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簡介: |
《中國城市年鑒》(原名《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年鑒》,以下簡稱《年鑒》)創刊十周年了。十年來,她向城市發展的實踐經驗學習,向城市理論工作者和城市工作者學習,向編輯出版部門和兄弟年鑒學習,從中增長知識、汲取營養、受到啟迪。借《年鑒》出版十周年之際,我們謹向指導、支持、關心和鼓勵《年鑒》工作的領導、同志們、朋友們致以誠摯的謝意。回顧《年鑒》已走過的十年歷程,值得欣慰的是,她從總體上反映了中國城市改革、開放、發展和建設的情況,真實地記載了城市十年來的發展歷程,保持了《年鑒》作為城市綜合性工具書的特色,受到了城市領導和國內外許多讀者的好評。但我們也深深感到,城市的發展對《年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年鑒》編輯部的工作還有許多不足,還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來適應形勢的新要求。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同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1983年底至1993年底,全國建制市從289個增加至570個,增長近一倍;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從21. 6%增加到28. 1 0 o,增長30. 1 0 o 0 1993年,全國城市的工業總產值已達39024億元,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74. 06 0 o;利稅總額3175億元,占全國的8100;自然科學科技人才占全國的大部分;中等專業學校、普通高等學校、成人高等學校的比重分別占全國的8500,98.700,9500。這些都說明,城市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火車頭。當然也應該看到,在我國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進程中,還會遇到許多新的問題有待我們去研究解決。例如:如何順利實現雙重體制的轉軌,盡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國有大中型企業如何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煥發出新的活力;如何改善投資環境增強吸引外資的能力,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如何加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努力提高城市功能,實現城市現代化;城市經濟如何從數量型發展模式‘,轉變為結構優化的效益型發展模式;各城市之間如何在發展自己特色的基拙上,加強相互間的交流和合作;對目前和今后大量涌進城市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應該采取什么政策加強蔬導;城市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如何協調發展,建設一批生態城市;等等。《年鑒》應該及時反映和交流各城市在解決發展中的新問題方面創造的經驗,起到橋梁作用。要辦好《年鑒》,必須以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貫徹黨的十四大和十四屆三中全會的精神,緊緊把握中國城市化的前進方向。可以預見,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一步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揀進一步增強,城市化的進程將繼續加快,城市面貌將發生巨大變化。《年鑒》作為記載我國城市化歷程的綜合性工具書,應該適應城市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努力改進工作。我們有責任有信心把《年鑒》辦好,使之更好地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服務。我們相信,在全國城市市長和城市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幫助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第三屆理事會的領導下,在城市理論工作者和廣大讀者的支持鼓勵下,《年鑒》將逐漸走向成熟、笛壯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