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計劃的開局之年,是承上啟下、加快發展的一年。玉溪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圍繞“生態立市、煙草興市、工業強市、農業穩市”的發展戰略和“三優一特”的發展思路,按市二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克服了煤電油運緊缺等困難,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得到進一步提高,地方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城鄉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一、綜合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2006年全市完成現價生產總值(GDP)415.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2%。是1997年以來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45.3億元,增長5.3%,占GDP的比重為10.9%;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45.9億元,增長12.8%,占GDP的比重為59.1%;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24.6億元,增長10.2%,占GDP的比重為30.0%。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6、7.5和3.1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6%、67.0%和27.4%。扣除卷煙生產和銷售后的GDP完成255.2億元,增長11.3%,占全市GDP的比重為61.4%,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全市人均生產總值18734元,達到人均2400美元的預期目標。
二、農業
農業生產平穩發展。2006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9.1億元,增長6.1%。其中農業產值40.6億元,增長4.1%。在種植面積上呈現糧食作物比重增加、非糧食作物比重下降。全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5.5萬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134.0萬畝,比上年增長1.9%;非糧食作物面積191.5萬畝,比上年增長0.1%。2006年全市糧食與非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比為41.2:58.8,與2005年的40.7﹕59.3相比,糧食作物比例提高了0.5個百分點。烤煙生產圓滿完成了收購計劃,“穩得住、控得住”目標順利實現。2006年全市烤煙總產量9935萬公斤,其中實際收購烤煙186萬擔(9300萬公斤),上等煙比例達50.7%,平均收購單價為10.68元,收購金額為9.9億元,實現烤煙產值10.6億元。藥材、蔬菜、園林水果等產量大幅增長(主要農產品產量見表一)。
畜牧業生產穩步發展。2006年,全市畜牧業實現產值23.5億元,比上年增長9.8%。肉蛋奶總產量23631萬公斤,比上年增長6.3%,其中肉類總產量19976萬公斤,增長5.1%。年內出欄肉豬185.6萬頭,比上年增加8.1萬頭,增長4.6%;年末大牲畜存欄31.8萬頭,比上年增加0.5萬頭;生豬存欄141.0萬頭,比上年減少3.8萬頭。
漁業生產發展平穩。2006年,全市漁業實現產值1.4億元,比上年增長5.0%。水產品產量完成12597噸,比上年增加537噸,增長4.3%。
林業工作取得進展。2006年,全市林業實現產值2.2億元,比上年增長7.9%。在全市實施了以“中心城區”、“三湖一海一庫”、主要江河庫區和重點水源林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及森林生態環境保護的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完成造林合格面積5.5萬畝,全市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整治,生態環境有所改善。全民義務植樹423.7萬株,封山育林41.3萬畝,退耕還林3.9萬畝,珠江防護林工程完成人工造林0.6萬畝,完成低效林改造0.8萬畝,完成天然林保護工程造林面積2.0萬畝,完成林業生態建設13.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8.2%。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結構調整成效明顯。2006年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232.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6%,拉動GDP增長7.5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7.0%。實現工業總產值538.8億元,增長17.0%,其中:中央省屬工業完成232.5億元,增長11.4%;市縣區屬工業完成306.3億元,增長21.6%,比重達到56.8%,比中央省屬工業高13.6個百分點。從主要行業來看,卷煙及配套產業完成總產值211.2億元,增長12.4%;礦電產業完成253.3億元,增長22.7%,超過卷煙及配套產業產值42.1億元,成為我市又一新的支柱產業。非煙草工業產值完成349.1億元,超過煙草工業產值159.5億元,比重達64.8%,比上年提高3.3個百分點。
經濟效益明顯改善。全市限額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利稅總額、利潤分別為455.8億元、166.2億元和40.1億元,分別增長18.6%、10.1%和下降8.9%。其中:市縣屬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利稅總額、利潤分別為223.8億元、21.8億元和11.5億元,分別增長21.8%、65.3%和128.3%。
引進大企業、大集團成效顯現。隨著引進昆鋼、云銅、云錫、云天化、云電、泰國TCC、法國摩迪等大企業、大集團項目的逐步投產,大企業、大集團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成效日益顯現。2006年上述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達到30億元,比上年增長28%,增速超過全部工業及市縣區屬工業總產值增速,在增加我市經濟總量的同時,還帶動了與之配套的地方工業迅速發展。
建筑業快速發展。商品房施工面積達146.7萬平方米,增長47.0%,竣工面積達41.8萬平方米,增長52.6%。全市具有三級以上資質等級證的建筑施工企業146個,從業人員34186人。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創歷史新高。2006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1.6億元,增長15.8%,其中城鎮投資完成75.1億元,增長9.5%。我市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特點一是生態市建設的逐步推進和縣區教師小區的開工建設,帶動房地產開發投資快速增長,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3.0億元,增長51.6%;二是由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帶動農村投資快速增長,農村投資完成23.3億元,增長28.7%。
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2006年我市積極推進大紅山鐵礦銅礦開采、元江鎳資源開發、玉林泉酒業技改擴建等項目建設。云銅5萬噸粗銅項目建成投產,新興鋼鐵公司40萬噸焊管項目一期工程完工。玉蒙鐵路玉溪段建設進展順利,華盤路、撫仙湖環湖東路路基工程基本完成。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和1座220千伏、2座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投入使用。
五、交通運輸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業快速發展。2006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3.2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公路建設成效明顯,客貨運輸發展平穩。年底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6338.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2.7公里、一級公路76.1公里。高級、次高級路面占全市公路總里程的18.2%,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全市公路運輸客運量完成1093萬人,比上年增長8.0%;旅客周轉量8.8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7.8%;完成貨運量2299萬噸,比上年增長13.5%;貨物周轉量33.1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8.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郵電通信進一步發展,電話普及率提高。2006年底全市固定電話交換機總容量發展到59.8萬門,固定電話機總數達到40.0萬部;移動電話用戶達到77.2萬戶,比上年增加25.0萬戶;電話普及率每百人達到55.6部,比上年增加11.2部。互聯網寬帶網用戶49289戶,增長40.8%。
六、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消費品市場穩步增長。受居民收入水平增加、消費信心日益增強的影響,消費品市場保持平穩增長態勢。2006年,我市加快發展專業市場,突出重點,引導消費,市區消費和批發零售貿易業快速增長。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5億元,增長12.4%。從城鄉市場看:市區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6.9億元,增長13.6%;縣區實現20.4億元,增長13.4%;縣以下實現21.2億元,增長10.1%。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53.4億元,增長13.3%;餐飲業實現12.3億元,增長10.0%;其他行業實現2.9億元,增長7.2%。
全市物價水平小幅波動。2006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2%;商品零售價格上漲1.9%;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2.4%;服務項目價格指數上漲2.8%。
七、對外經濟和旅游
外貿自營進出口額平穩增長。2006年全市完成外貿自營進出口總額15987萬美元,增長6.6%,其中出口14953萬美元,增長6.8%;進口1034萬美元,增長3.7%。16戶外商投資企業完成進出口額2748萬美元,增長30.4%。2006年自營出口商品中,金額達30萬美元以上的商品有29種,出口額14405萬美元,增長6.8%,占全市出口總額的96.3%。出口的國家和地區有34個。
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進展。2006年實際利用市外國內資金36.0億元,比上年增長19.7%;實際利用外資1537萬美元,增長19.8%。
旅游產業培育力度加大。2006年以“五山一村”景區景點開發為重點,旅游景區景點建設取得實效,紅塔工業旅游園區被評為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江川孤山建成3A級景區,玉溪大河、祿充旅游區4A級景區創建工作已經啟動。2006年全市接待國內游客640.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4%;海外旅游者2235人,下降1.6%。實現旅游業總收入20.8億元,增長35.1%;旅游外匯收入53.0萬美元,增長5.7%。年底全市有星級賓館、飯店48家,有國內旅行社20家。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2006年全市財政總收入完成162.1億元(超過歷史最高水平1999年的161.7億元),比上年增加19.1億元,增長13.3%。地方財政收入35.7億元,增長6.2%,其中九個縣區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4.9億元,增長16.0%。八縣一區地方財政收入全部過億元,增幅較高的分別是:易門縣增長24.1%;峨山縣增長22.9%;紅塔區增長22.1%。
地方財政支出50.9億元,增長15.2%。從地方財政支出項目看,重點支出得到保障:教育支出完成9.9億元,增長14.2%;醫療衛生支出完成3.5億元,增長20.9%;科技三項費用完成0.45億元,增長45.3%;社會保障補助支出完成1.3億元,增長36.2%。
2006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2.4億元,比上年增長9.2%。截止200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458.3億元,比上年增加54.2億元,增長13.4%,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213.1億元,比上年增加24.3億元,增長12.9%。全市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為214.0億元,比上年增加39.6億元,增長22.7%。2006年金融機構存貸比為46.7%,比上年提高3.5個百分點。
2006年全市保險業實現各種保費收入99532萬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2240萬元,下降13.3%;車輛險保費收入28949萬元,增長25.8%;人身意外傷害險保費收入4585萬元,增長14.8%。全年全市賠付支出23440萬元,增長16.2%。其中:財產險賠付額3266萬元,增長12.0%;車輛險賠付額15619萬元,增長17.2%;人身意外傷害險賠付額2260萬元,增長30.5%。
九、文化、教育、科技、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活躍。全市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高揚聶耳旗幟、打造聶耳文化品牌的戰略思路,以打造聶耳文化品牌為主要工作方向,開工建設聶耳演藝(報告)廳、聶耳圖書館、聶耳紀念館等重要文化設施。在聶耳文化廣場舉辦各種群眾文化活動,努力把玉溪廣場文化打造成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成功舉辦了“歡樂中國行-生態玉溪”大型廣場文藝晚會,撫仙湖第二次水下探秘取得成功,澄江動物化石群保護地被列入中國首批自然遺產目錄。一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有效地提高了玉溪的知名度。2006年底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7個,公共圖書館10個,群藝館、文化館10個。
2006年全市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7.8%和97.5%。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發展到2580座,電視發射臺及轉播臺20部,數字電視用戶發展到3.9萬戶。完成了264個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解決了8000多戶農村貧困家庭看電視難的問題。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2006年全市19.3萬小學生全部實現免費上學,94%的初中生享受了“三免一補”政策優惠,救助貧困初中生1.5萬人,擴建了玉溪一中等6所高中,職校與普通高中招生比例達0.9:1。2006年底全市共有各類學校941所,專任教師22196人。其中:大專院校2所、中專3所、普通高中22所、初中104所、小學630所、職業中學9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全市招收各類學生12.9萬人,畢業學生10.8萬人,在校學生40.7萬人。全市學齡兒童入學率95.7%;普通初中升學率74.8%。
科技成果碩果累累。2006年組織實施市級科技計劃項目92項;完成了26項省級、21項國家級和5項國際級項目申報,已爭取到國家和省180萬元資金支持;評出市級科技進步獎獎勵項目48項,其中“薄型基材激光打孔設備研究開發”項目獲云南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新平《亞熱帶優質水果產業化開發》項目被國家科技部列入2006年富民強縣專項計劃。
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得到了加強。全面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實現了“低標準、廣覆蓋”的目標,廣大農民提前享受到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所帶來的實惠,覆蓋農業人口174.6萬人,參合農民達160.6萬人,參合率為92.0%。繼續推進農村藥品“兩網”建設,創建“無毒無艾社區、鄉鎮、縣區”成效明顯。以防治艾滋病及控制結核病為重點,全面落實各項傳染病防控措施,重點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市總傳染病發病報告5683例,發病率為272.1/10萬。
體育事業成績突出。在云南省第十二屆運動會上,玉溪運動員共獲得金牌89枚、銀牌80.5枚,銅牌55枚,競技體育連續四屆省運會保持全省第二位。截至2006年底,我市擁有市級體育協會11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6個,體育社團組織在去年基礎上新增13%。體育健身組織機構基本健全,形成網絡,為我市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圍繞玉溪大河、聶耳文化廣場建成竣工,組織了首屆玉溪大河龍舟和皮劃艇表演賽,主辦了“2006年中國昆明國際文化旅游節•玉溪生態城市游”游泳公開賽和云南省首屆玉溪大河公開水域游泳邀請賽,借助比賽擴大了玉溪知名度。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環境保護和城市建設
2006年以“三湖一海”水污染綜合防治為重點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成效明顯,星云湖-撫仙湖出流改道主體工程基本完工,九溪人工濕地土建工程全面完成,搬遷了撫仙湖沿湖部分企業和農戶,依法拆除了一批違章建筑。杞麓湖調蓄水隧道完成總工程量的70%。實施了星云湖周邊1979畝魚塘、314畝農田的退塘退田還湖及生態修復;啟動星云湖人工濕地植物殘體及農業固廢處置、綜合利用示范工程;抓好撫仙湖湖泊環境監測站(撫仙湖保護研究所)項目建設工作。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開展了水泥、冶煉等行業的綜合整治,對12戶企業實行了污染源在線監測監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執行率和“三同時”執行率均達100%。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實現了占補平衡。深入開展整頓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加強了地質災害防治,完成林業生態建設13.1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4.8平方公里。
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市功能不斷完善。聶耳文化廣場主體工程、紅塔大道延長線、環山北路等工程完工,完成了玉溪大河防洪水系綜合整治一期工程掃尾和二期工程首批拆遷,出水口生態公園正在抓緊建設。開展了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和玉枕山片區詳細規劃編制工作。
十一、社會保障和勞動就業
社會保障事業整體推進,各項改革措施不斷完善。2006年參加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單位2351戶,參保在職職工5.9萬人,收繳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費4.9億元;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員8.4萬人,收繳企業養老保險費2.9億元。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單位4276戶,參保職工18.5萬人,收繳基本醫療保險基金3.1億元。企業事業單位失業保險參保職工9.9萬人,征繳失業保險費0.5億元,共為5892名失業人員按時足額發放失業保險待遇1226.3萬元,確保了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提高了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全面推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9.1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全市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戶數19379戶,人數達3.2萬人,保障資金3063萬元。
2006年全市從業人員達到136.0萬人,比上年增長3.2%,其中城鎮單位從業人員達到26.4萬人,比上年增長12.8%。年末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7%,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達1.2萬人,再就業率80%,2178名“4050”人員和特殊困難群體實現再就業,共轉移農村勞動力2.5萬人。
十二、人口與人民生活
2006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為224.6萬人,比上年增長1.5%。按公安戶籍人口統計的年末總人口為210.6萬人,比上年增長0.7%。其中:農業人口173.2萬人,非農業人口37.4萬人。本年出生人口23300人,死亡人口1016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8‰。在總人口中,漢族人口142.2萬人,占總人口的67.5%;少數民族人口68.4萬人,占總人口的32.5%。
城鄉居民生活繼續改善。2006年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到21396元,比上年增加3155元,增長17.3%;城市居民(紅塔區)人均可支配收入10357元,比上年增加806元,增長8.4%;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26元,比上年增加684元,增長7.7%。;城市居民(紅塔區)家庭每100戶擁有汽車19.0輛,比上年增加7.0輛;全市城鎮居民家庭每100戶擁有汽車8.4輛,比上年增加2.4輛;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534元,比上年增加220元,增長6.6%。
注:1、生產總值、增加值、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工業總產值絕對數為現價,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2、公報所列數據為年快報數,正式統計數據以《2006年玉溪統計年鑒》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