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全區各族人民在地委、行署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以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從麗江實際出發,與時俱進,團結奮斗,扎實工作,努力克服和戰勝各種困難,實現了全區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農業生產獲得豐收,工業經濟效益明顯好轉,旅游業持續發展,財政收入增加,金融運行平穩,各項改革不斷深化,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社會事業取得新的成績。
一、綜合
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34024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6%,高于全省增長水平1.二個百分點,圓滿完成了增長7.5%的計劃目標。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7620萬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83663萬元,增長1.3%;第三產業增加值152741萬元,增長13.7%。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上年的30.3:26.3:43.4,調整為29.2:25.0:45.8。
改革開放穩步推進。黑白水電力集團和麗江藥業公司進行了國有股減持工作試點。玉龍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并進人上市輔導期。地、縣機構改革順利進行。實施了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全區城鎮職工基本實現了醫療保險。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和以建立公共財政框架為重點的財政改革邁出了新步伐。對外開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資取得新成效。全年完成招商引資項目24個,合同引進資金11.6億元,實際到位2.6億元。
勞動就業工作進一步加強。年末全區就業人員68.0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55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1013萬人。全年通過多種途徑使1261人實現了再就業。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0%。
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一是思想觀念更新和全方位開放意識不夠,主要表現為招商引資力度
小,辦法點子不多,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我區對外開放的總體規模和水平;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除旅游業外,還沒有形成其它具有較大優勢和較強競爭力的支柱產業;三是我區財源結構單一,財政收入自給率低,財政增收困難,財政調控能力弱;四是工業生產下滑,工業企業困難突出;五是農業基礎仍然比較脆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不夠快,農民增收難,收入渠道單一;六是基礎設施仍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極大地阻礙了我區優勢資源的開發和特色產業的發展;七是勞動者素質偏低,與建設國際精品旅游勝地和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服務水平還有待提高。
二、農業和農村經濟
全區各級黨委、政府切實加強了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不斷改善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繼續加大科教興農力度,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60572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5%。其中,種植業84202萬元,增8.5%;林業11372萬元,減26.3%;畜牧業56606萬元,增0.1%;漁業8392萬元,增23.5%。
畜牧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總產量62603噸,比上年增長0.4%,其中豬牛羊肉產量58495噸,
比上年減0.6%;年末大牲畜存欄44.58萬頭,豬存欄82.25萬頭,羊存欄93.72萬只。漁業進一步發展,全年水產品產量6361噸,比上年增長12.4%。
認真實施了天保工程和退耕還林(草)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積24303公頃,其中天保工程造林19102公頃,退耕還林造林1730公頃。
生物資源開發創新產業邁出了可喜步伐。年初召開了全區生物資源開發工作會議,全區緊緊圍繞“建設云南省獨具特色的生物資源開發創新基地”目標,加大了生物資源開發創新工作力度。苦良姜、山崳菜。青梅、白蕓豆、青刺果、蘭花、球很花卉等獨具特色的生物資源創新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全年生物資源創新增加值4.25億元,占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的12.7%。
鄉鎮企業穩定發展。全年完成鄉鎮企業營業總收人20.5億元,比上年增長14.6%;實交稅金8327萬元,增長19.2%。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運行質量提高。企業改革得到深化,國企脫困取得初步成效。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04864萬元,比上年下降1.6%,但經濟效益明顯好轉。國有及年銷售收人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利稅6267萬元,增長9.1%,虧損面減少3.2個百分點,虧損額下降23.7%。
建筑業有所下降。全年完成建筑業增加值36077萬元,比上年下降03%。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下滑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不斷加強。由于“九五”結轉項目少,“十五”開局之年新項目開工不足,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12%。為此,地委、行署專門召開了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工作會議,采取了一些切實有效的措施,使固定資產投資狀況明顯好轉,基本遏制住了年初大幅下降的勢頭,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3224萬元,比上年增長0.7%。完成了麗維線石鼓至中興段路基工程、麗寧路、祥寧線永勝縣城至鄭家墳段二級路、麗攀線華坪段二級路二期工程、務坪水庫大壩主體填筑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啟動了古城南片小區開發、羊坪水庫除險加固、麗江至甘海子公路改造、高美古天文臺、云南大學麗江旅游文化學院、麗江國家糧食儲備庫等一批新項目,有力地拉動了全區的投資增長。
五、交通運輸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穩定增長。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72626萬噸公里,比上年增16.5%。其中:公路72542萬噸公里,民航84萬噸公里。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72464萬人公里,比上年增20.8%。其中:公路53282萬人公里,民航19182萬人公里。
郵電通信業持續發展。郵電通信業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7825萬元,比上年增長5%。固定電話期末達76609戶,其中市內電話55374戶,農村電話21235戶。全區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7部/百人。
六、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國內消費品市場供應充足,銷售有所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00306萬元,比上年增長8.0%。分城鄉看,城鎮69649萬元,增長10.6%;農村30657萬元,增長2.5%。分經濟類型看,國有經濟25385萬元,增長10.6%;集體經濟14644萬元,下降12.6%;個體私營經濟42335萬元,增長15.7%;其它經濟17942萬元,增長8.0%。
市場物價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1.0%,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服務項目價格指數107.1%,比上年提高7.l個百分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七、對外經濟與旅游業
對外貿易進一步擴大。全年對外貿易出口額23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0.6%。
旅游業保持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召開了全區旅游工作會議,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決定五提出了盡快做強做優旅游業的發展思路,旅游業的先導地位得到鞏固提高。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實施了玉龍雪山旅游精品工程、高爾夫球場建設等重大工程。建立了中國麗江旅游網站,并在各重要景區景點、賓館飯店設立了旅游觸摸屏。籌建了麗江旅游結算中心,加強了監管。建立了旅游行業自律組織,有效遏制了酒店房價的惡性競爭,實現了企業增利、財政增收的“雙贏”目標。成功地組織開展了麗江東巴文化旅游節、2001年中國國際旅交會海外旅行商接待及第五屆七星國際越野挑戰賽等各項旅游、商務、會務活動,從而促進了旅游業持續發展。全年接待海內外游客322.1萬人次,增長10.9%。其中,海外游客105萬人次,增長14.二%;國內游客311.6萬人次,增長10.8%。旅游業總收人20.43億元,增長9.5%。其中,旅游外匯收人3038萬美元,增長10.3%;國內旅游收人17.9億元,增長9.4%。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支持續增長。全區財稅部門認真貫徹全國、全省財政工作會議精神,緊緊抓住中央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歷史機遇,努力開辟財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堅持依法治稅,強化稅收征管,嚴格控制支出,財政收人保持穩步增長,支出結構趨于合理。全年實現一般預算收人24016萬元,比上年增收2947萬元,增長14%。完成一般預算支出二19906萬元,比上年增支40650萬元,扣出不可比因素,增長24.8%。
金融運行平穩。金融機構繼續強化信貸管理,努力開展創建金融安全區的各項工作,積極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推進了金融信貸的平穩運行。金融機構年末存款余額為488552萬元,比年初增長19.3%,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88110萬元,增長17.5%;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為363740萬元,比年初增長16.4%。
保險事業取得新的進展。全年保費收人6973萬元,比上年增長3.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人3291萬元,增長4.2%;人壽險保費收人3682萬元,增長2.8%。
九、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
實施科教興麗戰略有新進展。認真抓了科技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全年實施試驗、示范、推廣項目17項,獲省級科技成果獎五項,地級科技成果獎20項。科技扶貧和科普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4個科技扶貧示范鄉實施項目順利通過驗收。鞏固和發展了“兩基”教育成果,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進一步加強。小學、初中人學率分別為99.0%和69.3%。麗江民族師范學校與麗江教育學院已順利合并。與云南大學聯合創辦麗江旅游文化學院工作進展順利。
云南師范大學與麗江教育學院簽署了聯合辦學協議。
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加強了傳染病、地方病的防治,幾次大災都沒有出現疫情。年末擁有衛生機構床位2644張,比上年增加212張。不斷鞏固提高計劃生育“三為主”工作,縣級實現率達100%,鄉鎮達90%。第12屆全國書市麗江分會場得到組委會表彰。對全區民族文化資源進行了調研,擬定了6個民族文化保護區和27個文化生態村建設規劃。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通過省級驗收。廣播人口覆蓋率、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為59.6%和85.2%。成功組織了“七星國際越野挑戰賽”、世界定向賽等國際體育賽事,群眾性的文化、體育工作不斷得到加強。
十、人口、人民生活與環境保護
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據公安部門戶籍人口統計年報,年末總人口為1107936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634263人,占總人口的57.2%。全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分別為11.16%O和6.44%O。全年凈增人口797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72%山比上年下降1.31個千分點。
扶貧濟困工作得到加強,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爭取國家級扶貧工作重點縣和扶貧重點村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寧蒗、永勝兩縣已被列人新一輪國家級扶貧工作重點縣,全區有168個村被列為省級扶貧工作重點村。有7個貧困鄉基本解決了溫飽。積極主動到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匯報,千方百計為永勝地震災區等爭取資金支持。在云南電視臺舉辦了“情系災區孩子”獻愛愛心義演,共獲捐贈物折合人民幣500余萬元,從而使永勝地震災區為重點的災區群眾順利渡過了難關。十分重視困難企業、困難企業職工和下崗工人、城鎮低收入居民的生產生活,努力幫助他們解決了一些實際困難。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農民人均純收人907元,增長2,8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6368元,增長4.l%。環境保護得到加強。以污染防治為突破口,切實鞏固“達標排放”成果,不斷改善城鄉環境質量。全年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60.3%,比上年提高46.4個百分點。
注:公報中的數據均為正式年報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