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市經濟受國際、國內經濟大環境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在嚴峻復雜的環境中運行。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市四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主要任務和“再造”目標,抓住國家繼續擴大內需,增加投資和啟動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實施經濟發展六大戰略,突出重點,克服困難、開拓進取、努力工作、狠抓落實,促使國民經濟總體上有了較快增長。年初確定的各項主要預期目標基本實現,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入。據初步統計,1999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可達31.29億元,比上年增長8.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1億元,增長1.39%;第二產業20.72億元,增長7.98%;第三產業5.47億元,增長12.03%。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是:水情、旱情形勢仍然十分嚴峻,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緩慢,農產品價低賣難問題比較突出,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民增收難度增加;工業產品科技含量低,結構性矛盾突出,企業經濟效益不佳;城鎮就業及職工下崗再就業壓力增大;缺少新的經濟增長點,財政稅收難度加大。
一、農業
1999年,我市遇到多年來少見的旱情,全年降水量78毫米,比歷史年份平均降水量少54毫米,局部地區還遭受了嚴重的蟲害、雹災等。各類災害成災面積達17.82萬畝,因災造成糧食減產14420噸,但由于市委、市政府年初樹立了抗大旱、防大災的工作思路,通過推廣節水灌溉,合理配置使用水資源等多種積極措施,保持了全市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5.1億元,增長1.39%,主要農產品除糧食、甜菜、瓜類受災害及調整結構影響產量減少外,油料、蔬菜、水果等大部分農產品產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林產業繼續發展,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得到較好兼顧。全年完成選材面積640公頃。其中:防護林540公頃。當年四旁植樹34.29萬株,幼材撫育作業面積587公頃,完成封山育林面積353公頃。林木病蟲害等防治工作進一步得到加強。
畜牧業、水產業生產由于牲畜傳染疾病的沖擊,影響了畜產品養殖和出售,突出表現在禽蛋和牛肉產品產量上。
農業投入增加,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各級政府安排用于農業的投入達3800萬元,比上年增加近100萬元。農用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推廣高新技術節水4.46萬畝,新建高效節能日光溫室2073畝,年末全市機械總功力達43.91萬千瓦,增長3.81%;農用拖拉機26226臺,增長2.67;排灌機械1824臺,增長3.87%;聯合收割機174臺,增長8.07%,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3.8萬噸,同比持平;農村用電量10091萬千瓦時,增長3.36%,塑料薄膜使用829噸,增長10.98%;機電排灌24.81萬畝,農田有效灌溉63.36萬畝,分別增長14.54%和下降0.5%。
農村寬裕型小康建設和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當年建成高標準小康住宅2500套,建成小康住宅樓百余套。金川區雙灣鄉九個井村桔桿氣化站建成,為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質量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工業和建筑業
1999年,我市工業經濟由于受國際國內市場的影響,一直處于低迷運行態勢,但隨著主導產品價格的回升,使工業經濟增速逐步加快、效益逐期回升,也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工業強市”戰略,注重技術進步和農業產業化,不斷深化企業改革,相繼組建了奔馬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金昌水泥集團,帶動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1999年全市鄉及鄉以上工業增加值15.38億元,同比增長5.05%。地方工業增加值5.14億元,增長9.04;基本實現了年初確定目標。其中,國有1.6億元,增長19.52%;非國有3.54億元,增長5.15%,在地方經濟中所占份額進一步加大。主要產品產量除煤炭政策性限產壓庫,成本偏高的火電暫時出現供大于求產量下降外,其余大部分都有程度不同的增加。
企業經濟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工業企業經濟呈現出虧損戶數增加,虧損額減少的特點。今年,全市綜合效益指數為59.76%,比上年下降26.34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成本費用利潤率下降程度較大,資產負債率上升,流動資金周轉減慢,增加了經營難度,但地方綜合效益指數略有回升,全年為44.39%;比去年同期上升0.49上百分點。
建筑業產業經營穩步發展,但效益仍然不佳。受國家投資拉動政策的影響,建安工作總量加大。1999年全市擁有城鎮集體以上建筑企業16個,年內投標承包工程178個,比上年增加22個,優良單位工程44個,增加6個,房屋建筑施工面積67.17萬平方米,增加10.22萬平方米。實現增加值1.38億元,比上年下降11.21%,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加,盈虧相抵后,建筑行業凈虧損2641多萬元。
三、固定資產投資
1999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02億元,增長16.16%。其中:基本建設投資5.38億元,增長27.07%;更新改造投資2.41億元,增長18.36%;其它投資1.23億元,下降17.8%。完成住宅投資2.90億元,占全部投資的32.15%。
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引硫濟金工程當年完成隧洞推進2293.4米,襯砌2439.2米,超額完成年度計劃12%。累計完成掘進7091.7米,為計劃的80%。襯砌4981.4米,為計劃56%;城市供水工程凈水廠土建主體工程及廠內附屬建筑基本完成;永昌宗家莊國家直屬儲備糧庫全面竣工;農村電網建設和改造工程全面啟動;市人民文化廣場初步建成,市區3條主要街道綠化和兩條道路拓建工程基本完成。同時,城市集中供熱工程,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及永昌縣東大河流域以工代賑“三化”草場治理等項目完成了初步論證工作。企業技術改造獲得成果,如年內實施的投資1304萬元的金化集團六萬噸合成氨填平補齊項目和投資1900萬元的鎳都實業公司的高品質硫酸鎳技術改造項目,就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特別硫酸鎳產品質量由過去的二級品提高到現在的一級優等品,銷售價格比過去增長44.68%,且產品供不應求。
四、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業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交通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運輸能力不斷增強,但客貨運車輛增速過快,大大超過了全市運力需求。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678公里,比上年增加62公里。
郵電通訊業保持快速發展,新興業務充滿活力。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7535萬元,增長14.46%;年末城鄉電話達47788戶,增加5809戶,其中農村電話用戶達8634戶;城市公用電話892部,增加128部;IC卡機213部,增加近200部;移動電話達6489戶,增加3641戶;無線尋呼達29268戶,增加5923戶;各種信息網絡上網用戶迅猛增加,電子信息產業初具規模。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國內貿易和物價
圍繞市場體系建設進行的流通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進一步落實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為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全市新發展私營企業106戶,新發展個體工商戶1479戶,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達16302人,注冊資金21417萬元。
多種經濟共同的競爭,市場建設的加強,促進了大市場、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市場消費日趨活躍。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1億元,增長10.07%,考慮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2.09%。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3.87億元,增長5.88%,餐飲業0.59億元,下降7.38%。
全年物價持續回落,降中趨穩。
六、財政、金融、保險
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收支基本平衡,確保了主要各項事業的資金需求。全市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3.67億元,增長4.84%;地方財政收入2.07億元,增長5.04;財政支出完成3.52億元,增長11.82%。
金融平穩發展,貸存差縮小。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4.4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12%。其中,城鄉居民存款余額29.40億元;企業存款12.92億元,增長18.62%。各項貸款余額49.36億元,增長0.91%。其中,工業貸款22.06億元,下降3.37%;農業貸款2.34億元,增長30%。隨著中央調整收入分配政策的落實,全年現金累計凈投放量增加,比上年高出845萬元。
保險事業有新發展。全年保費收入9588萬元,比上年增長5.42%;其中:人壽新承保人數8.79萬人、新增保費2127萬元、全部保費收入5063萬元,財保保費收入4525萬元,增長12.12%;支付賠款1992萬元,下降10.83%。
七、科學技術和教育
今年圍繞“科教興市”的三個重點,狠抓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促進了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全年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40項,取得科技成果33項,充分發揮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特別是《桔桿氣化集中供氣技術示范》項目,填補了省內空白,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此外,在金昌市引硫工程實施中,有5項技術創全國第一。目前,已開發茄子、辣椒、西、甜瓜等10余個新品種,引進有特色的日光溫室反季節蔬菜新品種80多個,有三個日光溫室基地種植水平達到全省一流水平。
以推進素質教育為核心,基礎教育整體改革和發展有了新的進展。1999年,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5571人,小學51154人,分別比上年增加213.7人和2270人。初中畢業會考“六科”合格率為73.76%,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高中畢業率為92.9%;普通高校錄取率為38.19%,比上年提高了6.6個百分點。特殊教育穩步發展,全市殘疾弱智兒童入學率達到80%以上。
八、文化、衛生和體育
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推進,文化事業健康發展。
1999年全市共開展大型文藝活動10余項,豐富多彩的系列文化藝術活動,為全市兩個文明建設做出了貢獻,尤其是建成了西北最大的文化廣場并成功地舉辦了歷時1個多月的“99金昌廣場文化節”(演出15場,表演節目210個,每場觀眾5000人以上,共計7.5萬人(次)觀看節目,公開放映電影15場),是我市對外開放、辦事指南的一個很好的文化窗口。
廣播電視事業穩步發展。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68.55%和85.72%,并有針對性的開辦了“環保與健康”、“再造之路”、“回顧與展望”等10余個專欄,共播發稿件460余篇。村村通廣播電視建設任務全面完成。
衛生事業持續發展,醫療條件繼續改善。年末,全市醫療單位擁有病床1510張,增長1.75%;衛生技術人員2270人,增長23.71%,其中:醫生756人,增長3.42%。農村衛生院擁有床位127張;衛生技術人員185人,增長31.21%,鄉村醫生和衛生員424人,增長5.21%。
體育事業發展,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參與健身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風氣逐步形成。全市共組織群眾性體育競賽活動12次,參加活動8743人(次)。第八套廣播體操普遍展開,在全國手足操比賽中獲三等獎。1999年在全省四項比賽中,獲一項團體第一,一項團體第三和金牌9枚,銀牌8枚,銅牌11枚的好成績。
九、人口與環境保護
據抽樣調查,全市人口出生率13.4‰,比上年減少0.49個千分點;死亡率4.76‰,增加0.21個千分點,自增率8.64‰,減少0.7個千分點。年末全市總人口為44.68萬人,增長1.32%。其中:永昌縣25.39萬人,金川區19.29萬人,分別增長1.24和1.42%。
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加大,綜合管理機制進一步規范。1999年,全市縣以上新、改、擴建項目全都執行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項目33個,占項目總數的63.46%。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完成率為89.05%。其中:市管企業完成87.17%。縣管企業完成88.33%。全市廢氣和廢水污染處理設施運行率保持在95%以上。
十、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生活質量又有新的提高,但部分虧損企業、下崗職工和受災群眾生活還有一定困難,據抽樣調查,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5823元,比上年增長7.51%,人均消費性支出5525元,增長34.7%。農民人均純收入2606元,比上年增長6.11%,凈增150元。市區人均居住面積9.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平方米。農民人均生活用房30.6平方米,增加0.4平方米。
就業與再就業工作有了新進展。1999年完成就業安置6100人。發放外出人員就業登記卡1358張,有組織輸出持卡率達100%,跨省自謀持卡率達20%以上,證卡合一率達57%以上。截止年底,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39個,指導中心4個,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全部進入服務中心。年末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2466人,再就業率為59%,為下崗職工發放基本生活保障基金148.9萬元,為失業職工發放失業保障金49.2萬元。城鎮登記失業率4.0%。全年全市城鎮從業人員期末人數9.12萬人,職工人數8.92萬人,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3.86%和5.83%;從業人員勞動報酬85560萬元,職工工資總額84363萬元,分別增長8.6%和7.4%。行業間收入差距有擴大態勢。
注:1、公報中增加值絕對數為現價,增長速度按不變價計算。
2、公報中各項數據最終以1999年《統計年鑒》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