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簡介: |
《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06-2015))(以下簡稱《報告》)力圖對2006年至2015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進行縱向時序和橫向省際結構的比較分析,客觀描述全國和各省(區、市)殘疾人事業發展狀況,對殘疾人事業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較為全面深入的剖析。《報告》共分五篇十二章:第一篇綜合篇,主要是第一章殘疾人口發展概述,在界定殘疾、殘疾人口、殘疾人事業概念基礎上,以相關數據為依據,對2006年至2015年全國和各省(區、市)殘疾人口總數以及分類、分級的殘疾人口數進行推算,是《報告》的理論和數據基礎。第二篇生存保障篇,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別為康復服務、社會保障和扶貧開發;第三篇發展提升篇,包括第五章至第七章,分別為教育、就業和文化體育;第四篇服務支撐篇,包括第八章至第十一章,分別為維權、組織建設、服務設施建設和信息化建設;第五篇評價篇,主要是第十二章殘疾人事業發展評價,從生存保障、發展提升和服務支撐三個維度構建殘疾人事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計算2006年至2015年全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指數,并對各省(區、市)2015年殘疾人事業發展指數進行比較分析和綜合評價。
作為國內第一本從統計學視角研究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報告,我們以官方發布殘疾人事業相關數據為基礎,堅持客觀性和真實性的基本原則,運用科學的統計方法,通過構建殘疾人事業發展指數,測算全國2006年至2015年殘疾人事業發展水平,勾畫了2015年全國31個省(區、市)殘疾人事業發展水平的結構性地圖,是對殘疾人事業發展評價的開創性研究,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報告》不但可以為黨和政府推進殘疾人事業發展提供決策參考,而且可以為專業研究人員提供全新視角和借鑒,比較全面客觀地了解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挑戰。在立足數據的基礎上,《報告》的行文力求理論聯系實際,語言通俗易懂,能夠為殘聯系統的工作者提供理論指導和決策參考,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和推廣價值。
《報告》由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國統計教育學會特殊教育研究會主任委員凌亢教授領銜,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中國殘疾人數據科學研究院研究人員共同完成。凌亢教授和白先春教授主要承擔報告框架設計、組織協調、內容修改和統稿工作。具體章節的執筆情況如下:易瑩瑩(副教授、博士)撰寫第一章和第四章,白先春(教授、博士)撰寫第二章和第十二章,孫友然(教授、博士)撰寫第三章,許巧仙(教授、博士)撰寫第五章和第八章,張新嶺(副教授、博士)撰寫第六章,常曉茗(副教授)撰寫第七章和第九章,岳中剛(教授、博士)撰寫第十章和第十一章。
《報告》研究團隊成員主要由統計學、管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博士組成,團隊成員擁有不同的知識結構為《報告》撰寫奠定了相應的學科基礎,同時也帶來了寫作風格和分析側重點的不同。團隊雖竭力搜集所需數據,但囿于相關數據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導致報告體系不盡完善。希望這份報告能成為完善殘疾人事業統計體系、推進殘疾人事業大數據建設的起點,進一步凝聚更多同行和專家聚焦殘疾人數據科學研究,為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決策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