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在國家積極財政政策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動下,積極穩妥地推進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和各項改革,努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成就,較好地完成了“九五”計劃的主要任務。
一、綜合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實力增強。據初步統計,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上年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2億元,增長7%;第二產業增加值34.1億元,增長7.2%;第三產業增加值32億元,增長10.4%。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一、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18:44:38調整為2000年的18:42:40,第三產業呈上升態勢。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運行的整體質量不高,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經濟結構性矛盾仍比較突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就業壓力增大,部分群眾生活仍比較困難,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任務還相當艱巨。
二、農業
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2000年,全市積極實施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施產業化戰略,促進了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86億元,較上年增長6%,其中農業產值增長3%,林業產值增長13.46%,畜牧業產值增長15.64%,漁業產值增長21%。受自然災害影響,糧食總產量58.42萬噸,較上年減產4%。
林業生產形勢較好,退耕還林(草)工作進展順利。全年完成造林面積31.34萬畝,其中退耕還林面積8.6萬畝,退耕種草面積2.64萬畝。
畜牧業生產穩步發展。年末大牲畜存欄44.85萬頭,生豬存欄54.91萬頭,其中能繁殖的母豬存欄5.85萬頭,牛存欄20.93萬頭,羊存欄20.83萬只。肉類總產量5.18萬噸,增長20.19%,其中豬肉4.24萬噸,增長15.85%;禽蛋產量1.16萬噸,增長12.62%。
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加快。全年新修水平梯田18.63萬畝,年末水平梯田面積達到367.69萬畝。新打集雨水窖1.75萬眼。新增保灌面積0.3萬畝。農業機械總動力年末達到61.08萬千瓦,增長6.73%;拖拉機達到16676臺,增長3.22%;農村用電量17442萬千瓦時,增長2.17%;化肥施用實物量22.42萬噸;農用地膜5490噸,農藥1375噸。
鄉鎮企業穩步發展。全市鄉鎮企業總數2.16萬個,從業人員16.07萬人,全年實現總產值44.49億元,較上年增長20.83%。
扶貧工作取得新成效。隨著各項扶貧工作力度的加大和具體措施的落實到位,實現了全市整體基本解決溫飽,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4.59萬人,貧困面下降到1.54%。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00年,全市工業企業緊緊圍繞改革與脫困兩大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整體推進企業“三改一加強”,促進了工業經濟的平穩運行。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全市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9.6億元,增長9.2%,其中部省屬6.04億元,市屬工業3.56億元。
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全市實施投資1000萬元以上重點技術改造項目13項,建成投產8項,開發新產品106項,增強了工業發展后勁。
工業產銷銜接狀況繼續趨好。全市國有限額以上非國有工業實現銷售產值27.84億元,產銷率96.7%,較上年上升5個百分點。其中部省屬工業實現銷售產值18.12億元,產銷率97.63%;市屬工業實現銷售產值9.73億元,產銷率95.11%。全員勞動生產率13425元/人,流動資金周轉次數0.68次,較上年減緩0.03次;資金利稅率3.72%,較上年上升了0.8個百分點。
扭虧脫困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市限額以上204戶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減到58戶,虧損面下降到28.43%,虧損總額1.16億元,較上年減虧1億多元。
建筑工程質量進一步提高。全市擁有城鎮集體以上建筑企業37戶,完成建筑業總產值4.55億元。優良工程率達31.18%。全員勞動生產率為30360元,較上年增加了4774元。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2000年,在國家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加大投資、擴大內需政策的推動下,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快速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達到26.86億元,較上年增加7.42億元,增長38.17%。其中國有經濟完成投資總額18.61億元,增長31.43%;城鎮集體完成投資總額0.42億元,增長2.44%;城鎮個體投資完成0.34億元,增長4.65%;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39億元,增長48.81%;其它經濟完成投資3.1億元,增長94.97%,在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12.52億元,增長5.21%;更新改造投資完成6.4億元,增長2.23倍。
全年新增固定資產13.14億元。全市新增的生產能力或效益主要有:中、小學生席位3650個,糧食倉庫5000萬公斤,輸電線路長度47公里,變電設備能力16萬千伏安,醫院病床220張,全成纖維單位400噸/年,商品蛋雞場400萬公斤蛋/年,城市自來水供應能力12.4萬噸/日。
五、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
交通運輸業持續發展。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2903公里。據抽樣調查,全社會客運量1047萬人,客運周轉量48579.8萬人公里;貨運量1111.1萬噸,貨運周轉量75587萬噸公里。
郵電通信業持續快速發展。年末全市郵電業務總量達到24651萬元,較上年增長47.46%。全市電話裝機總容量達到21.57萬門,市話年末擁有量達到15.51萬戶,住宅電話達12.35萬部,較上年增加4.97萬戶。新興郵電業務和服務項目較快發展。“因特網”上網用戶迅猛增加,無線尋呼達到4.38萬戶;移動電話達到3.44萬戶。各種報刊訂閱總量達到17.16萬份。
六、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穩步推進。2000年天水師范學院正式通過審定,結束了天水無本科學校的歷史。全市高等學校1所,在校學生4596人;中小學校3092所,在校學生619636人;小學生畢業數達65620人,初中畢業生數達40683人,分別較上年增長10.17%和16.44%。全市學齡兒童的入學率99.53%、鞏固率98.96%、畢業率97.99%。為各類大、中專院校輸送新生人數達到6040人,比上年增加了2234人,增長58.69%。
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取得新成果。全市共組織實施科技項目206項,鑒定科技成果53項,累計新增效益9740萬元;民營科技企業161家,全年技工貿收入2.4億元,實現利稅1359萬元。
七、商貿流通、旅游和市場物價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定增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5億元,較上年增長9.7%,在零售總額中,城市17.3億元,農村10.2億元。全市年末城鄉個體工商和私營企業戶數達到31106戶,其中私營企業1457戶,比上年增長21.72%。個體私營從業人員達到11.2萬人。集貿市場總數達156處。
旅游業快速發展。受春節、“五一”和“十一”等節假日經濟的推動,全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02萬人次,較上年增長25.9%,其中外國游客3963人次,臺灣同胞776人次,港澳同胞835人次,共實現旅游收入2.68億元人民幣,增長26.4%。
市場物價止跌回升。2000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99.3%,較上年上升1.4個百分點。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
全年預算執行情況較好。2000年全市大口徑財政收入6.4億元,較上年增長2.8%;財政支出10.6億元,增長15.5%。
金融運行態勢良好。全市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85.01億元,新增存款7.23億元,增長9.31%,其中城鄉居民存款余額60.38億元,新增存款4.27億元,增長7.6%。全市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67.85億元,新增貸款3.6億元,增長5.58%。
保險事業繼續發展。全年保費收入11824萬元,增長3.85%,其中財產保費收入4709萬元,增長0.11%;壽險保費收入7115萬元,增長6.48%。全年賠付額3487萬元,增長13.8%。
社會保險業務健康發展。全年全市社會保險各項基金收繳1.7億元,支出2.23億元,增長3.3%。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全市共有文化藝術表演團體15個,電影放映發行機構7個,文化館7所,公共圖書館7所,各類藏書517千冊。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均達到91%。
衛生事業繼續加強。年末全市醫療衛生機構242個,床位數6447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達到6640人,全市鄉鎮衛生院衛生機構房屋建筑面積58254平方米,年內兒童計劃免疫人保率42.6%,“四苗”接種率全程合格72.3%,全市合作醫療或醫療保險村數達62個,村設置的醫療點數達3344個。
體育事業穩步推進。在省級以上各類比賽中,全市運動員共獲獎牌57.5枚,為省以上體育學校輸送優秀運動員23員,有28名運動員達到國家二級以上運動員等級標準。
群眾體育運動廣泛開展。全市有43.49萬名青少年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280萬人以上。
十、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年末市區非農業人口達到32.2萬人,建成區面積32.51平方公里,較上年擴大0.46平方公里。供水綜合生產能力24.4萬立方米/日;公共汽車營運車輛年末實際數152輛,客運量2275萬人次;出租汽車1354輛;供熱總量51萬百萬千焦,蒸汽供應1200萬噸,供熱面積55.7萬平方米;年末市區道路總長度237公里。較上年增長1.04倍;排水管道230公里,較上年增長1.28倍。天水市城區外環路拓建工程南山路、人民路、迎賓藉河大橋等工程投入使用,使天水市區面貌大為改觀。
環境保護事業加快發展。全年共完成工業污染治理投資達586.5萬元,完成治理項目26項。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長率繼續下降。2000年,全市有55.12萬名婦女采取了節育措施,節育率87.8%。全市總人口336.03萬人,全年出生人口44600人,出生率13.86‰;死亡人口18050人,死亡率5.61‰;全年凈增人口2655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8.25‰,比上年下降1.69個千分點。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城鎮居民可支配性收入為4583元,較上年增長4.6%,人均消費性支出3851元,增長11.3%;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058元,增長5.6%。
就業渠道拓寬,職工人數繼續下降。全年共組織安置再就業人數達12577人,年末城鎮人口登記失業12242人,失業率3.59%。全市職工總數178224人,較上年下降6.3%,其中部省屬單位55129人,市屬單位123095人。
職工工資總額增加,平均工資水平上升。全社會職工工資總額11.8億元,增長9.7%,其中市屬7.19億元,增長12.82%;職工年平均工資6538元,增長15.51%,其中市屬5947元,增長15.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