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是中衛市成立的第一年。一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一手抓籌建、一手抓發展,著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優勢,努力克服影響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開拓創新,務實苦干,全市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綜合
經自治區統計局聯審通過,全年實現中衛市地區生產總值50.4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91億元,比上年增長2.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2.45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其中工業增加值13.99億元,增長10.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5.13億元,比上年增長11.9%。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5.8:43.4:30.8變化為25.6∶44.4∶30.0。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0.8個百分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027元,比上年增加633元。
市場價格總水平持續上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4.4%,比上年上漲4.4%。分類別看,食品價格上漲12.0%,煙酒及用品上漲3.1%,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上漲1.2%,居住類價格上漲8.1%,交通和通訊上漲5.6%,服務項目類上漲4.8%;下跌的有3類,衣著類下降2.3%,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下降2.4%,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類下降4.5%。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102.8%,比上年上漲2.8%。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為117.7%,比上年上漲17.1%。
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工業比重較低,工業經濟增長缺少大企業、大項目帶動;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活力不夠足;資金、電力、運力等生產要素供需矛盾比較突出,部分企業生產經營有較大困難;農民增收的渠道還不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較低。
二、農業
2004年,全市上下按照市委政府的部署,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兌現糧食直接補貼等政策措施,加大財政金融支農力度,實施農業重點項目,培育特色產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全年完成農林牧漁總產值239118萬元,增加值127361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0%和2.9%。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40171公頃,總產量450660噸,增長2.2%。油料種植面積29239公頃,產量19248噸,增長5.8%;蔬菜面積達7546公頃,產量290874噸,下降0.7%;水果產量45000噸,下降19.6%。種植中藥材2807公頃,枸杞7015公頃,飼草13549公頃。實施了城區鎮羅5000畝無公害設施蔬菜和宣和百萬只養雞示范園區及枸杞、西甜瓜、草畜等基地項目建設。種植蔬菜大棚21280個,面積1100公頃。
鞏固封山禁牧成果,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封山禁牧工程建設,林業生產成效明顯。全年完成造林面積30825公頃,其中退耕還林面積12797公頃;封山(沙)育林39801公頃。
畜牧業在各類養殖示范園區的帶動下,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年末存欄豬39.58萬頭、雞484.5萬只、牛8.89萬頭、羊88.6萬只,分別比上年增長9.9%、16.4%、11.3%、5.0%;全年出欄豬58.97萬頭、雞434.1萬只、牛5.31萬頭、羊75.01萬只,分別比上年增長-2.5%、-1.7%、49.4%、17.2%。全年肉類總產量74931噸,增長23.5%;禽蛋總產量44061噸,增長14.9%;水產品產量6274噸,下降1.6%。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引黃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山區小流域治理和治河治溝工程進展順利,努力擴大灌溉面積。年末耕地面積207658公頃,比上年增長0.8%;全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56527公頃,新增2325公頃,增長4.3%;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969977千瓦,增長23.7%;農村用電量33637萬千瓦小時,增長4.6%。
鄉鎮企業繼續穩步發展。全年鄉鎮企業總收入完成58.58億元,總產值完成60.18億元,實現增加值15.41億元,實現利潤3.89億元,上交稅金2.01億元。農村私營個體經濟和第三產業加快發展。
三、工業和建筑業
實施項目帶動戰略,著力培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骨干企業,工業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全年全部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61520萬元,現價比上年增長17.2%,完成工業增加值139871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0.9%。其中: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354947萬元,現價增長29.6%,完成增加值107455萬元,增長20.7%。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機制紙21.25萬噸,比上年增長14.5%;水泥134.5萬噸,比上年增長10.5%;電石11.54萬噸,比上年增長1.4倍;染料中間體7509噸,比上年減少14.8%;金屬鎂1.09萬噸,比上年增長52.8%;石膏板40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7.6%,鐵合金7.09萬噸,比上年增長5.9%;墻地磚174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3.3%;原煤23.45萬噸,下降16.6%;白酒842噸,增長7.5%。
工業生產產銷銜接良好,工業經濟效益穩步上升。全年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48861萬元,比上年增長42.1%;實現利稅34307萬元,增長27.1%;實現稅金17233萬元,增長39.4%。全年工業經濟綜合效益綜合指數125.06,總資產貢獻率8.71%,資產負債率75.13%,資本保值增值率91.74%,流動資產周轉次數1.58次,成本費用利潤率5.14%,全員勞動生產率54704元/人。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8.8%。
建筑業穩步發展。2004年,全市有資質等級三級及以上建筑企業11家,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1892萬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積4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30萬平方米,增加7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2004年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47394萬元,比上年增長29.4%。其中,縣屬固定資產投資(不含區屬和個體投資)325246萬元,增長1.1倍,在縣屬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增勢強勁,完成投資271235萬元,增長1.5倍;更新改造投資25776萬元,增長51.4%;房地產開發投資22961萬元,下降6.0%;農村集體投資7317萬元。
投資結構不斷調整,基礎產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在縣屬投資中農林牧漁水利業投資29477萬元,占縣屬投資的9.9%,交通、郵電通信業投資4965萬元,占縣屬投資的1.7%,工業投資223552萬元,占縣屬投資的74.9%,以城市基礎設施為主體的社會服務業投資27767萬元,占縣屬投資的9.3%,教育、文化設施投資10640萬元,占縣屬投資的3.6%。
縣屬固定資產投資中,新增固定資產282670萬元。新增主要生產能力和效益有:電石15萬噸/年、生鐵1萬噸/年、水泥30萬噸/年、機制紙9萬噸/年、醫院病床175張、城市自來水供應能力1萬噸/日、城市自來水管道長度8公里、造林面積4.4萬畝。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國內貿易
城鄉市場繁榮活躍,消費品市場銷售穩步增長。2004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496萬元,比上年增長7.9%。其中,市的消費品零售額實現69243萬元,增長12.6%;農村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實現49253萬元,增長1.9%。
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實現91018萬元,增長5.3%;餐飲業發展紅紅火火,仍居各行業之首,實現零售額17431萬元,增長24.2%;其他行業實現零售額10047萬元,增長7.0%。
分經濟類型看,非公有制經濟實現零售額84894萬元,增長6.4%,其中,個體私營經濟實現零售額82552萬元,增長9.1%;公有制經濟實現零售額33602萬元,比上年增長11.8%,非公有制經濟居主體地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71.6%。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達106003萬元,增長9.6%。
六、對外經濟和旅游業
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全市上下強化機遇意識、發展意識,資本運作意識不斷增強,服務環境進一步優化。先后出臺《中衛市招商引資若干政策規定》等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市共簽訂招商引資項目196個,協議投資60.2億元,到位資金18.6億元。
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整合旅游資源,加大宣傳促銷,旅游業保持了穩步發展。全年接待中外旅游者74.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3.7%,實現旅游直接收入2550萬元,比上年增長32.2%。年末全市共有星級賓館4家,有旅行社5家。
七、財政和金融
財貿金融穩中趨旺。2004年,全市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32932萬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24.28%,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3291萬元,增長20.5%。財政支出103810萬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21.13%。
金融機構存貸款快速增長。2004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601430萬元,較年初增加68387萬元,比年初增長12.8%,其中,企業存款余額77244萬元,較年初增加5143萬元,比年初增長7.1%。全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594643萬元,較年初增加70511萬元,比年初增長13.3%,其中農業貸款余額126294萬元,較年初增加54231萬元,比年初增長75.2%。全年全市金融機構現金收入2218944萬元,比上年增長31.0%,現金支出2240434萬元,比上年增長28.0%,收支相抵凈投放現金21490萬元,比上年下降62.0%。
八、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工作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促進經濟發展、推動技術創新方面取得成績。全年共爭取實施上級各類科技項目24個,其中:列入國家級項目3個(國家星火計劃、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科技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項目各1個)。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圍繞優勢特色農產品開發,建立了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加大工業科技成果轉化力度,企業科研開發、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勢頭強勁。民營科技發展勢頭良好。大河機床有限公司被認定為自治區高新技術企業,香山酒業集團公司被國家人事部批準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站,該公司的枸杞生物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被認定為自治區工程技術中心。
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加大優質教育資源整合力度,擴大城區和中寧高中辦學規模,撤并一批學校和教學點,教育結構和學校布局進一步優化。不斷深化素質教育,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全市有普通中學74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66908人,比上年增長1.0%,其中,高中在校學生19605人,初中在校學生47303人;普通高中招生6867人,畢業生5398人,初中招生16218人,入學率95.6%。2004年考入高等院校學生4845人。
有小學校488所,小學在校學生129913人,招生23484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8.2%。幼兒園在園幼兒21491人。
全市中等職業教育招生1054人,在校學生2273人,畢業生421人。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強精品創作,規范文化市場秩序,文化事業全面發展。成功舉辦市慶活動,積極組織文化下鄉活動,群眾文化豐富多彩,全年廣場文藝演出120場次。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運動取得新成績,在全區各類賽事中,團體總分位于全區中等水平。
廣播電視工作繼續加強軟硬件建設,廣播電視播出質量提高,收視頻道增加,覆蓋范圍擴大。2004年末,傳輸節目達到30套,全市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為90.3%。
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衛生工作以強化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建成市醫院門診大樓、中醫院住院部和疾控中心,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醫療質量穩步提高。全市有醫療衛生機構(含診所、醫務室、社區衛生服務站)149個,其中:衛生防疫、防治機構3個,婦幼保健機構3個;衛生技術人員2411人,其中:執業醫師1061人,執業助理醫師215人,注冊護士573人;病床數1706張。全市有村衛生室364個,執業助理醫師301人,鄉村醫生557人,衛生員13人。年內完成門診治療208萬人次,收治住院病人4.5萬人次,衛生業務收入13985萬元。
十、環境保護
全市環境保護工作牢牢把握創建生態旅游文化城市這一主線,狠抓工業污染防治,嚴格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加強城區煙塵污染治理,提高環境監測能力,全市環境保護工作健康發展。積極開展城區取締小鍋爐治理行動,依法取締城區19家21臺鍋爐,安裝配備除塵設備的鍋爐32臺,穩定使用無煙煤等清潔燃料的108家,市區空氣質量明顯好轉。加大非法排污企業環保治理力度,關閉落后生產工藝裝備企業12家,對14家企業18個項目實施了限期治理,共投入污染治理資金9452萬元,減少中衛城區工業廢水排放量132.8立方米,cod排放量53720噸,消減工業煙塵排放量2085噸,有效改善了環境質量,減輕了中衛城區環境壓力。認真執行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程序,扎實做好建設項目的預審、審核、審批、驗收工作。環保工作實現了新的突破。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全市總人口10221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5210人,占25.0%;農業人口766898人,占75.0%。據2004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全市全年出生人口17488人,人口出生率為17.11‰;死亡人口4282人,死亡率為4.19‰;自然增長率為12.92‰。全年凈增人口13206人。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4年,全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1994元,比上年增加846元,增長7.6%。全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61元,比上年增長10.3%;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5202元,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2359元,增長9.9%;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146元,比上年增長31.6%。居民住房條件繼續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4.16平方米,比上年增長6.3%;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1.4平方米,與上年持平。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2004年末,全市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36939萬元,比年初增加37820萬元,增長9.5%。其中,活期儲蓄存款余額127852萬元,比年初增加7275萬元,增長6.0%。定期儲蓄存款余額309087萬元,比年初增加30545萬元,增長11.0%。
年末全市城鄉從業人員524765人,其中鄉村從業人員456905人。全市城鎮國有、集體、股份制、“三資”等企業在崗職工50884人,全市私營個體從業人員39791人。全年通過多種途徑創造就業機會,新增就業崗位3970個,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9%。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認真落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領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費人數為33083人。深入實施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市34665名職工,其中離退休人員6354名納入醫療保險范圍,納入離休人員醫療保障399人。
注:1、本公報中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