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工業強市、畜牧大市、旅游名市、現代化生態園林大城市”和創建“最佳投資環境、最佳人居環境”的發展思路和奮斗目標,開拓創新,奮發努力,綜合實力跨上新臺階,蟬聯全國百強城市,位列第78位,工業強市建設取得新進展,榮獲西部唯一的中國品牌經濟城市稱號,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城市環境不斷得到優化,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圓滿完成了全年及“十五”計劃各項目標任務,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綜合
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突破400億元,達到415.79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57億元,增長10.0%;第二產業增加值240.37億元,增長15.9%;第三產業增加值132.85億元,增長9.8%。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0.2%、57.8%、32%。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1247元(折合1394美元)。“十五”期間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2%。
非公有制經濟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43.3%,比“九五”末提高10.3個百分點;縣域經濟總量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54%,比“九五”末提高3.4個百分點。陳倉區躋身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區)。
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0.9%,其中,居住價格上漲4.9%,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下降2.4%;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3%;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6.5%;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1.6%;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5.8%。
年末全市從業人員204.19萬人,其中:機關、事業、企業單位(國有、集體及其他所有制)31.89萬人,個體從業人員15.49萬人,私營從業人員11.61萬人。全年通過各種渠道新增就業5.02萬人,比上年增長30.3%,其中1.9萬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比上年增長7.3%。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控制在4%的計劃目標內。全市新增勞務輸出24.6萬人,外出務工總人數達到74.6萬人次。
年末全市財稅總收入46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十五”期間年平均增長13.7%。地方財政收入(新口徑)11.97億元,比上年同口徑增長21.0%,“十五”期間年平均增長(同口徑)13.9%。財政支出26.45億元,增長25.1%。全年稅收總收入44.38億元,比上年增長8.2%。其中,國稅收入34.55億元,增長14.9%,地稅收入8.71億元,增長12.3%,海關關稅0.65億元,增長91.2%,農業四稅0.47億元,增長54.9%。
二、農業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5.08億元,比上年增長10.1%。糧食播種面積38.41萬公頃,增長0.9%,糧食總產量150.57萬噸,比上年減產3.8%;油料播種面積1.44萬公頃,增長9.6%,產量1.49萬噸,減產16.7%;蔬菜播種面積4.13萬公頃,增長9.4%,產量78.21萬噸,增產11.3%;水果年末實有面積3.44萬公頃,增長9.2%,產量51.33萬噸,增產17.8%。
全年肉類總產量16.63萬噸,比上年增長7.3%;奶類產量37.56萬噸,增長17.8%;禽蛋產量7.76萬噸,下降1.6%。建成畜牧小區322個,年末牛存欄55.84萬頭,比上年增長4.3%,其中奶牛存欄14.65萬頭,增長13%;豬存欄117.65萬頭,增長5.1%;羊存欄70.31萬只,下降12.6%;家禽存欄1189.9萬只,增長0.8%。
全年農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積168.65千公頃,比上年增長5.5%。化肥施用量(折純)16.9萬噸,增長2.4%。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37.5萬千瓦,比上年增長7.5%;農用拖拉機4.2萬臺,增長7.7%。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部工業增加值195.9億元,比上年增長17.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8戶,產品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76戶,過10億元企業11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06.9億元,增長28.4%。按輕重工業劃分,輕工業總產值115.6億元,增長37.4%,重工業總產值291.3億元,增長25.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7億元,增長21.7%。產銷銜接良好,產品銷售率為95.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為148%,比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創歷史最高水平,實現利潤13.5億元,增長70.8%。“十五”期間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2.6%。
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44.85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全市資質等級在四級及以上的建筑企業89戶。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5.19億元,比上年增長25.0%。其中,城鎮投資154.35億元,增長26.1%;農村投資20.84億元,增長15.5%。在城鎮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6.25億元,增長74.6%;第二產業投資52.86億元,增長26.1%;第三產業投資92.38億元,增長23.8%,其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26.4億元,增長32%,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投資20.2億元,增長71.2%。“十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600.9億元,年平均增長20%。
全市60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91.6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到位資金87.9億元,資金到位率97.7%,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年內先后有陳倉大道、福譚大橋、上馬營生態園二期工程、寶雞十里鋪污水處理廠水回用工程、東嶺集團公司新建10萬噸鋅冶煉及70萬噸焦化廠項目、金德工業園、忠誠集團數控機床生產基地一期工程、法士特1000T和315T、1600T和400T兩條螺旋壓力機組生產線、中國聯通寶雞分公司GSM九期擴容、電信大樓、縣城電網改造工程等42個項目建成投用。隨著一批重點項目的建成,全市經濟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見表2)。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2.1億元,比上年增長36.5%,商品房銷售額10.4億元,增長21%,其中住宅9.7億元,增長14.1%。“十五”期間房地產開發累計投資67.1億元,年均增長29.9%。
五、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9.53億元,比上年增長13.5%。按行業劃分,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18.03億元,增長12.7%;餐飲業零售額19.8億元,增長19.5%;其他行業零售額1.7億元,增長4.4%。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劃分,市消費品零售額90.6億元,增長14.6%,所占比重為64.95%;縣消費品零售額24.4億元,增長11.7%;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24.53億元,增長11.4%。
六、招商引資和對外貿易
全年共落實招商引資項目607個,合同引資207.8億元,比上年增長30%,到位資金84.2億元,增長28%。海德堡集團與冀東(扶風)水泥合資、德國施耐德與寶光集團的簽約、蒙牛乳業落戶高新區等項目先后實施,產業集群招商邁出新步伐;天然氣公司產權轉讓項目、金臺觀道教文化綜合開發項目、周文化城建設項目、高新區步行街暨花園酒店等項目的落實和開工,使招商引資領域不斷拓展。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市簽訂利用外資項目14個,比上年增加3個;合同外資金額2034.5萬美元,增長9%;實際利用外資1580萬美元,增長36%。
全市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76戶,比上年增加28戶,其中有出口實績的民營企業17戶。出口超過1000萬美元的企業1戶,超過100萬美元的企業28戶。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1387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2.9%,其中,進口總額7373萬美元,增長43.7%,出口總額6500萬美元,增長22.4%。加工貿易完成進出口額3190萬美元,增長1.2倍,其中,進口1907萬美元,增長3.7倍,出口1283萬美元,增長25%。民營企業實現出口1261萬美元,增長2.1倍,農副產品出口618萬美元,增長1.3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923萬美元,增長29.1%。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增加值41.65億元,比上年增長7.4%。全年公路運輸完成貨物運輸量2315萬噸,增長33.1%,貨物運輸周轉量19億噸公里,增長3.8%;旅客運輸量5183萬人,增長10.2%,旅客運輸周轉量36億人公里,增長2.6%。
全市境內公路里程達到4989公里,比上年增長5.3%,其中三級以上公路2617公里,增長2.7%,公路密度達到27.5公里/百平方公里,通公路的行政村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84%。年末民用營運貨車5531輛,增長9.6%,客車10506輛,與上年持平,出租車2284輛,下降4.8%。
全年郵電業務總收入10.9億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郵政業務收入1.8億元,增長2.3%,電信收入9.1億元,增長7.4%。年末固定電話用戶總數達到92.4萬戶,增長3.5%,其中,城市53萬戶,農村39.4萬戶;小靈通用戶17.9萬戶,增長11%;移動電話用戶90.7萬戶,增長37.4%。全市電話普及率達到54部/百人。互聯網用戶達到7.8萬戶。
全年共接待游客715.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其中入境游客3.5萬人次,增長33%;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8.9億元,增長18%。年末全市共有國家級AAAA級旅游景區2家,AAA級3家,AA級3家,A級1家;森林公園11個,總面積38388公頃。國際、國內旅行社28家,星級飯店35家。成功舉辦了首屆“全球華人省親祭祖大會”,“第五屆中國寶雞法門寺國際文化旅游節和太白山旅游登山節”。
八、金融保險和證券業
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59.50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86%。當年存款凈增60億元,其中定期存款凈增33.38億元,占存款增加額的比重53.08%。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28.79億元,比上年末增加41.80億元,增長14.6%,占存款新增額的66.47%。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12.35億元,比上年末減少18.57億元,剔除剝離、核銷呆帳、債轉股、央行票據置換等政策性因素30.73億元,貸款實際增加12.16億元,增長5.27%。金融機構現金收入101.29億元,現金支出104.60億元,收支相抵凈投放3.31億元,同比多投放1.14億元,增長52.55%。
全年證券市場各類證券成交額61.3億元,比上年下降70.6%。其中,股票成交額59.8億元,下降72.2%,國債成交額0.1億元,下降3.1%。年末上市公司達到5家。
年末各類保險公司12家,保費收入11.35億元,比上年增長22.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7億元,人身險保費收入9.2億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保費收入0.5億元。各類賠款及給付支出2.5億元,其中,財產險賠款0.9億元,壽險給付1.6億元。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全市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招生0.8萬人,在校生24788人;各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招生2.2萬人,在校生4.6萬人。普通高中招生3.35萬人,在校生9.57萬人,畢業生2.9萬人;初中招生6.68萬人,在校生21.44萬人,畢業生7.82萬人,初中升學率為80.61%;小學招生4.19萬人,在校生32.84萬人,畢業生6.96萬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335人;在園幼兒(含學前班)5.59萬人。全市高考達二批本科上線率連續7年位居全省第一。至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級重點中學11所,省級示范中小學36所,建成國家級和省級重點職業高中各2所,藝術教育特色學校9所,省級示范幼兒園6所。建成全省教育強縣1個。
在全市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中實行“兩免一補”,年內共為15.35萬名學生減免了雜費,免費發放了教科書,為2.35萬名寄宿學生給予了生活補助,減免及補助金額達3193.5萬元。投資7412萬元改造中小學危房15.5萬平方米,惠及學校288所。陳倉園小學已開工建設。
全年列入國家各類科技計劃項目34項,省級95項,市級51項。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162項,其中,重大科技成果78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或填補國內空白51項。培育發展民營科技企業20戶。
寶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全年實現生產總值50.66億元,比上年增長38.2%,實現經營總收入170億元,增長52.8%,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完成97.5億元,占全區經營總收入的比重為57.3%。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000萬元,增長65.7%。新增入園企業80家,新引進項目58個,合同引資54.53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0.3億元,增長59.8%。“六個科技工業基地”引進企業33戶,引進項目37個,實現合同引資29.2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3.8億元。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年末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14個,藝術表演場所16處,群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13個,文化站178個。創作排演的秦腔劇《牛縣令傳奇》在陜西省第四屆藝術節上獲編劇獎、劇目獎、優秀表演獎等7項獎勵。小品《美容店的故事》在全國電視小品大賽中獲得優秀作品獎,舞蹈《青銅》、《西府女》、歌舞《太白山踏歌》等節目參加中央電視臺《城市請柬》欄目演出。
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12個,市圖書館經過改擴建獲得“國家一級館”證書。博物館12個,文物藏品5萬多件,其中國家級55件。有50余件珍貴青銅器分別在重慶三峽博物館、陜西秦俑博物館、江蘇揚州博物館展出,法門寺佛指舍利赴韓國展出。
年末市區有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縣域擁有廣播電視臺10座。廣播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8.99%和98.35%。配合中央電視臺完成了“寶雞過大年”、《激情廣場大家唱》節目的現場錄制工作,在中央電視臺旅游衛視頻道策劃和錄制了《走近寶雞》專場節目。中央電視臺在我市進行“雞年話寶雞”的拍攝和直播活動,將鳳翔泥塑及木版年畫、法門寺的法事活動、姜嫄地區的風土人情以及寶雞人民和諧安樂的美好生活展現在全國觀眾面前。
年末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社區服務中心)1347個,其中,醫院92所,鄉鎮衛生院168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3所,衛生監督機構4所,婦幼保健機構13所。全市醫院床位數達到1.2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5萬人,其中,醫生6596人,護士(師)4137人。年內無償獻血2.6萬人次。計劃免疫兒童“四苗”覆蓋率達到93.7%,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率達到96.9%;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分別下降到52.58/10萬和20.4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在隴縣啟動。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渭河公園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全國優秀體育公園”,在上馬營渭河生態園舉行了全民健身周千人健身步行活動。成功舉辦了第五屆全國“市長杯”、“十五年西鳳杯”全省“縣長杯”乒乓球比賽。體育競技保持好成績,在參加全省16個項目比賽中,我市代表團奪得金牌101枚,金牌數和總積分居全省第二名。
十一、城市建設和資源環境
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全年完成10條小道路改造建設任務,新建公交候車棚50個,購置公交車60輛投入營運。新建天然氣汽車加油站2座。新建清姜河、金陵河橡膠壩,形成水面10萬平方米,市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6平方米。“兩條林帶、一片水面,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的生態園林城市景觀初步形成,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順利通過國家考核驗收,成為陜西省首家“國家園林城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6.6%,市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5.4%。天然氣用戶發展到11萬戶,城市集中供熱面積達到330萬平方米。
環保工作成效顯著。市區建成煙塵控制區5個,面積44.06平方公里,建成噪聲達標區6個,面積41.47平方公里。全年空氣質量達到二級和二級以上的天數為298天,占全年監測天數的81.6%。環境噪聲平均值為52.0d(B)A,城市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為67.1d(B)A。全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和水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繼續保持在100%,市區內無劣V類水體。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保持在95%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35%以上。2005年5月,我市被國家環保總局正式命名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
“綠色寶雞”創建活動勢頭良好。全市完成造林面積3.6萬公頃;完成四旁植樹1437萬株,其中義務植樹888萬株;綠化各類公路、鐵路、河流、渠道、重點臺塬坡面1239公里,其中,綠化公路763公里,綠化治理坡面1933公頃。建成綠色通道1004公里,其中沿水系的綠色通道257公里。市區遠郊實施北坡南山綠化治理,造林0.4萬公頃,植樹468萬株。全市有自然保護區4個,總面積為9.41萬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3個。
國土資源調查及地質勘察發現大中型礦產地2處,其中,能源礦產地1處,水氣礦產地1處。新查明原煤儲量14億噸。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全市總人口為373.7萬人。人口出生率為8.48‰,死亡率為4.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68‰。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92元,比上年增長10%,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276元,增長10.2%;農民人均純收入2231元,增長10%,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825.4元,增長32.5%。“十五”期間城鄉居民收入年平均增長分別為10%和7.7%。2005年全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3469元,增長13.2%。
社會保障事業進一步推進。年末全市養老保險參保單位2656戶,職工37.64萬人,比上年增加10.46萬人;失業保險參保單位1342戶,職工33.3萬人,與上年持平。醫療保險參保單位3242戶,職工35.8萬人,增加2.8萬人;工傷保險參保單位1370戶,職工22.14萬人,與上年持平;生育保險參保單位175戶,職工4.89萬人,增加4.29萬人。全市全年征繳養老保險基金59300萬元,失業保險基金6900萬元,醫療保險基金21700萬元,工傷保險基金1576萬元,生育保險基金109.8萬元。
按時足額為全市11.04萬名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74900萬元;發放失業保險金1287萬元;支出醫療保險基金18200萬元,工傷醫療保險基金848萬元;支出生育保險基金10.1萬元;對納入基本生活保障的下崗職工按時發放基本生活費1651萬元。共有9.27萬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補助58.5元/月。
全市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床位1680張,收代養1190人。建立城鎮社區服務中心136個,全年下撥救災救濟款1450萬元。
扶貧工作繼續推進,解決了8.29萬人的溫飽和脫貧,對5000名貧困戶子女進行勞務輸出技能培訓,實施扶貧移民搬遷1013戶、4594人。實施“突破西山”戰略,對西山地區進行重點扶貧開發。
注:1、本公報為初步統計數;
2、地方財政收入為新口徑;
3、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為現價,增長速度為可比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