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區統計局
二〇一二年三月九日
2011年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議精神、啟動實施“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也是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全面實施之年。一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北京、天津、安徽三省市援和建設的支持幫扶及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面對復雜多變的形勢,地委、行署團結和帶領全地區各族人民,緊緊圍繞“富民強區固邊”戰略目標,堅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真抓實干、務求實效,維護穩定、關注民生、變化變革、敢于擔當。在務實創新中扎實推進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各項事業煥發出新的活力,全地區經濟發展繼續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綜合
經濟總量增長顯著。經初步核算,2011年,全地區實現生產總值126.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0%,創近三十年來最高增速。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0.21億元,增長6.5%;第二產業增加值24.24億元,增長19.3%;第三產業增加值62.18億元,增長19.7%。人均生產總值達到6154元(按年戶籍平均人口計算),增長18.8%。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分別為15.3%、21.8%、62.9%,分別拉動生產總值增長2.3、3.3和9.4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由上年的35.1∶17.0∶47.9調整為今年31.8∶19.1∶49.1。
價格總水平高位運行。據抽樣調查:2011年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6.9%,漲幅較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八大類價格呈現全部上漲,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3.6%;居住類價格上漲8.7%;煙酒及用品價格上漲7.8%;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價格上漲4.3%;衣著類價格上漲2.5%;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上漲1.8%;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價格上漲0.3%;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上漲0.2%。食品類價格的上漲,是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的主要推手,而人工、燃料等生產成本的推動又是食品類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
二、農林牧漁業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2011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3.92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7.0%。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37.2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4%。
農業生產保持穩定。以農牧民收入持續突破性增長為核心,以保持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首要任務,確保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糧食連續4年保持在百萬噸以上。全地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達347.67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37.02萬畝,畝均單產447.9公斤,總產量106.16萬噸,連續保持4年百萬噸以上;棉花播種面積37.18萬畝,單產122.14公斤,產量4.54萬噸;油料面積5.18萬畝,產量0.92萬噸;蔬菜面積19.59萬畝,產量43.81萬噸;瓜果類面積7.39萬畝,產量15.24萬噸;苜蓿面積32.17萬畝,產量29.68萬噸。設施農業總面積10.05萬畝(新建墻體大棚1264畝、拱棚1287.2畝),其中:墻體大棚7.73萬座、7.73萬畝,拱棚8.28萬座、2.32萬畝,銷售蔬菜24.68萬噸,銷售額7.4億元,畝均效益7300元,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
林業生產有較快發展。當年新增人工造林面積達21.90萬畝,比上年增加1.50萬畝,增長7.4%。其中,經濟林18.32萬畝,防護林5.87萬畝,薪炭林0.2萬畝。幼林撫育專業面積345.6萬畝,增長56.7%;成林撫育面積255.6萬畝,增長5.5%;苗木產量8990.14萬株,增長11.4%;核桃產量6.27萬噸,增長24.0%;水果產量37.65萬噸,增長8.0%;木材采伐量達2.65萬立方米,增長14.5%。
畜牧業生產穩定增長。2011年,全地區年末牲畜存欄500.95萬頭,增長3.2%。牲畜出欄達419.72萬頭,增長8.1%;適齡母畜達341.88萬頭,增長5.6%,適齡母畜占期末存欄頭數的68.3%;繁殖成活數達371.52萬頭,增長8.0%。肉類、禽蛋類、奶類總產量分別達8.22萬噸、1.23萬噸和3.42萬噸,分別增長15.1%、23.7%和17.9%。全地區已建成畜牧養殖小區107個,養殖大戶6492戶,增長42.7%。
漁業養殖面減量增。年末,全地區水產品養殖面積為3.16萬畝,減少40.9%;水產品總產量達0.2萬噸,增長9.3%。
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年末,全地區農業機械總動力59.13萬千瓦,增長11.0%。其中,柴油機動力50.53萬千瓦,增長17.4%。大中型拖拉機1.41萬臺,增長25.0%;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機具增長14.5%;小型拖拉機0.94萬臺,減少11.8%。農村用電量2.66億千瓦小時,增長16.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6.53萬噸,增長2.8%。農藥使用量0.04萬噸,下降0.2%。塑料薄膜使用量0.6萬噸,下降3.3%。農用柴油使用量2.84萬噸,下降2.1%。年末耕地面積260.61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248.78萬畝,占95.5%。新建防滲渠247.5公里,更新改造防滲渠259公里,新打機電井65眼,新建永久性堤防18.77公里,改善灌溉面積12.21萬畝,鹽堿地改良面積6.92萬畝。
農產品品牌創建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年地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47家,其中,國家級1家,區級21家。注冊商標已達723件,其中,新疆著名商標13件,新疆農業名牌7個,有機產品認證5個,無公害農產品18個,認證地理標志農產品2個。
三、工業與建筑業
工業生產增長較快。全地區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3.1億元,增長37.6%。其中,重工業實現產值11.27億元,增長42.7%;輕工業實現產值1.83億元,增長13.0%;股份制企業實現工業產值11.39億元,增長19.0%。實現工業銷售產值總計12.52億元,增長34.0%,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5.6%,其中重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7.3%,輕工業產品銷售率為85.3%,股份制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5.6%。
工業園區入園企業迅速增加。目前,全地區已建成工業園區8個(和田市工業園區、皮山縣工業園區被批準為自治區級工業園區),吸引了一大批企業落戶入駐。8個工業園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入3.23億元;187家企業入駐各園區,其中70家企業投入生產,新增就業崗位2236個,實現工業產值4.51億元,增長57%,實現利稅3200萬元。
建筑業生產規模擴大。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14.34億元,增長23.2%。房屋建筑施工面積870.86萬平方米,增長55.8%;房屋建筑竣工面積498.73萬平方米,增長73.2%。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0.95億元(地方117.3億元、兵團3.65億元),增長20.1%。在地方完成投資中:城鎮完成投資112.54億元,增長47.3%;農村完成投資4.44億元,增長97.1%;房地產(本地開發企業)完成投資0.32億元,下降15.7%;民間投資占24.7%,增長28.7%。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一產業完成投資9.54億元,增長58.2%。第二產業完成投資27.72億元,增長98.7%,其中工業投資26.72億元,增長96.3%。第三產業完成投資80.04億元,增長35.6%。以新型工業化建設為第一推動力,工業投資加速增長,實現投資16.8億元,增長21.7%。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國內貿易、對外經濟
消費品市場持續增長。全地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91億元,增長13.9%。其中,城鎮實現16.77億元,增長16.1%,高于鄉村增速7.8個百分點,城鎮消費能力明顯。居民外出就餐需求增強,餐飲業實現零售額3.28億元,增長14.3%。書報雜志類和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銷售增長較快,分別增長8.3%和96.1%。
進口增加出口減少。據海關統計,全地區外貿進出口總額為440.5萬美元,同比減少38.4%。其中,出口額425.3萬美元,下降39.5%;進口額15.2萬美元,增長16.6%。
六、民營經濟、招商引資
民營經濟保持較好發展。2011年,全地區民營企業2278家,注冊資金52.22億元,分別增長26.8%、73.8%;個體工商戶達到3.17萬戶,注冊資金5.26億元,分別增長2.2%、4.2%、35.2%;實現營業收入達10.54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有352戶,增長64%,注冊資本(金)3.3億元,增長110%。
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增加。全地區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8.34億元,增長45.2%,80個新建和續建項目,總投資額44.51億元,(5000萬元以上項目23個、億元以上項目8個),增長78.4%。其中:自治區外投資項目63個,總投資額41.6億元,實際到位15.84億元,增長62.9%,自治區外投資項目占主導地位。以中電投、華電集團、西部水泥、天山股份等為代表的一批大企業、大集團投資項目相繼開工建設。
七、交通運輸、郵電和旅游業
交通設施建設水平提高。2011年,喀和鐵路(和田段)205公里鐵路通車營運,結束了和田不通鐵路客運的歷史,實現了和田幾代人坐火車出行的夢想,和田交通運輸歷史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農村公路“暢通富民”工程建設全面開花,完成投資7.6億元,建成1587公里,公路總里程達到1.61萬公里,其中農村公路1.49萬公里。全地區89個鄉鎮實現全通車,班車通達1366個行政村,通達率99.7%;和田機場改擴建工程前期工作進展順利。
民用車擁有量快速增加。年末全社會民用車輛擁有量達到24.43萬輛,增長18.2%。其中:汽車9.22萬輛,增長55.0%;摩托車12.48萬輛,增長1.7%;拖拉機2.34萬臺,增長7.0%;掛車0.39萬輛,增長56.4%。個人車輛擁有量達到19.83萬輛,比上年增加3.03萬輛,增長18.1%。全地區持機動車駕駛證人員達到23.21萬人,增長11.6%。
交通運輸穩步增長。全年完成公路旅客運輸量2788萬人,增長9.7%;旅客周轉量20.09億人公里,增長10.3%;公路貨物運輸量1031萬噸,增長12.9%;貨物周轉量31.67億噸公里,增長15.8%。全年航班起降3238架(次),增長39.2%;航空旅客吞吐量35.9萬人(次),增長37.9%;貨郵吞吐量1270.4噸,增長41.2%。
郵政通信業增勢平穩。全年實現郵電業務總量7.91億元,增長10.4%。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4.68萬戶,增長10.0%;其中農村用戶5.59萬戶,減少0.1%。年末移動電話用戶100.82萬戶(其中小靈通用戶0.63萬戶,減少55.4%),增長18.8%;互聯網用戶5.13萬戶,增長33.8%。全地區固定電話、互聯網和移動電話普及率分別為26.6部/百戶、9.3部/百戶、49部/百人。
旅游業健康發展。年末全地區共有星級賓館17家,A級景區15個,星級農家樂9家,各類旅行社4家。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01.3萬人次,增長26.0%。其中接待國內游客100.2萬人次,增長26.4%;入境游客1.1萬人次,增長7.1%。實現旅游直接收入1.31億元,增長54.9%。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全地區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2.37億元,增長46.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9.32億元,增長47.7%,其中,稅收收入6.93億元,增長37.1%,非稅收入2.39億元,增長90.0%。財政總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8%,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財政支付力度明顯加大,全年累計完成財政支出129.85億元,增長29.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支出125.67億元,增長28.7%。
金融業平穩發展,金融機構存貸款規模繼續擴大。截止2011年末,全地區共有各類金融機構7家。各項存款余額274.72億元,比上年增長40.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07.78億元,比上年增長33.1%。年末各項貸款余額55.1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44.8%;其中,短期貸款余額25.94億元,增長14.8%;中長期貸款29.23億元,增長91.0%。
保險業穩步發展。全年保費收入3.14億元,增長23.9%。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12億元,增長35.8%;人壽險保費收入1.02億元,增長4.6%。全年累計賠付0.98億元,增長40.0%。其中,財產險當年賠付0.82億元,增長46.4%;人壽險當年賠付0.16億元,增長14.3%。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穩步推進。2011年全地區共有各類學校1250所,在校學生51.66萬人。全年普通高等教育院校3所,在校學生0.59萬人,增長1.6%;普通中專5所,在校學生0.54萬人,增長19.8%;職業高中8所,在校學生1.9萬人,增長15.0%;普通中學148所,在校學生11.6萬人,增長0.6%,其中,高中在校學生1.3萬人,增長17.3%,初中在校學生10.3萬人,下降0.2%;小學674所,在校學生19.2萬人,下降3.8%;各類幼兒園414所,在園兒童6.23萬人,增長5.4%。中小學“雙語”班在讀學生10.84萬名。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7%,初中學齡兒童入學率97.8%。
科技投入明顯增加。全地區申請列入國家、自治區科技計劃的各類科技計劃項目37個,項目經費1800萬。各縣(市)共落實三項經費2651.9萬元,增長26.5%。安排實施科技三項費項目156個,增長5.4%,撥付項目資金2126.76萬元,增長45.6%;培育具有縣、鄉、村特色的示范園、示范村90個,推廣示范面積6840畝。組織實施新產品開發36項、成果轉化10項、科技攻關9項、新技術引進51項,共申請專利15項,授權8項,為區域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事業
文化事業加快發展。全地區“三館”免費開放工作走在全疆前列。年末全地區擁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9個,累計舉辦文藝演出、文藝匯演比賽953場次,送戲送書畫下鄉21場次。應邀赴巴基斯坦參加中巴建交60年慶祝活動及赴北京市、天津市和安徽省開展文化交流演出。新創作的《克里陽麥西來甫》榮獲中央電視臺第六屆CCTV舞蹈大賽院團?群舞類十佳作品獎。成功舉辦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共49期。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實施。553個行政村和15個社區文化室加緊建設。“農家書屋”建設工程完成746個,實現全地區村村都有農家書屋的目標。縣級及以上文化館9個。圖書總藏量53.1萬冊。地區博物館全年共接待參觀人數12.7萬人次,增長61.6%。年末有線電視用戶達到4.98萬戶。全地區廣播電視臺10座,調頻轉播發射臺200座,電視轉播發射臺203座;人民廣播電臺節目18套,平均每天播出195小時;電視臺節目19套,平均每周播出1511小時;年末廣播綜合覆蓋率和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8.0%和97.6%。《和田日報》全年發行966.7萬份,增長0.4%,其中,維吾爾文報紙672.7萬份,下降4.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年末全地區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13個,比上年增加16個。其中,醫院63個,鄉鎮衛生院及社區服務機構100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防疫站)9個,婦幼保健機構9個,衛生監督機構9所;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1.08萬張,增長7.7%。其中醫院床位0.67萬張,增加0.06萬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0.65萬人,增長8.3%。執業(助理)醫師0.22萬人,注冊護士(師)0.2萬人,其他技術(藥師、技師、其他)人員0.23萬人;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164.4萬人,參合率達98.5%。新開工建設村衛生室143所,已累計建設村衛生室449所。按戶籍人口計算,每千人擁有病床10.2張,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6.2人。
體育競技取得新成績。全民健身運動和競技體育深入開展,取得新突破,重大體育賽事成績斐然。10條“全民健身路徑”健身工程建設完畢。全年籃球、乒乓球、自行車、長跑、摔跤、國際象棋比賽活動共157場次;舉辦縣(市)農牧民運動會8期;完成自治區摔跤運動員備戰第九屆全國民運會集訓任務;在自治區青少年運動會和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分別獲得10金、5銀、6銅和2金2銀1銅的好成績。
十一、人口與人民生活
人口總量低速增長。據公安統計資料:年末戶籍總人口207.5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62萬人,增長1.8%(女性101.92萬人,增長1.3%,性別比為100:103.7)。其中:農業人口172.57萬人,增長1.4%,非農業人口35.01萬人,增長3.5%;維吾爾族199.88萬人,增長1.7%,其他少數民族0.45萬人,減少2.2%。全年人口出生率20.56‰,下降8.86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6.11‰,下降0.81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14.45‰,下降8.05個千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平穩。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2.74元,增長15.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6%。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2329.4元,增長15.6%,其中居民用于食品消費5100.46元,增長24.6%,占消費支出比重為41.4%,提高3個百分點。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3443元,增長9.3%。在崗職工年平均貨幣工資4.07萬元,增長19.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6%。
居民生活條件繼續改善。全年,新建農村安居富民房4.87萬戶,定居興牧房0.35萬戶,每戶建筑面積不少于80平方米;新建各類保障性住房2.81萬套,其中:廉租房1.39萬套;天然氣入戶總數達5.01萬戶,增長27.7%,其中當年新增天然氣入戶1.09萬戶(城鎮9912戶、農村975戶);解決13.47萬人安全飲水,使農村安全飲水人數達到128.5萬人。
十二、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年末全地區從業人員79.42萬人,增長6.7%,其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分別占11.9%和27.5%。單位年末從業人數8.26萬人,增長4.6%;在崗職工7.69萬人,增長2.4%。實施就業優先發展戰略,城鎮新增就業2.4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8%;開展“一年一戶一人一技”及“農戶素質”培訓工程,全年共組織農牧民科技培訓35.89萬人次,農民技術員比例達到98.9%;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13.67萬人次、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5.32萬人次、城鎮就業再就業培訓2.36萬人次。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44.23萬人次,勞務創收12.54億元,增長10.92%。
社會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4.66萬人,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10.26萬人,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17.95萬人,參保率達97%;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5.97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6.1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7.09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90.78萬人,參保率達97%。扶貧工作取得新成效,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0.11萬人;130個重點村整村推進1.6萬戶、6.6萬貧困人口越過貧困線。
社會保障水平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月人均200元提高到248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年人均收入低于700元提高到844元。全地區享受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居民40.48萬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及各類補貼4.9億元(其中城鎮居民發放3億元)。發放基礎養老金8266萬元,發放率100%。全年在就醫、子女上學、取暖及生活困難方面救助10萬人次,其中城鎮特困群眾0.53萬人,支出救助金256.63萬元。推進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實施,40萬困難群眾得到保障。
殘疾人事業持續發展。全年完成白內障復明手術831例,為殘疾人供應輔助器具785件,為349名符合條件的貧困重度智力、精神、肢體殘疾人提供居家護理服務。培訓殘疾人3917人,多渠道安置315名殘疾人就業。實施“愛心天使助學基金項目”和“居家托養項目”,籌集62.5萬元,為498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體殘疾人和15名貧困殘疾學生及殘疾人家庭子女完成學業。實施農村貧困殘疾人安居富民工程,投入140.9萬元,為2206戶農村殘疾人進行危房和37戶貧困肢體殘疾人家居無障礙環境改造。為1080名城鄉肢體殘疾人機動輪椅車主發放燃油補貼資金28.08萬元。
十三、安全生產、環境保護
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全年發生各類安全事故582起,死亡104人,受傷646人,直接經濟損失372.88萬元。其中道路交通事故439起,占事故總起數的75.4%,死亡95人,占死亡總人數的91.4%,受傷644人,占受傷總人數的99.7%。
環境質量總體得到改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的天數應為334天(截止2011年12月1日),實際監測330天,好于2級的天數104天,達標率31.1%(考核規定達標率為40%);與上年相比,城市空氣環境質量I、II級天數比例下降0.2個百分點,基本與上年持平。地表水水質達標率100%,與上年相比地表水質達標率持平;城市飲用水源地未達標,水質達標率為30.5%(和田市二水廠Ⅳ類水,氟化物超標)。區域環境噪聲晝夜監測網格數134個,晝間噪聲平均值58.9dB(A),未達到國家標準。和田市城市供水普及率提高到97.5%,城市燃氣普及率提高到89%,污水處理率提高到81.3%,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提高到86.9%。
十四、對口援助
對口支援工作全面展開。地區主動加強與北京、天津、安徽三個對口援助省市前方指揮部協調溝通,完善對口支援綜合規劃及各類專項規劃,安居富民、就業培訓、工業園區、棚戶區改造、高效節水、設施農業、農貿市場、扶貧幫困、教育衛生等民生項目進展順利,形成經濟、干部、人才、教育、科技全面援助的良好局面。全年,對口支援三省市共安排項目262個,計劃安排援助資金28.62億元(不含兵團),實際到位資金25.46億元,資金到位率89%,項目開工率100%。共選派369名援疆干部到和田開展工作。承接971名和田少數民族普通高校畢業生培養任務,三省市先后開設和田高中班,共招收420名和田學生免費就讀。同時,依托對口援疆省市,組織483人赴內地進行學習考察,舉辦各類培訓班129個,培訓3621人次,選送2505名各類人才赴內地學習培訓。積極爭取開通了三省市直達和田的航線。在和田工作的369名援疆干部心系邊疆事業、情系和田人民,舍小家、顧大家,政治堅定、作風優良、無私奉獻、忘我工作、不負重望、不辱使命,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風貌,激發了和田各族干部群眾對黨中央和支援省市的感恩之情,鞏固了各民族大團結的良好局面。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注: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出版的《和田統計年鑒-2012》為準。
2.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GDP)、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建筑業總產值及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郵政業務和電信業務總量按2010年不變價格計算,2001年至2010年按照2000年不變價格計算,因此2011年郵政業務和電信業務總量絕對數與2010年不可比,但比上年增速是按可比口徑計算的。
4.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旅游、招商引資、外貿進出口、金融保險、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環境等方面數據為有關部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