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簡介: |
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中差異巨大,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東部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是我國經濟的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具備強大的發展后勁。在這樣一個千差萬別的國度,要使宏觀調控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調控政策就不僅要有全局觀,充分地反映全國的整體狀況,同時還必須因地制宜,盡可能地結合各地區的實際情況。
為了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我國在跨入新世紀后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重大的區域經濟政策。2007年10月,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提出:“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及時、準確地反映這些區域經濟政策的成效及其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對于宏觀決策和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差距不斷擴大,我國經濟增長的區域格局正面臨著根本性轉變,經濟發展將邁向全新的階段。東部地區跨過了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期,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斷上升,一些傳統產業正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經濟增長格局的轉變、產業的梯度轉移,無疑會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緩解三大區域之間差距過大的矛盾。但是,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傳統產業有可能損害西部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可能減緩。如何應對這些潛在的問題,是現階段必須認真面對的。
為此,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組織編寫了《中國地區經濟監側報告》,并計劃從2008年開始按年度出版發行。該書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綜合篇,由四章組成,第一章分析全國經濟運行狀況;第二章是區域經濟運行狀況的分析和比較;第三章分析地區經濟運行的總體特征,重點考察發展均衡性和增長格局變化等問題;第四章深入分析中部崛起的問題。第二部分是地區篇,每個省(市、區)各一章,由各地統計科學研究所或相關部門負責撰寫,編委會對各地的報告進行了認真編審,并在每章后面附表兩張,一張是本地區經濟運行基本情況,另一張是本地區在全國的定位。由于資料的限制,這一部分未包括我國港、澳、臺地區。第三部分是統計附表,集中地反映各地區經濟在2007年的變動情況,可以方便地進行地區間比較。
編寫《中國地區經濟監測報告》是一項全新的工作,由于缺乏經驗,加之時間非常倉促,書中難免有不妥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