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區各族人民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緊緊圍繞自治區確定的各項預期目標和工作任務,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攬經濟建設全局,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大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積極應對國內外形勢新變化,努力克服"非典"疫情、農業缺水、工業缺電、運力緊張以及社會就業壓力增大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使國民經濟呈現持續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經濟增長質量進一步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繼續改善。
一、綜合
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85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增幅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比全國增幅高3.1個百分點,總體運行呈現不斷加快發展的良好態勢。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5.5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191.7億元,增長18.7%;第三產業增加值137.8億元,增長8.3%。產業結構繼續調整,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上年的16.1:45.9:38.0調整為14.4:49.8:35.8。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3.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2.2個百分點。
市場價格總水平小幅上揚。2003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7%。其中,城市上漲1.5%,農村上漲2.0%。服務項目價格上升5.9%。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0.5%。其中,城市下降0.8%,農村上漲0.1%。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0.6%。全部工業品出廠價格與上年同期相比上漲5.6%,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上漲6.8%。
財政收入增勢良好。全年完成一般預算收入50.7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全年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0億元,比上年增長16.3%。其中,增值稅5.0億元,增長15.0%;營業稅10.9億元,增長17.3%;個人所得稅1.3億元,增長12.5%。全年地方財政支出105.7億元,比上年下降7.6%。其中,基本建設支出19.9億元,下降21.9%;農業支出5.1億元,增長10.4%;企業挖潛改造資金支出4.4億元,增長34.6%。
二、農業
2003年農業雖受糧食減產10.5%的影響,但在種植業結構優化、畜牧業發展勢頭良好等有利因素帶動下,總體上仍實現了穩步發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0.5億元,完成增加值55.5億元,同比分別比上年增長5.9%和2.5%。
全區農村經濟結構不斷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繼續推進,農、林、牧、漁業都得到了較快發展。據統計,全年糧食產量270.2萬噸,比上年下降10.5%;油料產量13.2萬噸,增長21.2%;水果產量23.1萬噸,增長37%。
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林業生產成效明顯。全年完成退耕地造林草12.7萬公頃;造林合格面積29.5萬公頃,分別比上年增長1.5倍和61.7%。
畜牧業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其中,全年豬牛羊肉產量19.9萬噸,增長23.2%;禽肉產量2.7萬噸,增長14.2%;禽蛋產量8.7萬噸,下降3.7%;水產品產量5萬噸,增長3.7%。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努力擴大灌溉面積。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186公頃,累計有效灌溉面積41.3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8%;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486.34萬千瓦,增長8.7%;農村用電量8.6億千瓦小時,增長4.9%。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143.3億元,比上年增長16.3%。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中,輕工業增加值22.0億元,增長27.4%;重工業增加值100.8億元,增長17.2%。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和增長情況:原煤2194.8萬噸,比上年增長20.7%;發電量206.1億千瓦時,增長20.5%;鋁錠26.9萬噸,增長3.1%;化肥76.3萬噸,增長0.2%;輪胎外胎241.5萬條,增長7.7%;軸承391.5萬套,下降25.1%;水泥494.1萬噸,增長31.0%;鋼絲繩3.8萬噸,增長17.8%;金屬切削機床1953臺,增長7.5%。
工業生產產銷銜接良好,經濟效益總體水平穩步提高。全年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20.3億元,比上年增長35.2%;實現利稅32.8億元,增長41.3%,其中,實現稅金21.3億元,增長18.7%。盈利企業盈利額16.5億元,增長42.4%;虧損企業虧損額5.0億元,下降21.1%;盈虧相抵后實現凈利潤11.5億元,增長1.2倍,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凈利潤5.3億元,增長79.8%。全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96.7,比上年上升5.5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6.3%,比上年上升0.6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63.9%,比上年上升6.4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1.5次,比上年提高0.1次;成本費用利潤率2.8%,比上年上升0.9個百分點;工業產品銷售率97.2%,比上年降低1.6個百分點。
建筑業生產快速增長,勞動生產率和建筑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建筑企業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24.9億元,增長30.5%;完成總產值108.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8.7%。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119.8萬平方米,增長34.2%,房屋建筑竣工面積578.7萬平方米,增長34.3%,全員勞動生產率61352元/人,增長7.7%。裝修裝飾業逐步成為建筑行業內新的經濟亮點,全年實現產值2.5億元,增長17.6%。
四、固定資產投資
在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支持下,全區繼續加大了對基礎產業和設施、生態環境、科技教育等的投入,使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18.2億元,比上年增長37.9%。其中,基本建設投資164.6億元,增長32.4%;更新改造投資41.1億元,增長55.8%;房地產開發投資50.9億元,增長64.9%。從投資主體來看,國有單位投資156.1億元,增長16.9%;非國有單位投資162.1億元,增長66.6%。
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用于農、林、牧、漁水利業投資35.6億元,增長34.3%,用于交通、郵電通信業投資38.9億元,下降7.7%,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主體的社會服務業投資32.7億元,增長75.5%;教育、文化設施投資6.2億元,下降9%;原材料工業投資34.5億元,增長1.2倍;能源工業投資34.5億元,下降6.7%。
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全區在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的同時,進一步突出重點建設項目建設,以重點項目帶動重點行業。全年正式施工的23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67.4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1.2%。
在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投資項目中,施工項目1455個,比上年增加139個。其中,新開工項目1118個,增加97個。建成投產項目840個,項目建成投產率57.7%。全社會新增固定資產232.2億元,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達到73%。其中:新增的主要能力有:造林面積479.4萬畝,新建高速公路156公里,長途電纜線路長度170公里,城市道路擴建長度77.7公里等。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國內貿易
努力改善消費環境,不斷加快布局結構和經營業態調整,積極開拓城鄉市場,商業企業的聚集、輻射能力明顯增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億元,增長11%。其中,農村消費品市場保持穩定,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7億元,增長8.1%;城市市場趨于活躍,實現消費品零售額80億元,增長12.4%。
分經濟類型看,股份制經濟零售額快速增長。全年股份制經濟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3億元,比上年增長30.5%,增幅居各種經濟類型之首,高于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19.5個百分點。比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增幅高24.9個百分點。比私營、個體經濟增幅高23.7個百分點。所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份額繼續擴大,由上年的16.5%擴大到19.4%,提高了2.9個百分點。
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95億元,增長10.4%,其中,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額34億元,增長38.3%;餐飲業繼續走旺,實現零售額20億元,增長14.8%。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08億元,增長66%。
分類別看,全區限額以上貿易企業商品銷售額中,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增長48.4%,服裝類增長23.4%,化妝品類增長21.9%,洗滌用品類增長36.7%,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37.4%。文化辦公用品類、通訊器材類、汽車類零售額分別增長2倍以上。
六、對外經濟
全年外貿出口創歷史新高。據海關統計,全區進出口總額達到6.5億美元,增長47.4%。其中,出口總額5.1億美元,增長56%;進口總額1.4億美元,增長23.1%。在外貿出口總額中,國有企業出口3.7億美元,占出口比重的72.5%,增長55.1%,拉動全區出口增長40.2個百分點;一般貿易出口4.4億美元,同比增長91.2%,占全區出口總額的85.5%,比上年提高16.8個百分點。
從出口地區看,對各大洲出口全面增長。其中,對亞洲出口3.0億美元,同比增長62.0%,占全區出口額的59.0%,是我區主要的出口市場;對歐洲出口1.1億美元,同比增長69.8%;對北美洲出口0.6億美元,同比增長27.8%。
從主要貿易伙伴來看,列我區出口額前五位的國家和地區是,日本(9804萬美元,同比增長71.7%)、韓國(7576萬美元,增長149.5%)、美國(6020萬美元,增長30.5%)、香港(4885萬美元,增長170.7%)、荷蘭(2370萬美元,增長73.2%),其出口增量占出口總增量的76.9%,拉動全區出口增長43個百分點。
從出口的主要產品看,鋁制品出口8304萬美元,增長42.9%;硅鐵出口7843萬美元,增長227.4%;鉭制品出口3908萬美元,增長20.7%;金屬鎂出口3894萬美元,增長43.4%;無毛絨出口2699萬美元,增長60.9%;輪胎出口2252萬美元,增長1.4%;雙氰胺出口2074萬美元,增長150.8%。
利用外資進展順利。全區實際利用外資7186萬美元,新簽利用外資協議項目37個,新簽利用外資投資額3.3億美元。年末全區擁有注冊的三資企業481個,比上年增加27個。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生產平穩增長。全年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完成增加值27億元,增長7.5%。
年末全區公路通車里程已達11916公里,比上年末凈增67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26公里,一、二級公路2140公里。全年完成貨物周轉量:公路63.1億噸公里,增長2.7%,鐵路196.8億噸公里,增長1.9%;航空176.5萬噸公里,下降6.8%。完成旅客周轉量:公路33.5億人公里,下降5.7%;鐵路19.6億人公里,下降0.5%;航空2.1億人公里,增長30.5%。
郵電通信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年新增長途光纜946公里,長途光纜長度達到6435公里;新增本地局用交換機容量12.4萬門,達到104.6萬門。互聯網絡注冊戶數22萬戶,增長26.4%。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28.9億元,增長32.0%。年末本地電話用戶達到100.3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73.5萬戶,鄉村電話用戶26.8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23.5萬戶。全區電話普及率達到39.2部/百人。其中,城市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43.6部/百人。
由于"非典"疫情對旅游業影響較大,入境旅游、國內旅游均有所下降。全區全年共接待入境旅游者3049人次,下降49.3%,外匯收入85萬美元,下降47.4%;接待國內旅游者274萬人次,下降10.2%,國內旅游收入10.21億元,下降14.9%。
八、金融、保險和證券
金融形勢運行平穩,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2003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46.4億元,比年初增長28.7%。其中,企業存款余額247.7億元,比年初增長28.1%。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681.6億元,比年初增長29.9%。其中,短期貸款余額288.0億元,比年初增長24.8%;中長期貸款余額327.9億元,比年初增長32.7%。
2003年末,金融機構現金收入1871.1億元,現金支出1893.2億元,收支相抵凈投放現金22.2億元。
2003年末,全區上市公司11家。證券交易營業部12家,全年交易額357.5億元,比上年增長10.4%。
保險事業快速發展。保險險種增加,保險收入大幅度提高。全年保費收入10.7億元,同比增長22.4%。其中,財產險收入2.9億元,增長25.6%;人身險收入7.8億元,同比增長22.6%。全年共支付共賠款及給付2.4億元,增長4.5%。其中,財產險賠付金額1.3億元,人身險賠款及給付金額1.1億元(含退保金額)。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調整高校布局結構。地方普通高校繼續擴大招生規模,發展速度加快。普通高校12所,招生數11237人,在校本(專)科學生35134人,增長19.9%,畢業生5461人。研究生培養單位2個,年內招收研究生290人,增長60.2%,在校研究生591人,畢業研究生90人。
2003年,各級各類學校3486所,在校學生127萬人,教職工75089人。其中,專任教師64356人。
全區小學2816所,招生128779人,小學在校生669503 人,增加5961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7.5%;普通中學446所,招生128757人,在校學生377078人。
全區中等職業教育(職高、普通中專、成人中專)38所(不含技工學校),招生18014人,在校學生45017人,其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11所,在校學生27346人。
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學生38540人,增長4.7%;成人中等教育在校學生5799人,減6.1%。
全區已普及了初等義務教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縣(市、區)已達16個,"普九"人口覆蓋率68.3%。全區實現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
技術市場持續發展。全年認定技術合同332項,合同金額10047萬元;申請專利441件,專利授權338件。全區擁有各類科學研究開發機構51個,其中,自然科學研究機構17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6個,科技情報與文獻機構4個,已轉制的科研機構24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4個。全區地方國有單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4萬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群眾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文化市場秩序進一步得到清理和規范。全區藝術表演團體14個,公共圖書館21個,文化館22個,博物館5個。
加強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擴大廣播電視覆蓋率,繼續鞏固發展"村村通"工程,積極推進有線電視入戶。2003年末,有廣播電臺5座,節目23套,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8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1.2%;電視臺5座,節目54套,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108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89.0%,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全區地方出版報紙19種,出版量7549.06萬份;出版雜志24種,出版量123.17萬冊;出版圖書447種,出版量1480.8萬冊。
衛生工作以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為重點,整頓和規范醫療衛生市場秩序,重點作好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為保護人民健康做出了積極貢獻。全區衛生機構1499個,床位15728萬張;衛生技術人員23105人,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10650人,注冊護士7272人。衛生防疫、防治機構39個,衛生技術人員1307人;婦幼保健機構25個,衛生技術人員1147人;農村衛生院279個,衛生技術人員3326人。創建衛生城市、衛生縣城工作卓有成效。
努力實施《全民健身計劃》,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特別是成功舉辦的第七屆少數民族運動會,讓全國人民進一步了解寧夏的同時,大大促進了全區城鄉群眾體育活動的深入開展。在亞洲青年錦標賽上我區運動員獲得自行車比賽銀牌1枚;全國比賽獲金牌5枚,銀牌10枚,銅牌13枚;在全區單項運動會上獲金牌107枚,銀牌96枚,銅牌89枚。
十一、環境保護
全區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力度,繼續鞏固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成果,圍繞"大銀川"和城鎮化建設,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新的成效。全區環境保護系統人員670人,各級環境監測站14個,環境監測人員257人。環境污染限期治理項目59個,完成投資9479.5萬元,竣工綠色工程規劃項目1項,完成投資10791萬元。全區煙塵控制區30個,面積150.3平方公里,噪聲達標區30個,面積108.1平方公里。全區自然保護區12個,面積53.3萬公頃;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生態示范區單位2個。
十二、人口與就業
據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2003年全區出生人口9.0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5.68‰,比上年下降0.74個千分點;死亡人口2.72萬人,人口死亡率為4.73‰;人口自然增長率10.95‰,全年凈增人口6.31萬人,年末總人口580.3萬人。
2003年末,全區城鄉就業人員291.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8.97萬人,增長3.2%。城鎮單位在崗職工60.2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4萬人,下降0.7%,其中,國有單位減少4.6萬人,集體單位減少1.1萬人。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從業人員20.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2萬人。鄉村從業人員208.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2萬人。2003年全區通過各種渠道實現就業和再就業的失業人員4.5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3.8萬人,登記失業率4.4%。
十三、人民生活
城鎮居民收入穩步增加,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3年,全區在崗職工工資總額80.8億元,增長11.7%;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3056元,增長1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30元,增長7.6%;人均消費性支出5330元,增長4.4%,其中,城鎮居民用于交通與通訊、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等方面的費用增加較多,居民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食品消費占總消費支出比重為36%,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衣著消費占11.0%,下降0.3個百分點;交通和通訊消費占11.0%,提高0.1個百分點;教育消費占6.0%,下降1.6個百分點;居住消費占10.5%,提高了1.0個百分點。
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2000元,達到2043.3元,增收125.9元,增長6.6%。農民從非農產業獲得的收入888.9元,增長10.7%,其中,工資性收入達到592.3元,增長12.5%。由于政策性扶持收入增加較多,農民人均轉移性收入126.3元,增長81.6%。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637.1元,增長15.4%。其中,人均食品消費支出680.2元,比上年增長7.4%,恩格爾系數由上年的44.6%下降為41.5%,下降3.1個百分點,是近年來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
2003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77.7億元,比年初增長23.1%。其中,活期儲蓄存款余額134.2億元,比年初增長26.1%;定期儲蓄存款余額243.5億元,增長21.5%。
注:1、本公報中統計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寧夏統計年鑒-2004》為準。
2、國內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增加值和行業總產值指標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