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簡介: |
一、《長江年鑒》(原名《治江年鑒》)是由水利部主管、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辦、長江年鑒社編輯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年刊。它以權威性、綜合性、存史性為特征,逐年全面系統地反映長江流域綜合治理、開發與保護;記錄重點工程的研究論證與建設;記述長江經濟帶和沿江城市開發開放等信息,“知往鑒來”,為現實服務。同時,反映有關企事業單位(長江年鑒理事會成員)的改革舉措和發展進程。《長江年鑒》既為專業年鑒,又兼有綜合年鑒的特色。
二、《長江年鑒》的編纂,由長江年鑒社負責組稿、約稿;長江流域各省、市有關單位的特約編輯負責組織撰寫、提供稿件;長江年鑒編纂委員會的編委負責審核各自所管轄部門的文稿,并簽字蓋公章,后匯集至長江年鑒社,經編輯加工、專家審稿、總編審定、最后交付印.}}1出版。整個編纂進程,有禎各地特約編輯與長江年鑒社的積極配合并得到了編委們的大力支持。
三、《長江年鑒》文稿有專文、概況、條目、大事、統計表格等類型。體例以條目為主。
四、1994年與1995年兩年的《長江年鑒》合卷出版,分上、下兩卷。記述1993-1994年內容。本卷框架結構有較大調整:
1.新增“南水北調工程”和“治江人物”兩篇。南水北調工程是緩解我國北方地區缺水問題的重大戰略性措施,“八五”期間將組織實施。從本卷起,將與三峽工程同樣單列篇目刊載這一偉大工程的有關文獻、論證研究工作和大事;“治江人物”篇首次刊登對長江治理開發有突出貢獻的人物,反映其主要貢獻和事跡,以后將陸續刊登。
2.為突出反映有關專業的工作,由原“治理開發”篇、“治江工作”篇中的類目提升設置8個篇目:,.流域規劃與湖區治理”、“防洪治澇杭旱”、“農田水利水土保持”、“水利樞紐與水電站”、“航運與港口”、“長江經濟帶開發開效”、“治江機構”、“流域水利工作”,從而加深長江治理開發的反映力度,并減少一些重復和交又現象。
3.本卷未設“特載”。
4.《長江年鑒))1994-1995年卷共14個篇目,分設上、下兩卷。上卷6篇為:治江文獻、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流域規劃與湖區治理、防洪治澇杭旱、農田水利水土保持。下卷8篇為:水利樞紐與水電站、航運與港口、長江經濟帶的開發開放、流域水利工作、治江機構、治江人物、統計資料、治江大事。此外,全卷設有類目61個;文獻55個;條目746條;大事388個;統計表63個。全卷共164萬字,彩色插頁136頁。
5.為發揮《長江年鑒》作為一部匯集長江治理開發信息的資料性工具書的服務功能,本卷在“防洪治澇杭旱”篇中以單項條目全面系統地逐個介紹了長江重點堤防、分蓄洪區和治澇工程情況;在“農田水利水土保持”篇中,單項介紹了大型水庫與灌區;在“水利樞紐與水電站”篇中,介紹了已、在建的水利水電工程;對長江經濟帶和沿江城市的發展、長江航運與港口建設則以專文和綜述條目進行了介紹。
6.統計資料提供1993^-1994年社會經濟指標和流域水利(包括水電)綜合指標等逐年可比數據。前者據《中國統計年鑒》等摘錄整理;后者來源于長江水利委員會和各省(市)水利水電部門。交通方面的數據主要由交通部長江航務管理局提供。
7.本卷責任編樣:鐘小珍、陳星絢、祝玲、徐漢寧、詹曉國、高偉、陳建波、謝海燕;審稿:成昆煌、崔志豪、石銘鼎、俞澄生、譚培倫、陸德源、史立人;全書統稿:石銘鼎、鐘小珍;終審:石銘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