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簡介: |
2012年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無疑具有大廈奠基的特定歷史作用。因為從這一年開始,中國經濟迎來其發展方式轉變的拐點和新的里程碑:其經濟的增長不再單純靠生產粗放型、投資拉動型、出口外向型和資源消耗型來拉動,不再以GDP“保八”來支撐,而開始轉向依靠科技創新、管理創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模式來進行。其原因就在于前者那一發展模式已經完成了它應盡的歷史使命,不再為經濟發展發揮任何積極作用了:勞動環境持續惡化、生產成本不斷攀升、國際市場需求疲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都使經濟發展方式如不加以改變就將難以持續。“中國制造”必須向“中國創造”邁進。只有大力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深入推進重點領域的改革,培植出純長遠發展的新的戰略優勢,我國的改革發展才能夠不至于半途而廢。
具體到福建。20H年福建為應對日趨嚴峻的外經貿形勢,充分利用年初國務院批準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中賦予的“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推出了以下的若干改革發展舉措:1.以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為著力點,以產業群、城市群、港口建設為突破口,提升制造業發展水平,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打好“五大戰役”,實施重點項目520個,總投資超過1.9萬億,以推動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2.充分利用“五緣”優勢,建立閡臺全方位、多層次的立體交流平臺和合作基地。即在“十二五”期間,構建閩臺合作的五區十園,爭取實際利用臺資年均增長在10%左右。尤其是在落實ECFA、推薦平潭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快產業對接先行先試,搶占先機;3.發布《福建省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暨高技術產業專項規劃》,提出在“十二五”期間重點打造十二大產業鏈,形成十個稍售收入過百億元、100個梢售收入過20億元的高技術企業和若干產業鏈條完善、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高技術產業群。4.省銀監局出臺十條意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使其貸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貨款的平均增幅的目標。5.加速大力發展作為加速經濟發展重要抓手的縣域經濟。縣城強則全省強。作為縣域經濟主體的民營經濟,在全省經濟的份額總量中已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抓好民企對接項目,對促進民營工業的發展,拉動全省工業增長具有重大意義。6.利用福建濱海及與臺灣毗鄰,便于為內地企業通過福建辦理出口的優勢,重點打造巧個重點商品的出口基地,通過兩三年的集中可持續培育,力爭使年出口額超過30億美元的達到or個以上,年出口額超過100億美元的達到3個。7.為應對現實的勞動成本不斷攀升和全球性通脹影響,福建企業或者把企業遷移中西部,或采取“走出去”方針,努力規劃自己的全球化戰略,以便搶占先機,為下一步更大的發展做好準備。
風雨雞鳴,盡管2011年美國經濟增長乏力,歐洲各國經濟持續惡化,外部環境十分嚴峻,福建的外經貿還是在“敢拼會贏”的搏擊中取得應有的實績。有“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有敢為天下先的闖蕩勇氣和智慧,福建外經貿的名頭會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