育,加快職業教育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抓好師德師風教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2007年全市財政教育支出達23.6億元,比上年增長29.3%,占總支出的26.2%,所占比重與上年相比提升2.6個百分點。全市有高等學校3所,在校學生1.33萬人;中等專業學校7所,在校學生1.6萬人;職業中學15所,在校學生4.1萬人;普通中學250所,在校學生43.2萬人,其中:高中在校學生11.9萬人,初中在校學生31.3萬人;特殊教育學校4所,在校學生3877人;小學1789所,在校學生67.1萬人;幼兒園484所,在園幼兒14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66.1%。
文化事業日趨繁榮。2007年,全市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7個;文化館10個;公共圖書館11個,總藏書量103.3萬冊。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全市廣播人口覆蓋率達95.69%,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5.12%。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繼續深化城鄉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加快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運行機制,努力提高醫院的綜合服務水平,緩解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狀況。2007年醫療衛生財政支出達6.6億元,比上年增長32.9%。全市有衛生機構205個,其中醫院59所,擁有鄉鎮衛生院112所,共有病床1.18萬張,每千人擁有醫院床位數2張;衛生人員數1.18萬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0.99萬人。
體育事業進一步發展。2007年全市舉辦綜合運動會28次,舉辦單項比賽155次,舉辦全民健身活動650次。
九、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加快珠江源大城市發展步伐,城市建設整體水平不斷提高。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進珠江源大城市和縣域、重點鎮建設。堅持規劃的先導性和權威性,增強規劃執行的嚴肅性和指導作用。以市政道路、污水和垃圾處理、園林綠化為重點,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工程、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境,城市面貌發生較大變化。2007年全市城市建設共投資17.8億元,其中中心城區為10.5億元。城鎮化率達到30.9%,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達2083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16.97%,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達7平方米。城市公共汽車551輛,出租汽車3208輛。
高度重視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生態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區、飲用水源地的管理。高度重視節能減排工作,開展節約資源、能源、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實施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加快環境檢測預警和執法監督體系建設,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2007年全市環境保護系統人員403人,各級環境監測站10個。自然保護區20個,自然保護區面積4165平方公里。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40%;二氧化硫排放達標率為91%;工業煙塵排放達標率90%。工業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資數達1.6億元。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增長繼續得到有效控制。2007年全市年末戶籍總人口達603.0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達75.3萬人,男性316.6萬人,女性286.5萬人,性別比例為110.5,全市少數民族人口數達42.4萬人,占總人口的7%。全市常住人口達572.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5‰。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在農村,隨著新農村建設力度的加大,惠農政策不斷擴大,農民外出務工收入不斷增加,特別是糧煙油實現增長增效,農產品價格普遍上漲,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66元,實際比上年增長8%。在城市,隨著工資性收入的增加,資本市場、房產租賃和證券市場的持續走熱,城鎮居民收入也同步較快增長,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803元,實際比上年增長7.1%。
在銀行業,雖然證券市場比較熱,但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依然平穩增加,去年12月末全市居民儲蓄存款達274.8億元,同比增長10.1%。
職工工資水平有所提高。2007年全市單位從業人員29.3萬人,從業人員勞動報酬59.1億元,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20894元,其中,企業為20105元,事業為20479元,機關為2050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2007年末全市企業在崗職工參加養老保險人數達14.1萬人,全市企業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20.5萬人。全市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統籌職工人數為34.1萬人。全市有6.36萬人享受城市低保,共發放低保金7473萬元,基本上實現了“應保盡保”的目標。
扶貧攻堅取得新成績。2007年全市各級各類完成投入扶貧資金6.72億元,比上年增加4.28億元,解決5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和10萬農村低收入人口的脫貧問題。
(以上所涉及到統計數據絕大部分為快報數,最終確定數以年報統計數據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