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簡介: |
《北京市統計年鑒》是一部綜合性的統計資料匯編,可以概要地反映北京市的基本面貌。為了向廣大人民群眾介紹北京市一年來的經濟及社會發展情況,向有關業務部門和教學、科研部門提供比較系統的統計資料,從1980年起,《北京市統計年鑒》作為內部資料向有關單位發行。
1980年《北京市統計年鑒》的內容分十七篇,包括人口、經濟、文化教育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各個統計指標的涵義和計算方法,都是依據國家統計制度和專業統計制度的規定(個別的指標我們也作了一些補充)。為了閱讀方便,除在表下有所注解外,對以下各點特作簡要說明。
(一)統計范圍:大多數統計表是依北京市行政區劃范圍進行統計的。凡是僅包括了北京市隸屬單位的統計表,都已在各表中寫明“市屬”“地方”的字樣。
(二)計算價格:有的價值量指標列示了兩種價格,即當年現行價格和1970年不變價格。凡用1970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價值量指標,可以進行歷史的或地區之間的對比。而當年現行價格,是指北京市1980年現行價格,用這種價格計算的價值量指標,由于地區之間有差價,或歷年間價格有變動,不宜進行歷史的或地區的直接對比。
(三)計量單位:實物量指標是采用現行統計報表中實際使用的計算單位,沒有統一折算為公制單位。
(四)指標的統計口徑:
1.“土地面積”中的“市中心地區”,系指舊城區,即包括東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個城區(指東西以二環路中心線為界,南北以護城河中心線為界)的62.5平方公里的范圍。
2.社會總產品、國民收人篇
社會總產品:社會總產品也稱國民經濟總產值。它是指各物質生產部門(工業、農業、建筑業、為生產服務的運輸郵電業、商業飲食業)的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物質產品的總和,其價值形式即表現為國民經濟總產值。其中既包括了在生產過程中被消耗的生產資料(即物質消耗)的價值,也包括了新創造的價值。
國民收入:國民收入是指上述各物質生產部門的凈產值之和。它代表一定時期新創造的物質財富或價值。從國民經濟總產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和固定資產折舊等轉移價值后的凈產值,就是國民收入。
3.投資篇
基本建設投資額,包括全民所有制單位、縣以上集體所有制單位基建計劃內項目及屬于基本建設性質的挖潛、革新、改造措施項目實際完成的投資額。
基本建設投資額和新增固定資產,是按行業分的(即按國民經濟各部門分),是依建設項目建成投產后的主要產品種類或工程主要用途劃分的。
4.工業篇的“工業部門總產值”表中的石油加工工業,我們增加了分廠法計算的產值,以便能觀察北京市石油加工工業生產值的發展趨勢。
5.勞動工資篇中的“全民所有制單位職工人數”指標,系指在全民所有制單位內工作的全部職工人數,除包括全民所有制職工外,還包括了所謂“集體指標”職工人數。與“全民所有制職工人數”指標有區別。
(五)在統計表中的“空格”,是表示沒有發生此類情況;“……”表示數字太小,不足計量單位的百分之一。
由于我們是初次編輯《北京市統計年鑒》,沒有經驗,水平又有限,難免有缺點和不足之處,歡迎讀者批評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