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陜西

西安市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19 09:16:02 來源:西安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2773次

西安市統計局

2004年3月2日

2003年是西安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尋常的一年。國民經濟經受了“非典”疫情和秋季洪水危害的嚴峻考驗。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建強創佳”為目標,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特別是面對災害的挑戰,市委、市政府統攬全局、沉著應對,適時采取了“農業增收、工業增速、投資增量、開發區增貢獻、三產補欠”的四增一補有力措施,領導全市人民團結奮斗、頑強拼搏,戰勝了比預計要大的困難,奪取了比預期要好的成就。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社會穩定進步。

一、經濟發展

全市經濟在持續、協調、快速、健康的軌道上運行,經濟總量繼續擴大,經濟結構得到優化。據初步核算,2003年西安市生產總值(GDP)94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2億元,比上年增長1.3%;第二產業增加值447億元,增長17.4%;第三產業增加值444.2億元,增長1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79億元,比上年增長41.7%。全年財政總收入117.3億元,比上年增長23.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2.9億元,比上年增長23.7%。地方財政支出77.4億元,比上年增長21%。

農林牧漁業

全市農林牧漁業生產在結構調整中穩步發展,各級政府正在把發展農林牧漁業生產做為增加農民收入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認真安排部署,切實抓緊抓好。伴隨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特別是通過積極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和優質高效特色農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我市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農業產業多元化、商品化、社會化程度明顯提高。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83.8億元,比上年增長1.5%。糧食生產受播種面積調整及局部地區干旱氣候及洪澇災害的影響,總產有所下降,經濟作物產量有增有減。全市造林面積20.5千公頃,比上年減少8.5%,零星植樹1024萬株,比上年增長42.7%。豬、羊年末存欄數增加,大牲畜、家禽年末存欄數均有所上升,肉、奶、禽蛋產量均有較大增長。全年水產品養殖面積1654公頃,比上年減少25%。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得到改善。全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08.1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4%;有效灌溉面積203.4千公頃,下降4.5%;全年農用化肥施用量(按折純量計算)20萬噸,比上年下降0.4%;農村用電量11.6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6.1%。

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保持快速增長。2003年,西安市工業呈現增速加快、結構優化、產銷兩旺的良好態勢,工業對經濟的主導作用增強。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347.1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實現工業總產值1209.4億元,比上年增長14.4%,其中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779.6億元,增長17.0%。全年工業用電量46.5億千瓦小時,增長7.6%。

工業結構繼續調整,產銷銜接良好。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工業企業繼續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完成工業總產值179.4億元,增長22.6%;股份合作企業工業總產值6.6億元,增長19.7%;股份制企業工業總產值453.5億元,增長18.2%;集體企業工業總產值26.0億元,增長7.2%;三資企業工業總產值105.9億元,增長9.3%。2003年在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總產值181.8億元,增長10.4%;重工業總產值597.8億元,增長19.2%。

工業運行質量改善,經濟效益繼續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97.6%,比上年提高0.97個百分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34.0億元,增長15.6%;工業產成品資金占用70.3億元,增長13.0%,低于產品銷售收入增幅2.58個百分點;利稅總額57.2億元,其中利潤總額29.3億元,較上年增長16.5%;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14.8,比上年提高6.02個百分點。

建筑市場不斷規范,工程質量不斷提高。建筑業全員勞動生產率102659元/人,比上年增長22%。全市建筑施工企業全年施工項目4859個,竣工項目2119個;施工面積1229.6萬平方米,竣工面積428萬平方米,與上年基本持平;實現總產值169.6億元,增長27%;施工工程優良品率65%。

運輸郵電業

社會運輸能力提高,貨運量平穩增長。年末擁有民用車輛50.9萬輛,比上年增長12%,其中汽車24.2萬輛,增長17.3%。全年完成客運量8792萬人次,下降5.5%;旅客周轉量239.0億人公里,下降1.6%;完成貨運量8901萬噸,增長8.9%;貨物周轉量499.6億噸公里,增長9.9%。

郵電獲得較快發展,郵電業務收入51.4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全年發送函件14909萬件、特快專遞171.5萬件,報刊1.21億份;年末郵政儲蓄余額73.8億元,比上年增長42.1%。電子通信各項業務保持快速增長,新興業務增長明顯加快。西安電話號碼順利實現8位升級;年末市話和農話交換機總容量316.3萬門,比上年增長19.5%;市話和農話用戶237.5萬戶,其中住宅電話129.6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32.2萬戶,增長18.2%,城鄉話機普及率每百人66.2部。年末電信局計算機互聯網用戶88.6萬戶,以ADSL為代表的寬帶網用戶達10.7萬戶。

國內貿易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0.0億元,增長13.0%。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16.7億元,增長13.3%;農村消費品零售額23.3億元,增長8.1%。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25.8億元,比上年增長14.9%;餐飲業零售額102.5億元,增長7.8%;其他行業零售額11.7億元,增長9.1%。年末擁有各類貿易市場514個,其中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有16個。

市場物價

2003年,西安市市場物價運行呈現由降轉升態勢。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0.5,較上年上升0.5個百分點。與上年相比,食品、居住兩大類價格較上年分別上升4.6%和4%。煙酒及飲料、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和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分別下降0.5%、1.0%、3.3%、2.4%、6.1%和3.1%。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與上年持平。

金融、證券、保險業

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個人消費貸款大幅增長。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665.9億元,比年初增長21.4%;各項貸款余額1954.2億元,增長21.9%。存款中,企業存款余額1041.9億元,比年初增加153.0億元。貸款中,短期貸款946.6億元,增長21.1%;中長期貸款659.7億元,增長30.8%。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4909.3億元,增長22.3%;現金支出4690.5億元,增長23.2%;全年現金凈回籠218.8億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營業網點繼續增加。年內新設立1家證券營業部,年末全市證券營業部有52個。企業資本運作取得新進展,全市進入上市輔導期的企業49家。在股市不振的情況下,全市證券交易額1749億元,較上年增長45.8%。

保險業務迅速發展,保費收入大幅增長。2003年又有中華聯合和天安保險二家保險機構進駐西安,全市保險主體達到12家,全年保險業務收入36.2億元,比上年增長26.4%;已決賠款及給付6.5億元。在保險業務收入中,人壽保險份額加速增長,財產險與人壽險的比例從1:2.9變化為1:3.0。

房地產業

全市房地產市場供銷兩旺,商品房竣工、銷售均出現持續增長的勢頭。全市房地產開發量133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3.9%;商品房銷售面積250.3萬平方米,銷售額54.1億元,與去年基本持平。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227.9萬平方米。個人購房比重持續提高,達到94.1%。

旅游業

2003年全市旅游業因“非典”疫情受到直接影響。國際、國內旅游全面受挫。全年共接待旅游、參觀、訪問及從事其他活動的海外游客33.7萬人次,比上年下降54.6%;接待國內旅游者1614萬人次,比上年下降15.5%;旅游總收入105.7億元,其中國際旅游外匯收入1.46億美元,分別比上年下降19.3%和54%。全市擁有年接待游客10萬人以上的景區30個,國家4A級景區9個;年末全市星級賓館59家,其中五星級賓館4家,四星級賓館8家。

二、改革開放

體制改革

體制改革繼續為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意見》出臺以及13戶重點國企改制的基本完成,為在整體上搞活西安國有經濟,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奠定了基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邁出新步伐,新取消審批項目350項,使總精簡率達到69%。建立了投資項目行政審批“綠色通道”制度,簡化了辦事程序和縮短了審批時限。積極推進國有土地儲備制度,對四類經營性用地實行了招、拍、掛的營運管理方法。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藥品生產流通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啟動。推行農業特產稅改征農業稅試點,減負率達58%。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和行政執法責任制,重視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試行聽證制度。全年提交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11件,修改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68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進一步優化。體制改革總體向深層次、寬領域推進。

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克服了“非典”疫情的影響,特別是實施“走出去”的招商引資戰略初見成效,對外貿易再創新高。全年西安地區累計進出口總值23.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6%,其中出口14億美元,增長24.9%。全市自營進出口總值6.9億美元,增長24.3%,其中出口4.8億美元,增長43.8%。提前兩年實現市政府要求的跨越目標。外貿出口總值第一次列西部地區省會城市之首。

利用外資

招商引資出現新局面,利用外資穩步增長。2003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32個,比去年同期減少了8%;合同外資額9.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6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6%和26%。已有56個國家和地區在我市投資設立項目。新批外商投資企業中合資項目50個,占新批項目總數的37.8%;合作項目21個,占新批項目總數的15.9%;獨資項目61個,占新批項目總數的46.3%。

外經合作

外經合作取得新進展。我市最大的國際受援項目——日本政府無償援助的總金額13億日元的垃圾處理項目,已進入實施階段。國際受援、境外承包工程、勞務輸出全面增長,年末在境外勞務人數1729人。全年境外承包營業額達到4208萬美元,創歷史最好水平。

開發區建設

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二次創業”為動力,經濟發展保持了較快的增長態勢。全年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6億元,較上年增長50%;合同引進外資額3.0億美元,增長27%;實際引進外資額1.0億美元,增長38.4%;財政收入7.3億元,增長29%。經濟技術開發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5億元,較上年增長96%;合同引進外資額2.5億美元,增長19.5%;實際引進外資額0.8億美元,增長26%;財政收入1.9億元,增長30.7%。曲江新區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大雁塔北廣場建成開放。開發區和曲江新區的發展對全市經濟輻射帶動和創新示范作用進一步加強。

三、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03年末,全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6.2萬人。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411項,投入市級科研經費4000萬元。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列入科技部各類科技計劃和重大專項110項,獲資金支持4200萬元。實施重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0項,技術市場交易額5.3億元。全市專利申請量2341件,專利授權量1099件。累計專利申請量16762件,專利授權量9030件。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加快,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84家,累計全市高新技術企業971家。

教育事業

繼續實施高標準義務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民辦高等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市教育整體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小學、初中入學率分別為99.9%和98.5%。全市小學、初中、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在校學生分別為66.8萬人、38.9萬人、17.5萬人、4.4萬人;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5.4萬人,畢業生1.7萬人;普通高教在校學生40.1萬人,畢業生6.5萬人。社會力量辦學蓬勃發展,全市擁有民辦其他高等教育機構25所,民辦普通中小學87所,民辦職業學校31所。

文化事業

群眾文化繁榮活躍,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加大了在廣播影視方面的投入力度,廣播電視覆蓋網不斷完善和擴大。廣播、電視、報刊等宣傳媒體圍繞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重大活動、重點工程,開展了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新聞宣傳。文化出版市場管理和文物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文化、廣電等企事業改革進一步深化,為文化市場增添了活力。全市有文藝表演團體22個,群眾藝術館2個、文化館13個、文化站181個,公共圖書館14個,出版社15家。公開出版報紙33種。

衛生事業

全面實施區域衛生規劃,推進城鄉聯動的社區衛生服務,健全了衛生監督和疾病控制體系。加強衛生防病工作,醫療衛生條件繼續改善,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社區合作醫療覆蓋面達65.6%。年末全市擁有醫療衛生機構2785個,其中醫院、衛生院474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4.1萬人,其中職業醫師1.5萬人;衛生機構床位3.3萬張。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體育事業

體育事業向產業化邁進,群眾體育工作有了新發展。2003年全市已有10個全國體育先進社區,23個省級體育先進社區,17個全國體育先進鄉鎮。全年培訓和審定了500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共有社會體育指導員1984人。全年各體育協會和體育社團共組織群眾性體育競賽活動150項次,參加人數達10萬人次。全民健身廣場增至170個。競技體育取得新成績,在2003年第五次全國城市運動會上,我市體育代表團獲得5枚金牌、11枚銀牌、5枚銅牌,取得總分493.5分的好成績,在西部省區參賽城市中列第二位。

四、城鄉建設和管理

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力度繼續加大,投資結構進一步改善。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79億元,其中國有單位投資280.3億元,增長40.1%;城鎮集體投資22.3億元,增長62.9%;非公有制經濟投資176.4億元,增長41.8%。從各類投資看,基本建設投資228.4億元,增長47.4%;更新改造投資71.5億元,增長24.4%;房地產開發投資124.7億元,增長57.1%;其他投資21.3億元,增長38.2%。全市建成投產項目483個,項目建成投產率50.3%。

城市建設規劃和管理

城市建設的道橋工程、排水工程、綠化美化工程進展順利。二環路全線貫通,朱雀路至含光路增設立交完工通車,機場高速公路順利通車,棗園東西路、緯一街、西影路、高新四路、東儀路、五星街、東關正街、太華路北段、友誼路疏導線等十五條道路建設改造全面完工。背街小巷及斷頭路改造工程中的光華路、解家村路、齒輪廠門前道路、鳳城三路、刁家村、永松路南段等道路改造工程已經完工。鄧家村污水處理廠改造工程、北石橋污水深度處理回用工程已完工投入運行。緯一街雨水截流干管工程、翠華路排水工程基本完工,西斜三明渠改造工程進展順利。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大雁塔北廣場竣工開放,大水大綠工程正式啟動。城市綠化工程及綠化養護工作完成了鐘樓盤道改造、西華門西廣場改造、長樂東路行道樹補栽、南門廣場噴灌、公園南路、新城廣場、緯二十九街行道樹栽植、興慶湖綜合治理等工程。

城市規劃和管理力度加大,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明顯成效,市容市貌得到改善。完成了城六區分區規劃及城六區詳細規劃編制。城市重點建設項目規劃工作得到強化,編制完成了環山路兩側用地控制規劃、背街小巷道路整治及城市斷頭路打通工程方案設計、城市點亮工程系統規劃、城市雕塑體系規劃、城中村及舊村改造規劃、大明宮御道廣場規劃、建筑垃圾造景選址規劃、城市基礎地理空間數據庫的建立、三環道路工程項目規劃、西安市道路體系規劃、西安市綠化體系規劃、新建改造公共廁所布點規劃。全年市區新增綠地60公頃,綠化覆蓋率38.8%,比上年提高7.98個百分點,人均公共綠地面積4.1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8平方米。

公用事業

2003年全年新建改建道路15公里,30萬平方米,修補、翻修瀝青路面72萬平方米,修補人行道51000平方米,新增雨水管道34公里,污水管道14公里,新增供水管道10431米。天然氣改造燃煤鍋爐1328臺,管道敷設400多公里。新增供熱面積30萬平方米。城市路燈改造累計完成電纜敷設47公里,立燈桿1794根,新安、改造路燈4471套,改造無燈街巷123條。全年處理污水4847萬立方米,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31萬噸。各級市容環衛部門負責清掃的道路面積1500萬平方米,道路沖灑水面積達440萬平方米。全年收集、清運、處理垃圾113.2萬噸。年末市區公交營運線路152條,營運車輛3431標臺,線路總長度795公里;全年客運總量5.5億人次;營運出租汽車10430輛。新增公交線路8條,延伸調整19條,新增公交車輛348輛,更新公交車輛115輛。城市管道煤氣家庭用戶5萬戶,液化氣用戶63.4萬戶,天然氣用戶38.3萬戶,城市居民燃氣普及率91.2%。自來水日供水能力197.4萬噸,供水總量36122萬噸,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2002萬噸;集中供熱面積2175萬平方米。全市全社會用電量102.0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9.2%,其中城鄉居民生活用電18.8億千瓦時,增長10.8%。

環境保護與治理

環境保護、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加大。圍繞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加強對水環境污染的綜合整治,實施對污染物總量的控制,城市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江村溝垃圾填埋廠二期工程的前期工程基本完工。累計拆除燃煤鍋爐1883臺。全市建立各級環境監測站15個,煙塵控制區9個,面積196.7平方公里;環境噪聲達標區6個,面積81平方公里。市區環境空氣主要污染物年日均值二氧化硫為0.019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為0.015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為0.136毫克/立方米。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好于國家二級標準(優良)的天數255天,比2002年增加80天,優良天氣率提高了22個百分點,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雙雙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年達標率100%,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77.1%。

五、人口與人民生活

人口和就業

全市計劃生育工作進一步加強,人口出生率穩定在較低水平上。2003年人口出生率為9.8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43‰。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716.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03.7萬人,非農業人口312.9萬人。年末全市城鎮從業人員185.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5%。

人民生活

2003年,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3504元,比上年增長1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4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838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9%和7.4%。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805元,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803元,分別增長6.0%和1.2%;食品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城市居民為34.8%,農村居民為37.6%。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210.6億元,比年初增加222.5億元。住房條件進一步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12.06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33.9平方米。

社會保障

全市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完善,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等保險制度基本建立,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2003年,全市參加養老保險的單位11500戶,參保人員95.7萬人,共收繳基本養老金17.5億元,撥付23.5億元。對全市35.2萬離退休人員的養老保險金發放實行了與用人單位脫鉤的社會化發放,發放率保持在100%。全市參加失業保險的單位11577戶,參保人數127.1萬人。全市失業保險基金收入1.8億元,支出8569.5萬元。全市已有4.6萬名下崗失業人員領到了《優惠證》,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1萬人。醫療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全市參加醫療保險單位4300戶,參保職工123.4萬人,比上年增長15.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社會福利事業不斷發展。2003年全市各類可提供食宿的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床位2799張,收養各類人員1619人。全市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1734個,其中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114個。全年通過銷售社會福利彩票籌集社會福利資金1976萬元,接收社會捐贈款1027萬元。全市共有18.1萬人納入低保范圍,其中城鎮16.9萬人,農村1.2萬人。

2003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國企改革仍然步履維艱;工業產業聚集度低,結構調整緩慢,競爭力不強;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業經濟增長乏力;就業、再就業壓力增大;城市交通狀況亟待改善。對此,市委、市政府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正在用改革和發展的辦法逐步予以解決。

注:1、本公報數為初步統計數,地區生產總值為初步核算數;

2、人口數為公安局戶籍年報數;

3、地區生產總值、各行業總產值、增加值的絕對數均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4、年末固定電話用戶數僅為中國電信的用戶數,未含其它通訊公司的用戶數。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午夜AV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 婷五月亚洲中文 | 五月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码AⅤ 在线播放国产日韩 | 日本特级婬片中文免费看 | 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