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簡介: |
1.《統計年鑒》總體結構。主體部分由上年的19部分調增為21部分。即包括:①行政區劃和自然資源;②綜合;③人口;④從業人員和勞動報酬;⑤固定資產投資;⑥能源原材料消費與庫存;⑦財政;⑧物價;⑨人民生活;⑩城市概況;@民族;⑩農業;⑩工業;⑩建筑業;⑩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業;⑩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⑩對外經濟貿易和旅游業;⑩金融、保險業;⑩教育、科技及文化事業;⑩體育、衛生及其他事業;@各地、縣主要經濟指標。附錄部分增加了臺灣省、香港、澳門主要指標。并編輯了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和各行業新的統計指標解釋。
2.《統計年鑒》內容的保留。為保持歷史數據的連續性,便于《年鑒》使用者從總體上把握歷史的變化。對新報表制度中已經取消但又使用了多年的一些指標數據,如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農村社會總產值、社會商品零售其總額以及相應的分組等仍保留到1992年的數據,今后再以新指標體系替換舊的指標體系。
3.《統計年鑒》內容的充實。根據新報表制度增加的新內容,在反映1993年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充實了新的內容。統一增設了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業、批發零售貿易業的企業財務指標,包括資本金、年末資產負債、損益及分配等的絕對量;同時在相關的產業排列了行業增加值,對各篇章的行業分類和經濟類型都采用新的、統一的統計分類標準。鑒于所充實的這些內容缺乏與往年對比的數據,故只列1993年的當年數據,其目的在于使讀者對統計已經變化的內容、新的統計指標體系和新的統計分組有新的認識和了解。
使用《統計年鑒》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由于1994年《統計年鑒》的編排發生了重大變化,望讀者在查閱和使用中應特別注意如下問題。
1.要弄清統計指標的含義。《統計年鑒》中所涉及的統計指標多,尤其是一些新的統計指標,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間消耗、增加值、從業人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勞動報酬等等,與往年年鑒的指標內容有所不同;反映財務會計的統計指標更是一些新概念。因此在使用資料時,對指標含義不清楚的請查閱本書附錄中的主要指標解釋。
2.對一部分價值量指標數據需要扣除價格因素觀察其發展水平,請注意查閱指數表。本《年鑒》在主要行業中都編入了指數表,共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是以上年為100計算的,這表示當年與上年對比的發展速度,一部分是以1949年或1952年為100計算的,這表示觀察年份與1949年或1952年對比的發展速度。同時也可以通過本表計算任何一年的發展速度;一部分是以1978年為100計算的,這表示一個特定年份(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速度。此外,所有指數表除已注明為增長速度外,都表示發展速度,要計算增長速度均要在此基礎上減去1000
3.個別相對指標數據的計算,按國家統計報表制度的規定作了調整,如全員勞動生產率,過去按總產值計算,現改為按增加值計算,請使用時注意。
4.《統計年鑒》中,各項指標的發展速度和增長速度,除固定資產投資的時期部分按累計法計算外,其余部分均按水平法計算。
5.《統計年鑒》統計表中主要符號的說明。“…”表示數據不足本表的最小單位數;“一”表示該項無數據;“#”表示其中的主要項。
6.使用各部分資料時,應特別注意表左角下方的文字注釋。
1994年版《統計年鑒》,以嶄新的內容展示給讀者。它是貴州統計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綜合反映,是統計改革新成果的集中表現。它以大量詳實、系統完整的統計信息,履蓋著貴州經濟、科技與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記載了貴州深化改革,加快開放的最終成果,對社會各界和廣大經濟工作者了解貴州,充分認識省情,研究經濟、社會、科技之間的數量與質量關系,研究產業經濟的變化過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第一年實施國家新的統計報表制度,各項工作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因此,對年鑒編輯工作來講,也同樣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困難,《統計年鑒》中的差錯也在所難免,懇切期望讀者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